横刀十六国(635)

作者:苍穹之鱼 阅读记录

除此之外,李仪还在北海之滨修建了一座行宫,以作大梁皇帝避暑之用。

“北海风光别具一格,夏秋尤胜,儿臣建此行宫,略表心意……”

李跃读着李仪送来的奏表,心中一阵宽慰,几个儿子都还算有出息。

李仪到了北海,就像变了一个人。

李跃原本想让他凉快几年后再踢到海外,如今看来,漠北没有他,绝不会有今日盛况。

李仪已经成为漠北的顶梁柱,动了他,漠北会跟着震动。

而且别人上去,未必能镇得住场子,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陛下,崔都督与玄菟郡王上表,准备攻打高句丽。”一旁的王猛拱手道。

“也差不多到时候,高句丽不灭,朕寝食难安。”

环顾大梁周边只剩下一个高句丽了。

辽东经营这么多年,等的就是今日,如今粮草充足,装备齐全,士气高昂,只差朝廷一声令下。

一山不容二虎,辽东大地上不允许还有其他国家存在。

不过李傥的进攻并不顺利。

高句丽同样准备充足,城池坚固,士卒还算剽悍。

这一战打了大半年,李傥只捞到了几个边境小城,士卒伤亡颇重。

不过高句丽伤亡更大。

李傥上表请求朝廷调拨工匠,打造巨型投石车“万人敌”。

立即在兵部引起了激烈的争论。

万人敌是大梁的核心机密,从上至下,每一个工匠都在兵部和工部同时挂名,还在洛阳城单独开了一坊供他们居住,明有宿卫军护卫,暗有校事府照看,安全等级不在宗室之下。

以桓冲为首的兵部官员坚决反对辽东军拥有万人敌。

“此乃国之重器,若为边军所有,他日辽东有叛,中原城池何以拒之?”

甚至有人直接怀疑李傥攻高句丽是假,索要万人敌是真。

攻灭代国后,李傥的种种恶行让朝野上下深为忌惮。

“太子意下如何?”李跃直接将难题抛给李俭。

“儿臣以为,用兵之要,人心、器械二则不可或缺,兄长为国征战,有万人敌之助能剿灭高句丽,肃清辽东,此有利于国家。”李俭倒是大度。

他大度,李跃不能不为以后着想,“万人敌可以给,工匠就免了。”

