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237)

作者:键盘战斗家 阅读记录

“如今的渔船,多使用简易手段制造,使用时间不长,造的船也小,还能应付。”

“而旅顺口晒了不少的木料,至少还要等一年,所以这一年如何发展,就要靠你的想法。”

“还有鱼源问题,风浪问题,台风问题等等,都是值得关注的大事,不能疏忽。”

王真说的很全面。

朱高炽听完后,觉得王真的确是下了功夫。

韩奇的才能,强在组织能力。

虽然需要学习,但是能从众多站长中脱颖而出,朱高炽信任韩奇,可以达成目标。

朱高炽等王真说完,帮着补充旅顺外海的形势。

黄海大部分水深六十米以上,最深处才两百多米。而东海平常水深就有三四百米,最深处有两千三百多米。

黄海三面都有大陆挡风,被“几”字包围,海流平均流速十厘米/秒。

海底平缓,海水不深,导致多岛多礁,让船只在大海上有丰富的立足点。

黄海的平均波高多为0.1-0.7米,而东海的风浪,波高一般为0.8~1.9米,全海区年平均波高几乎均在1米以上。

所以福建人出海,真的是九死一生。

在山多地少粮食不足的环境中,仍然流传宁上山,莫出海的古训,可见福建出海之难。

黄海出海最困难的程度,只是福建出海的最低程度。

福建的优势,又是因为地理原因,虽然海浪大,但是容易发展外部贸易和移民。

几百年来,东南亚的海外华人,大多数来自福建。

这些海外华人,为推翻清朝做出了重要贡献。

黄海的优势有如此之多,而其靠内的渤海,以及辽东湾,那是比黄海还要稳定的海域,所以在旅顺发展渔业和船业,是朱高炽深思熟虑的计划。

当下的时代,面临的困难,在所有的海域中是最轻的,无论是政治上的还是环境上的。

朱棣离开了,朱高炽重新监管北平。

王真也回去了旅顺,并带回了朱高炽的书信,分送给孙岩,邓兴兄弟。

韩奇暂时留在北平,没有第一时间前往旅顺,反而天天往总部跑,磨着各部门要资源。

“你不赶紧去做正事,整日缠着我们,不怕小王爷不满。”财务部部长蔡文打趣道。

“磨刀不误砍柴工,把刀子先磨快,才能提高效率。”韩奇笑着说道。

蔡文无奈的摇了摇头,“各部门的调拨,都是年前预算好的,我可不敢和你开口子。”

按照小王爷提出的模式,整个中华重工的体系,是计划分配制。

例如中华重工根据各厂的报表,和对来年的预计,以及发展目标,制定出各厂的生产计划。

各厂根据生产计划,所需要的原料,粮票,工人等等,做出报表上报给总部。

总部各部门又做出预算,最后其中钱粮之事,归纳到财务部,由财务部拨款。

同样。

下游的铁矿,煤矿,杂矿等,都会根据中华重工的订单,制定相应的生产。

包括蜂窝煤商会,也是遵照这个制度。

“你让小王爷批各条子,财务部才好跟你特事特办,否则你就是踏破了我的门槛,我也不会松口的。”

见到蔡文油盐不进,韩奇只能放弃,无奈的回头去求朱高炽。

“去年全年,总部调了两百头耕牛过去,五百头骡驴,其余猪羊不算。”

“你要在今年的计划之外,提高三层,有什么说法?”朱高炽纳闷的问道。

“船政虽然和林场分家,但两者互相依存,想要达成百船计划,必定需要先发展好林场。”

打造一百艘大海船,是韩奇的任务之一。

“你倒是会做人情。”

