憨憨妃嫔宫斗上位记+番外(449)

作者:秋风瑟瑟抖 阅读记录

他轻声示意莲沐苏望过去。

来得正好,莲沐苏笑了,突然大声道:“梁兄可知毕万昌大之典故?”

远处的范公,撸着白须的手一顿。

梁起一愣,正要作答,却想到连兄学识渊博,涉猎甚广,不会不知这个典故。

他看向莲沐苏,眼角的余光又瞥了一眼那老人家,顿时明白了什么,于是道:“不曾,还望连兄指点。”

莲沐苏不答,又接着朗声问道:“圣人云‘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若不授业传道,是否为师?”

梁起摇头:“梁某以为不当是。”

“如此,连某明了,多谢梁兄。”莲沐苏拱手作揖。

梁起还礼:“连兄多礼了。”

莲沐苏遂直起身来,闲聊一般叹道:“梁兄,实不相瞒,连某近日读了几本书,深感先贤智慧无穷,藏于字里行间,颇为玄妙,细思却难将妙处融会贯通,变为所得,难将其道传承,可惜啊。”

梁起也开始感叹:“先贤之道,玄妙之理,若是失传,实在可惜。”

莲沐苏又遗憾又可惜道:“想来是连某愚钝无知之故,领悟不得,罢了,强求不得。”

他感叹完,眼睛一眼未看范公所处方向,与梁起再次告别,一个进房,另一个也进隔壁房。

只余远处的范公,脸上的褶子都皱了起来。

这几句话乍一听,毫无关联,却总让他觉得,这是对他说的一般。

先是听到“毕万昌大”,他一顿,这典故不就出自《左传闵公元年》,讲的春秋毕万得赐魏地,后辈建成魏国,意为天意启发后辈,使其昌大。

他正暗自思索,自己的准门生怎突然有此一问时,又听到他的准门生,对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之问。

还没等想通,他的门生就对那后生仔谈起了近日读书之惑来。

范公这前后一想,哎哟,他的准门生意思,不就是说虽被赠予孤本,准门生想效仿毕万后辈,使其发扬光大,但他未授业解惑,故而算不得准门生的老师,而且又因孤本实在难懂,准门生知强求不得,不强求了?

这哪行啊!

范公急了,顾不得当初制定的以孤本诱人上钩,等人来请教他的念头,当即匆匆回去,去拿他那些年领会到的,写下的毕生精华注释拿来,势必要圆了传道受业解惑这一环不可。

否则他的门生放弃了,他这些日子做这么多,就白做了。

这些孤本十分晦涩,范公自个琢磨了大半辈子,又翻阅了诸多古籍,终于有了一些心得体会,将孤本里的内容琢磨到个五六成。

范公原本掉落孤本,一是有意给莲沐苏卖个好,但同时范公十分清楚,想读懂这样的孤本,一时半会是不可能的,而且没有诸多古籍的辅助,也是不能做到。

故而范公的第二个目的,就是想等以后方便了,稍稍透露对孤本的研究,让莲沐苏主动相问,他再说个一二,显得高深莫测一些,最后折服莲沐苏,水到渠成,使其主动拜自己为师。

算盘打得是极好,却没想到,遇到的是同为人精的莲沐苏,人精对人精,且莲沐苏对他无所求,又他出现次数过于频繁,露了诸多破绽,计划自然不能按他设想完成。

范公或许知道其中关窍,或许不知,但无论知不知,莲沐苏试探已抛出,他要是真想要这门生,也只能接了。

等范公走后,梁起推开门出来看,不由问向隔壁:“连兄,你说这位老人家,究竟想做什么?”

