憨憨妃嫔宫斗上位记+番外(477)

作者:秋风瑟瑟抖 阅读记录

但给万岁爷把脉,岂是那么随意之事,这是有忌讳的,他总觉得不妥。

他磨磨唧唧了一会儿,想了想,从别的角度再劝:“主子啊,万岁爷每隔一阵子便有褚院正把平安脉……”

“哎呀,行了行了。”莲花不耐烦地把身边的藤条拿起,“啪”一声放到桌子上。

她是知晓万岁爷与她一般,隔阵子就把平安脉,可是她又不知爷怎么了,毫无预兆地如此反常,她担心嘛。

“不看也成。”她对着小吉子道:那你知晓万岁爷怎么了么?”

小吉子脖子一缩,顿时一噎,无奈地摇了摇头。

“那不就是了?”不晓得还拦着她!

莲花又转头问:“奶奶呢,奶奶知晓万岁爷怎么了吗?”

一直在旁边不吭声,只默默看戏的齐嬷嬷,心里咯噔一下,没想到这火能烧到自己身上。

小闺女很敏锐,打从她有了这发现开始,今日一日都在自个瞎琢磨,神思不属的,那整日带着笑的小脸,愁得能拧出水来,挂上了忧虑。

故而她便点了一句,小闺女便风风火火干了起来,要亲自确定皇帝有没有事。

此时问她知不知皇帝怎么了,她当然知道,这事还跟小闺女家里的事有关,皇帝与她说过一二,只是这也不能对小闺女说啊,说了便坏了。

任心里想得翻江倒海,齐嬷嬷依旧面不改色,摇了摇头:“奶奶也不知。想让黄医丞把脉看看,那便看看吧。”看了好安心。

皇帝又没什么事,看看也无碍,不让小闺女亲自看,是不会安心的。

有人支持她,莲花舒坦了,立即看回小吉子道:“你瞧,奶奶都说好呢。”

小吉子在齐嬷嬷说话时,便接收到了暗示。

齐嬷嬷的意思是可行,那便就……那么着吧,应当没什么大碍吧?

他不再劝:“好,主子,您让奴才做什么,奴才便做什么,黄大人是吧,您便是想请褚院正,奴才都一道给您请来,保管让您满意。”

说着就要走出去。

莲花高兴了,但是要嘱咐的:“只请黑炭头,不请那个伯伯。”

那个御医伯伯是万岁爷的人,常给万岁爷把平安脉,爷一个眼色人就知道什么意思了,让他来,只怕不会让她知晓爷怎么了。

而黑炭头虽然瞧爷的眼神有那么些不对劲,但他老实啊,问什么答什么,又看不懂爷的眼色,在匆忙之间,定然来不及准备的。

万岁爷那么聪明,她要的便是出其不意,让爷反应不过来,便把这事给干了。

小吉子嘴里回着“得嘞”,一溜烟儿便跑了没影。

计划已安排得妥妥当当,接下来只能万岁爷了!

莲花踌躇满志,觉得自己实在太聪明了,都想抖腿嘚瑟一二了。

可一想到万岁爷兴许哪儿有毛病,她脸一垮,又愁起来。

星辰殿里。

皇帝此时还不知道他的小妃嫔,给他准备了一整套诊治大法。

他对着下头的人道:“既已有证据,刑部该去抓的人,都给抓了吧。”

“臣遵旨。”刑部尚书恭敬领命,想起一事,他道:“万岁爷,罪首赵忠已被谢公亲自押解入狱,只是臣记得当初在朝会之上,在文武百官面前,您问过赵忠是否知欺君该当何罪,当时赵忠口口声声说知欺君是诛灭九族之罪,您看……”

这是在问办案的这个度了。

赵忠胆大包天,在朝会之上公然欺君,还蒙蔽群臣,在朝会之上说得堂而皇之,仅凭这一条,便足以诛杀九族,而且还是赵忠自己亲口认的,怨不得人。

只是涉及九族,牵连甚广,他做不得主。

皇帝朝下看去,沉默不语,似在沉思。

旁边一名大臣当即大声道:“赵忠此人罪无可恕,他敢肆无忌惮,伙同他人,谋害皇嗣,诬陷德妃,栽赃贵妃,在朝堂之上公然犯下欺君之罪,条条皆是死罪,如此滔天罪行,灭其九族都是轻的。况他乃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担纠察百官之责,如今知法犯法,罪加一等。万岁爷,臣以为当诛其九族,以儆效尤!”

