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248)

作者:键盘战斗家 阅读记录

陕西和山西的工业,现在虽然没有彻底进入中华重工的体系内,但未来一定是要融入的。

那么现在,朱高炽竭尽所能的要求,提高这些商人们的道德水平,也是符合传统风气。

“小王爷说的极是,北平的工业环境成果有目共睹,我等应该照着北平的规矩来做事。”

徽商丁家兄弟的老大丁英永主动出头,支持小王爷的言论,无论是否真心,态度表明了出来。

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商人,保证回去后提高工人们的待遇。

朱高炽对他们的行为,给予了赞扬,非常的高兴,这才提出关于修建北平-山西-陕西铁路的计划。

从北平城到太原城,从太原城到西安城,长达近三千里的铁道,需要大概七千万斤的生铁。

北平府未发展工业化之前,全年的铁产量在五六百万斤,所以这条铁道的用铁量,翻了十倍不止。

去年一年。

北平府的铁产量,达到历史新高,突破了两千万斤,全部投入使用,也达不到一半的需求,何况北平自身还要使用不少。

至于陕西和山西的铁产量,当下还指望不少,就算增加产量,也不容易受到控制,无法做出计划。

“铁道本身的利处,相信诸位看在眼中,而一条长达近三千里的铁道,贯穿北平,陕西,山西,其中意味着什么呢。”

朱高炽微笑的大量众人,听完后的商人们,露出了沉重的呼吸,不少人面色激动起来。

北平许多的工程,控制在中华重工的手上,商人们插不上手,不代表他们没有动心。

只七千万斤的生铁需求,代表了什么?价值数千万两银子。

当然不能这么算。

中华重工有自己的铁矿区,属于内部分配模式,不能以市场价来衡量。

例如大明服役制度下,一艘船的造价才百余两,可真要是纯粹的通过商业手段,造价起码要翻几翻。

现在的困境,不是钱财,而是工人。

密云铁矿虽然多次大招工,可工人的数量还是远远不够,那么哪里才有多余的人呢?

南方。

南方有不可计数的人力资源,而中华重工鞭长莫及,也无力从南方去招工。

可南方商人们不同,他们可以把南方的粮食运到北方,自然也可以把南方的人运到北方当工人。

“不知小王爷有什么章程,我等有什么可以为小王爷效力的。”大盐商杜松,努力保持平静,语气轻松的问道。

朱高炽没有打官腔。

在陕西和山西的工业计划,早就是内部制定好了的,现在让出去的利益,以后可以再收回来。

尽快的发展工业才是关键。

“密云铁矿之利已经不用解释,为了成倍提高密云铁矿的铁产量,所以中华重工决定放开密云矿区的限制。”

许多人眼睛一亮,如果能在密云开矿,那是白花花的银子。

朱高炽笑道:“准许各家在密云铁矿开矿,至于工人,则禁止在北平当地招募,需要各家从南方招募人手。”

不等众人开心,朱高炽又强调道:“但是管理需要有密云分区负责,诸位需要按照密云分区的制度来进行。”

这和后世陕西开放石油,任由私人开钻,但是生产和销售,都受政府管理类似的道理。

第二百四十七章 密探原来是他

秦王府的左长史病逝,秦王在外领兵平乱,一时之间,整个秦王府群龙无首。

陕西仿佛只隔了一夜,多出了一个名字叫做“铁道建设商会”的组织。

不光有本地的商人参加,还有大量的南方商人,最有钱的盐商,涉及省份最多的徽商,甚至还有福建闽商。

以及有大量的勋贵,例如威望最高的徐家,秦王府,燕王府,晋王府都有参与。

如果说南方的土地上,是乡绅势力最强,那么在明初北境,土地势力最强的是卫所。

至于民户,因为许多是从外地迁来,本身也有不少从南方迁移来的地主,导致乡绅势力还很薄弱。

各家合股,由北平的铁道工程队出技术,招募各地的百姓,甚至卫所中的军户充当工人。

如果说前两年,合股三十万两的商团让人动容外,那么短短几个月的时间,融资达到两百万两的铁道建设商团,则是一股令人震撼的力量。

北平。

葛诚看着手里新的一期技术报,面色复杂。

“自从铁道建设以来,在各行各业的用铁之外,对铁的需求以成倍的速度递增。带动了经济的腾飞,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有利的保障工业化建设。”

“为了鼓励陕西,山西铁道建设事宜,铁道建设商会,全面进入密云铁矿,山西铁矿,陕西铁矿行业。”

“因地制宜,每省的措施做出了相应的改变,例如北平密云铁矿区,商人出本,矿场负责管理和生产,遵照密云分区制度。”

“那么在陕西和山西,则由中华重工出技术和工人,与商人共同管理和生产。”

“这是一场伟大的工业计划,以五年为期,当工业计划完成后,达到了目标,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作为传统的官员,葛诚可以说从无到有,从旁观看,工业化道路是如何诞生乃至发展的。

按道理来说,任何事物的兴起乃至发展,都有个过程,其中会经历不少的反复。

可北平的工业发展,在小王爷的手中,变的井然有序,诸事衔接无缝,速度仿佛在顺水中行舟一般。

更令葛诚感慨的是,对走完每一步之后的变化,以及后续的措施,小王爷仿佛早就看到了,提前做出了支持性的准备。

北平有今日,葛诚并不太算吃惊,工业化的威力,他已经有些通透,而令他吃惊的是,能发展的这么快,才几年的时间而已。

如果说以十年为期,二十年,乃至三十年达到今日的成果,葛诚还不算惊讶。

所以他找到了朱高炽,面对这位从小看到大的“晚辈”,葛诚满脸的复杂。

朱高炽同样神色异常。

王府的高层中,一定有锦衣卫的探子,这是负责机密事务的姚广孝,前年得出的推断。

正是因为姚广孝的原因,也是金忠这位白身,能迅速窜起的原因之一。

不只是金忠是姚广孝的熟人原因,历史上,金忠此人也正是姚广孝向朱棣推荐的。

朱高炽原以为,姚广孝推荐金忠,只是两人是老相识的原因,后来朱高炽才觉得原因没这么简单。

两个人早年从无交际,在北平就算认识,可金忠身份太低,又如何能获得姚广孝这么深厚的友谊呢。

朱棣需要一位能信任的亲信,掌管长史府,而可以信任的金忠,具备了这个条件。

至于原来的亲信中,谁是锦衣卫的探子,朱棣并没有详查,但是许多机密的事情,不再和他们商谈。

“诚叔,父王知道你的真实身份吗?”朱高炽很为难,不知道如何处理葛诚。

葛诚摇了摇头,“王爷有怀疑,但是还没有怀疑到我的头上。”

“那诚叔为何要告诉我?”

朱高炽有些好奇的看着葛诚,不明白葛诚的心思。

“因为我看到了小王爷如何发展工业的,令我心中折服。”

“就这么简单?”

“就这么简单。”葛诚平静的说道。

他不怕王府处置他,因为他的身份,王府不会处置他,相反,如果败露的消息传出去,应天府那边才不会放过他。

这个理由,朱高炽没有怀疑。

因为这个道理站得住脚。

低级文明心慕高级文明,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壬辰倭乱,日本入侵朝鲜,和大明军队作战,就有日本大将主动向联军反正。

后金入侵辽东,后金高层将领,同样有人主动向大明反正。

这种例子数不胜数。

人们向往美好的事物,这是人的天性。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