莲沐苏也走出来,笑着道:“很快便可得知。”

第596章 关城门

这个老人家这些日子,神出鬼没,常出现在他面前,举止诡异,让他感到好笑又无奈,既然如此,那便以其人之道还之,看看是个什么路数。

要是他猜得不错,这个老人家乃是他的评卷官之一,故而才会他一靠近,人就走,一句不与他相谈,此举是为避嫌。

而专门掉落孤本,等他去捡,就更好说了,想来是有意引他注意,又孤本如此珍贵之物,此举是向他示好。

这老人家,国子监出入自由,如此去看,与秦祭酒关系非同一般,又似耄耋之年,当朝之中这么大的老人家,当是那人吧……

想来很快便有结果。

莲沐苏不再想此事,他望向南面,心中叹息,尽管知道不能急,但被困在国子监内,只能通过五生时不时来一趟,知一些家中情景,还是感到难安的。

不知爹娘和两个弟弟如何了,不知宫中的小妹如何了……

入夜,戌时四刻,南城门。

本朝开国之初,京城以击鼓为号,城门卯时开启,申时关闭,进入宵禁,有士兵巡逻,防范宵小,边塞重镇的城门则开的更迟,关得更早。

渐渐的,在朝局稳定后,如京城、洛阳这样的繁华之地,城门开关时间放松了许多,宵禁也慢慢没有那么严格。

到当今圣上登基几年后,京中人丁往来络绎不绝,市井繁荣,城门开得更早,寅时末天未亮即开,戌时五刻日沉西山才关闭城门,甚至如中秋万寿这样普天同庆之日,关得还要更晚。

当然,边陲重镇依旧延续晚开早关,和严格宵禁的定例。

此时五刻将至,守城官兵击打闭门鼓,提醒想进出城百姓加紧步伐,速速通过。

每个往来百姓尽皆步履匆匆,赶着朝城门口而去,若是晚了,城门关闭了,他们就要在城外旅店过夜了。

城外不远,也有旅店、医馆和食肆,做的正是那些赶不及回城的商旅歇脚生意,要价要比城内高一些,对于达官贵人自是不在意,但对平头小老百姓,就舍不得了。

在百姓之中的,有这么几个人,着深色灰衣旧色袍,头戴斗笠,匆匆跟着百姓往城门奔去,若离得近些,能隐约从他们身上闻到一丝血腥味来。

他们隐藏在衣袍下的伤,慢慢渗出血迹来,化到深色衣袍上,如一块暗色污渍毫不起眼。

这几人,正是逃走的郭顺几人。

进城前,他们几人特地换了一身装束,与普通百姓混在一起。

他带着死士,在马下坡驿站被识破了计策,灭杀贺家父子失败,那黑衣人中的胖子,身手极为不凡,打得他们毫无还手之力。

他心知遇到硬茬了,杀人灭口彻底无望,当机立断撤退。

去时,十几个人,回时加上他,只剩三人了,损失极其惨烈。

此刻,他忧心如焚,没命地赶回来,想赶在那些人的前头,尽快进城,将此事禀告少爷,并护着自家少爷逃离这是非之地。

这群黑衣人身手不凡,招招杀招,三人便可结阵,可攻可防,他平生从未见过这样训练有素之人,骑的又是脚程最快的马,定是哪个他们惹不起的大人物派出的,恐怕是连薛家也拍马不及的大人物。

现下两边结了死仇,贺家父子又在他们手中,等他们回城,不到一夜,定能查到郭家头上,到时郭家危矣。

故而他得尽快赶回,将此事告诉少爷,带着人离开躲起来,等将来薛家图谋得逞,或还有生机。

在将进城门之时,郭顺绷紧神经,面上却丝毫未露出端倪,他在赌,赌那些黑衣人要收拾马下坡驿站的烂摊子,没他们回得快。

这时,守城门的官兵走出城门,分散过来,走向他们。

郭顺几人身子瞬间绷直,手已放到腰间,脚步缓了下来。

一城头兵见状,立即高声大喊:“磨蹭什么,就关城门了,还不快点?还进不进城了?”

这城头兵朝他们几个喊了一嗓子,路过他们,又立即冲着远处赶来的其他百姓喊去。

原是守城门的官兵每日例行之事,在最后关门之时,官兵走出来,招呼快到城门的百姓手脚麻利点,等最后一拨人都通过城门,他们便转身返回,直接关城门。

郭顺暗自松了口气,有惊无险通过城门,走出几十步,他朝着城门看去,就城头传来一声:“关城门!”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