字字句句铿锵有力。

说到这里,他拜倒在地,摘去官帽,痛心道:“臣愧为都察院左都御史,未辨明忠奸,让都察院出了这样的奸臣贼子,臣无能,引咎辞去都察院左都御史之职,另,还请万岁爷治臣失察之罪。”

说完一拜到底。

出了这样的事,他责无旁贷。

旁边的刑部尚书,心中一震。

知都察院左都御史——谢清,文武双全,能力卓绝,为人公正廉洁,铁面无私,经手的案子,从无差错,纠察的朝臣,从无半分冤屈,与礼部尚书范绍并称当朝二公。

先帝时期,谢公被排挤出京,后辞官闲赋在家,万岁爷登基后亲自去请人出山,任知都察院左都御史,纠察官场纲纪、官员风纪。

正是有谢公这样公正严明的人在,才能震慑文武百官,贪官污吏犯事之人最怕见谢公,没犯事的也不必担心被冤枉。

谢公做事身先士卒,从不怕得罪人,深受都察院官员的爱戴。

但与此同时,谢公对都察院的官员品行要求也严厉,每一个要入都察院之人,在入都察院前,都被谢公耳提面命过,绝不容都察院的官员知法犯法,若有,从重处置。

对于皇嗣,谢公比谁都紧张,当初万岁爷登基多年没有子嗣,谢公虽知许多劝谏广纳后宫的朝臣别有用心,为了江山社稷,不得不也跟着上奏劝谏。

第633章 第一大案

后,万岁爷请谢公、范公入宫,三人关起来谈了一日,从宫中出来了,两人再也不提广纳后宫之事,至今无人知晓当时万岁爷说了什么,让谢公和范公放弃劝谏此事。

赵忠诬陷德妃攻击徐大将军之时,恰是谢公不在京中之时。

谢公奉旨出京,巡视各地赋税征发,已半年有余,中秋万岁爷宣布后宫莲美人怀了皇嗣时,谢公正远在江南粮仓重镇,知晓后狂喜不已,连夜上旨恭贺。

得知皇嗣出事,谢公更是连夜赶回,今日踏入京中,听闻谋害皇嗣之事的来龙去脉,还未归家,便到了刑部,恰遇人揭发赵忠之举,谢公与刑部之人,亲自将赵忠提了回来,彪悍勇猛。

这样的人因赵忠这样的败类,要引咎辞职,怎能不引得刑部尚书心中震动?

这可是举朝震动的大事啊!

皇帝长叹一口气,起身下了御座,走到谢公面前,亲自将人扶起:“谢公何过之有,赵忠自入都察院以来,无甚过错,面貌酷若刚正,举止俨如忠臣,若非今朝暴露,谁人知其藏奸于心?便是名臣魏公也有不察之时。”

将人扶起,皇帝接着道:“谢公这些年为朝政鞠躬尽瘁,劳苦功高,如今朝政有如此景象,其中一半当归功谢公,若为赵忠这般贼子辞去都察院左都御史,不仅是当朝损失,更是天下的损失。”

谢清想开口说什么。

皇帝抬手打断:“谢公将赵忠之过归咎于己身不察,如此去看,何尝不是朕之不察?是朕落的朱批,允赵忠入朝为官,亦是是朕落的朱批,允其入的都察院,难不成谢公也要治朕的罪?”

谢清急了:“臣不敢,这怎么能算,朝中各部分工不同,臣负有纠察之责,臣,臣……”

说着说不下去了,按他的道理,说来说去都绕不开皇帝。

皇帝微微一笑,道:“镇守都察院,非谢公不可,就莫要辞了。若谢公心有不安,定要朕罚,那便戒了烟袋吧,以做。”

谢清“啊”的一声,霎时苦了脸。

刑部尚书在一旁幸灾乐祸,笑着道:“万岁爷,谢公视那烟袋如命,曾有言,烟袋在人在,人不在烟袋也得在,这可是要了谢公的老命咯。”

星辰殿内气氛一松,其余人哈哈大笑,只余谢公一人,丧着脸谢恩,一副又感激又痛心的模样。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