万人敌可以拆卸,走水路运过去不难。

一百二十架万人敌拆卸装船,从水路进入东海,然后进入辽东。

即便有万人敌之助,李傥在辽东的战事也没有想象当中的顺利。

仍是互相拉扯。

朝中有人借机弹劾李傥养寇自重。

“高句丽自西汉立国至今四百余年,非寻常小国可比,李傥虽然战胜,也没有战败,何必急于一时?”李跃无比淡定。

灭一国不是灭一个部落。

高句丽的韧性不是代国这种部落联合可以比的,人家正处于国势的上升期,高句丽小兽林王继位后,励精图治,颁布律法,引佛门为国教,设置太学,改革军队,国家力量得到加强。

又联合南面的新罗、百济,组成了三国联盟。

可以说李傥面对的不仅仅是一个高句丽,还有百济和新罗。

每次正面大战,百济和新罗都会侧面袭扰。

李跃非但没有怪罪李傥,还令马顾、沈劲、卢循等海军支援,又从中原调拨过去大量的军械粮草。

灭国之战,若是不能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就只能靠国力碾压。

第七百七十五章 大结局

只是让李跃没想到的是,这场大战前前后后打了三年之久,高句丽寸土必争。

但终究败于国力不济,被李傥灭了国。

仿佛跟高句丽有仇一般,李傥尽屠其宗室、豪酋、贵人,连人家的陵墓也没放过,全部挖了,赏赐将士。

被他屠灭的城池就有七座。

尸体堆积如山,头颅被堆成京观。

种种暴行,令人发指。

这些行径更加重了朝堂对他的忌惮,参奏的奏表雪片一般飞来。

李跃下诏斥责,不可滥杀,毕竟俘虏也是人力,留着以后可以建设海东之地。

不过他的这些作为也有积极的一面,白山黑水里面的蛮人震恐不已,李傥一道军令,这些人就乖乖出来,充当部曲。

南面的新罗、百济更是称呼李傥为“杀生王”。

大军南指,城池或逃散,或直接投降。

李傥在未得朝廷的允许下,直接攻入新罗、百济,将这两个小国一并灭了。

还纵容军士烧杀掳掠,无恶不作。

李跃对这个儿子也头痛不已,朝中更是直接有人将他比作石虎、苻生。

李傥一口气灭了三国,一个新的问题又摆在眼前,如何封赏。

不封,会打击梁军的士气。

封,李傥现在已经是郡王,下一步只能实封亲王。

“大梁在西北南都有都护府,唯独东面没有,不如增设安东都护府,以高句丽旧地设魏国,实封兄长为魏王。”李俭建议道。

“哦?难道你不怕有朝一日他举兵向西?”

“六兄敢作敢当,心性豁达,并非残暴之人,其长处在领兵,然则治国绝非穷兵黩武那么简单,儿臣若是以中土之盛,治不了海东一隅之地,愧对父皇这么多年的教诲。”

李俭神色平静,但这平静是因为自信。

“你说的不错!”李跃哈哈大笑,感觉是自己想的太远了。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

李傥能打不假,但大梁比他能打的大有人在。

而且封他高句丽旧地,并非将整个辽东板块都给他。

只要平、辽两个最富饶的州在手上,足以压制魏国。

李俭还留了后手,安东都护府就是为李傥设的紧箍咒。

“那么漠北呢?”李跃目光灼灼的望着他。

“大兄建了官道,漠北有变,瀚海、北庭二都护府东西夹击之,洛阳中军一个月便可直抵北海,兄长素有大志,且疏于小节,不足为虑,瀚州之所以有今日之盛,是背靠大梁,儿臣为君,兄长为臣,若有不臣之举,以正讨逆,焉有不胜之理?”

忽然之间,李跃感觉自己做的有些多余,自己能想到的,李俭都想到了。

以目前他的地位,别说李仪、李傥,就是李跃轻易也动不了。

历史上藩王造反成功的能有几人?若不是建文帝自己作,急于求成,削藩策略出了问题,哪有朱棣什么事?

太子背后既有王猛庶族寒门支持,也有崔氏这种顶级士族。

在军队中也有相当大的影响力。

李仪的那种小聪明,根本就不是他的对手,他们之间是术和道的差别。

李跃要担心的反而不是李俭,而是李仪和李傥。

“我儿长大了。”李跃不由感叹一声。

一个合格的继承人,比任何安排都管用。

“儿臣跟在父皇、令君身后多年,总要有些长进。”李俭微微一笑。

李跃拍拍他的肩膀,不再多言。

册封李傥为魏王,在朝堂上引起了不少反对声音。

不过在李跃和李俭的坚持下,最终还是确定下来,灭三国之功,不能厚赏之。

尽管李傥所作所为有些不合礼法,但瑕不掩瑜。

而且海东这片地,的确需要李傥这样的狠人。

“仁义只对大梁百姓,不涉域外蛮夷,今后这就是我大梁的行事原则!”李跃直接一锤定音。

五胡乱华,多少百姓惨死在外族的刀下?

这年头崇尚的就是以牙还牙以血还血,任何事都要靠刀子说话,你杀少了,那些蛮夷会以为你不行了,弄不动了,他们反过来要蠢蠢欲动……

高句丽灭亡后,大梁正式进入大发展期。

在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治国理念下,人口增长至三千一百万。

羌、氐、鲜卑、匈奴与当年的乌桓一样,逐渐成为历史的尘埃,消融在华夏之中。

融合了诸族,也给华夏注入新鲜血液,带来新的活力。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