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196)

作者:键盘战斗家 阅读记录

张辅和马林经过,来到文书房,被文书引入等待室,为两人倒了两杯热茶。

不知不觉,一年到头,天气寒冷起来。

煤块的需求直线上升,原本就高涨的形势下,越发的紧张,产能竟然不足起来。

当然,仍然首先供应中华重工,其次是官府,最后是民间。

密云铁厂虽然只保留铁料的产能,全力以赴生产铁料,可随着铁厂铁料的价格和质量优势,碾压了民间铁厂。

第二座铁厂,建立在良乡,已经开始投产,第三座铁厂在保定府动工,计划明年二月投产。

随着中华重工和官府的紧密合作,围绕北平行省的屯田工程,关乎各地主官的政绩,双方进入了蜜月期。

哪怕是布政使也不得不服软,毕竟官员们人心所向,他也跟着受益,自然不会拒绝。

表面上每日冷脸示人,实则暗中内心窃喜。

保定府临近北平府,虽然不是军户大府,民户占多数,但态度和王府暧昧了起来。

屯田工程不是旦夕之间能完成的工程,至少一两年内,借着这件事情,短期内,王府和官府的和睦不会变化。

办公室。

万三,小九,王本,李二,李伯升,讨论着技术报的事宜,是朱高炽提出来的。

“技术报面对所有的工匠,收集各方面的技术,只要能登报的,可以重赏。”

朱高炽提议。

万三去了密云分区,结果一个外柜管事的计划书,导致了密云分区的拆迁,让万三无奈,才一年就调了回来。

李伯升负责的调研司获得了成功,朱高炽准备扩充和重用。

“技术报由研发司审核,调研司维持,每个月办一期,一年办十二期。”

众人看着手里的资料,认真的思考,因为认知的不同,技术报是新事物,谁也没见过,所以有不同的想法。

筹办的技术报,朱高炽准备当做论文的部分功能来使用。

提高工匠们的兴趣,汇总各行各业的技术,提供工匠们的视野,以此推动技术的发展。

“技术报对外公开吗?”李伯升担心的问道。

“先办一期。”

朱高炽没有给出肯定的回复。

“这件事需要研发司推动。”李伯升指出了关键,“研发司每年会收到不少工匠的技术申请,这些工匠都是有主动性的,研发司应该通知这些工匠。”

“然后以这些工匠为核心,带动其余的工匠。”李伯升的想法不少,很对朱高炽的胃口。

“就按照李伯升说的办,至于报纸,你们和印刷厂合作,走内部的通道。”

印刷厂主要的业务,来自于中华重工,有内部价,其次是外部的业务,按照市场价。

内部的业务,采用季结方式,货币为粮票。

各厂自负盈亏,季结时,粮票不足,无法完成支付,属于是亏本的厂子。

总部的财务会下去严格审核,找出问题所在。

如果是业务的问题,找出负责人,如果是生产链的原因,则递交报告,调研司下去调研,优化生产链。

目前的厂区,各厂都是盈利状态,包括蜂窝煤商会,每年都能创收,但仍有不盈利的,例如研发司,调研司这种。

研发司,调研司,会由财物部专门下发粮票,包括工匠实验技术,消耗的物料,也是用粮票结算。

粮票体系,在中华重工的内部使用,基本已经优化成功,运转不成问题,也为粮票银行提供了丰富的行业经验。

当万三等人从办公室出来,后赶来的大掌柜周世丰,排在前面进入办公室。

“百厂计划,今年完成了十七个分厂,这是工厂目录,请小王爷审阅。”

周世丰双手捧上黄皮文件夹。

朱高炽打开,仔细的翻阅。

“坐落在总部厂区的,有铁道部,工程部,蒸汽机厂,焦炭炼制厂,农具总厂,化肥厂,沥青车间,煤油车间,玻璃厂,水泥厂,制砖厂,铁道厂,铁管厂,机器厂……”

“坐落在总部外的,有密云矿区,密云铁厂,乐兴农具厂,良乡铁厂二厂,保定铁厂三厂……”

工厂真不少。

但其实并不多。

中华重工用蜂窝煤,改变了民间燃料,然后用焦炭炼制厂,改变了工业的燃料。

而铁厂,农具厂等,已经垄断了北平各行业的七到八成之多。

可以说整个北平行省,近两百州府县,都受控于中华重工,影响方方面面。

在朱高炽的计划中,中华重工的用工数,要达到十万,目前才两万而已。

当达到十万时,北平工人人数,占据北平总人口的百分之三,至于间接控制的,最大的煤场,以及蜂窝煤,则还没有统计。

第二百零四章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朱高炽下午还要返回世子府坐镇,在中华重工的时间不多,小半月旬第一次前来。

毕竟有些事,需要他来一趟总部。

“工人规模超过了两万,而且厂子真不少,事情太杂了。”周世丰感叹道。

从原来的蒸汽机厂小掌柜,到如今中华重工的大掌柜,不但是北平绝无仅有的,对他也是全新的考验。

朱高炽明白周世丰的为难,后世的集团,有完整的构架,成熟的模式。

健全的组织分工,为上层的管理提供了支持。

而中华重工在大明是新事物。

简而言之,全靠个人的能力,单兵作战,没有形成自我完善的风格模式。

面对这种情况,周世丰提不出有效的建议,所以默不作声,显得很气馁。

朱高炽没有觉得是周世丰能力不行。

周世丰真要是解决了这个问题,朱高炽反而要怀疑周世丰的来历了。

在后世。

集团构架分保守型,风险型,分析型,面对的企业环境,分别为保守稳定,复杂多变,综合。

保守型讲究稳定、纪律和秩序,风险型讲究灵活、快速多变,分析型讲究纵向横向平衡,需要大量的沟通协调。

风险型朱高炽不会使用,不适合中华重工。

分析型对人的要求高,需要大量的优秀人才,具备后世优越的沟通协调能力。

中华重工的人才不少,但因为眼界的限制,达不到这个要求。

所以还是要采用保守型。

保守型构架的优势,是生命期长,可以形成规模经济,提高产品和制定标准。

而中华重工无外部竞争对手,属于垄断寡头,的确适合保守型。

保守型的战略目标,是扩大产品市场份额,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同样符合中华重工的目标。

至于风险型的目标,开发市场,升级技术,反倒不是中华重工最急迫的。

最好的自然是分析型,在保持已有市场的情况下,不断开发新的产品和市场。

可中华重工提供不了大批需要的专业人才不是么。

“建立总部吧。”朱高炽提出了解决方法。

周世丰露出好奇的眼神。

“建立总部,严管财务,维护关系,负责战略,制定政策。”朱高炽笑道。

企业集团保守型组织架构,对总部的要求最小,然后是风险型组织构架,对总部的要求高,最后是分析型组织构架,对总部的要求最高。

“总部管理职能部门,职能部门管理业务部门,构建三级模式。”朱高炽仔细向周世丰介绍。

周世丰连忙翻开笔记本,提笔记录,朱高炽主动把砚台推过去,方便周世丰。

最后用了半个时辰,才和周世丰谈完了此事。

“组织的构架不是一日之功,你可以与财务部,大厂的厂长多协商,发挥下调研司的作用,为你提供帮助。”

周世丰连连点头。

虽然还有许多不明之处,不过已经有了方向,不至于摸不着头脑,无从下手。

“明年春季大招工,是否仍然以军户为主?”周世丰问道最后一事。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