朱高炽不置可否。

此事应该是王真来开口,他也的确开口了,可被财务部拒绝后,也就放弃。

倒是韩奇能拉下脸面,四处求爷爷告奶奶。

所以朱高炽并没有生气。

第二百三十八章 置燕王于何地

京城外郊区。

在山清水秀之地,有处不为人知的庄园,入门处是几间三进的院子,后面则是花园。

屋内的家具一律是红木,摆设的都是珠宝,墙上的字画,落款皆是名家。

大厅上,正中摆着珊瑚树一枝,高约二尺有余。外用从北平采买的玻璃围罩,对着一个古窑大花瓶。

徐增寿躺在摇椅上,一晃一晃的。

身旁坐着一名美少妇,穿着绫罗绸缎的裙子,对襟处露着白生生的锁骨。

芊芊玉手从香几的食盒中,选出一颗大的草莓,慢慢喂到徐增寿的嘴里。

徐增寿眼睛也不睁开,一脸的惬意,没有丝毫防备,感受到异物张口就咬。

“呀。”

美少妇收回了手指,捧在心口,微蹙眉头,感觉不解气,生气的拍打了下徐增寿的胳膊。

“爷,你咬到奴了。”

“你咬我的,我咬你的,岂不是公平。”

徐增寿睁开眼睛,一把拥过美少妇,说着些胡话,羞得少妇用力推开徐增寿。

“你看你,哪里还像个都督的样子。”

“都督那是做个外人看的,在你面前,我可当不了君子,我也不稀罕。”

徐增寿不以为然的说道。

“我们徐家,有大哥就行了,我只混个名头,这才是持久之道,你不懂。”

美少妇的确不懂。

而在老爷面前,她会劝勉两句,但也不会多劝。

关起门来,两人在庭院中胡天胡地,只有外面响起了声音,是三房的管家。

“老爷,家里来人了,是大老爷派来的,让老爷回去一趟。”

“等着。”

听到里间的声音,老管家习以为常。

终于。

徐增寿边拢了拢袖子,边从里间走了出来,询问道:“大哥找我何事?”

“没有说。”

徐增寿没有再拖延,乘坐了马车,返回了京城。

魏国公府。

徐达去世后,追封中山王,赠三世王爵。

不过在靖难之役中,徐辉祖态度坚定,不推戴朱棣称帝,因为其身份,朱棣革去了俸禄和爵位。

一直到徐辉祖死后,朱棣才以中山王不得无后为由,从命其长子继承魏国公爵位。

加上在京城,为朱棣通风报信的徐增寿,此人被朱允炆杀死,朱棣追封为定国公,子孙世袭。

也就是大名鼎鼎的一门两国公。

因此《红楼梦》书中,贾府一门两国公,让后世诞生了不少的言论,认为贾府的原型参考了徐家。

徐增寿到了府上,在徐辉祖的书房,两兄弟见了面。

他们中间,还有个老二徐膺续,但和他们两不是同个生母,关系不太亲近。

另外有个早夭的兄弟徐添福。

“我要起身去陕西了。”

“定了?”

徐增寿惊讶的说道。

秦王想要复出,多年来都在为此努力,京城有不少他派来的说客。

想想真是倒霉。

说来也巧,办秦王那年,太子正好病逝。

要是此大案晚上几个月,或者太子早病逝那么几个月,形势会截然不同。

在不少人的心目中认为,当年秦王如果没有出事,那太子病逝后,作为嫡次子的秦王,很有可能成为新的太子。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京城还有不少人想要投机走捷径的,所以为秦王奔走的人不少。

如此形势下,要说几位藩王中,谁最让皇太孙身边近臣顾忌的,那肯定是秦王。

燕王的威胁程度,还要落在晋王身后。

“圣人已经同意。”徐辉祖沉声说道,脸上并没有太多的喜色。

徐辉祖咋舌。

随后感叹道:“这件事都让他们办成了,恐怕陕西那边,秦王正火冒三丈呢。”

晋王领兵出塞,燕王领兵出辽,秦王领兵平乱,可以说整个年关,朝廷的大佬们没有过个安逸年。

支持的,反对的,中立的,打酱油的……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