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260)

作者:键盘战斗家 阅读记录

没有人有精力关注北平的变化,应天府那帮人的注意力,被秦王牵扯了,根本顾不上燕王。

秦王主导今年陕西各卫操练之事,会向陕西各卫的军户们传达一种信号。

他秦王又回来了,他们头上的天又变回以前,会让秦王的兵权更一步的巩固。

北平各地,往来奔波的骑手多了起来,带动了道路上的尘土,显得气氛紧张,充满了肃杀之气。

铁道马车的速度,还真不如单骑的骑手跑得快。

红日夕下。

草庐中,透过长长的芦苇,犹如一片红色的世界,而庐中的两位客人穿着常服,仿佛乡绅般。

庐外,几名随从等候。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平按察司按察使王礼,忍不住幽叹道。

王礼头戴当下士庶流行的八角巾,身穿道士们的不老衣,如果不认识他的人,只把他当做一名心向道家的乡绅。

在石桌上,王礼的对面,不是别人,是北平布政司右布政使申逵,他的神情不像王礼那么严肃,看上去很随意。

比起王礼的焦躁,反倒是申逵的举止,更加贴合道士的闲云野鹤之风。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王公少念了这下一句,蕴意可就大不同了。”

石桌上,有下人们布置的酒食,在这野外之地,倒也别有一番风趣,申逵惬意的饮了一口,满足的咂嘴。

“难道申兄一点也不关心吗?”王礼好奇的问道。

“关心又有什么用呢?”申逵露出了无奈,“颜藩台一门心思扑在政绩上,反倒是和王府合作的甚妙。”

王礼摇头道:“当初朝廷派此人来担北平大任,真是大错特错。”

“那可不一定。”

“在百姓看来,颜藩台还是一名好官的。”

听到申逵的话,王礼无言以对,苦笑道:“我们难道真就一点也不做了?可辜负了许多人的期盼。”

“以前有个叫做李学颜的名士,在北平和大宁,还有广宁联络了不少人,配合朝廷诸公弹劾了燕王,结果反倒是惹了一身骚,得不偿失。”

申逵主动为王礼倒了一杯酒,随口说道:“对付燕王,不能把对付秦王的手段拿出来,因为燕王比起秦王要守规矩。”

“守规矩?”王礼指了指北面,北平城的方向,“这么大的动静,可不像守规矩的样子。”

申逵笑道:“目前来看,能对付藩王的,还得是藩王自个,燕王府推出的中华重工,虽然没有顶着燕王府的权势做事,可又能瞒得过谁。”

“现在把触角延伸到了陕西山西,山西不提,我看啊,陕西很快会出事,秦王可不是好相与的。”

王礼怔了怔,倒是没有往这方面想过。

“你是说秦王府和燕王府会发生矛盾?”

申逵点点头。

王礼有些不敢相信,充满了怀疑,“不至于吧,秦王和燕王都是马皇后所出,几兄弟从小一起长大,关系非同寻常。”

“所以我才提陕西,没有提山西。”申逵又笑道:“目前也是唯一的破局之道,没有颜藩台的支持,我们可对付不了燕王府。”

“好吧。”

王礼被说服了,把希望寄托于秦王,这种感觉令他很复杂,想不到还有指望秦王的一天。

第二百五十七章 铁道运兵的新时代

北镇。

明初的时候,是辽东的政治中心,军事中心,随着明朝的发展,中期时逐渐被辽阳取代,到了明末时期,沈阳的规模开始赶超辽阳。

所以后金反叛后,在征服辽东时,迁都沈阳当做都城,用沦为奴隶的汉人血肉,短短时日造成了金碧辉煌的后金宫殿。

相比较下来,辽王宫至今未修好,因为朱元璋顾虑民力消耗太重,所以工期停了又停。

现在朱棣出辽,以北镇为大后方,坐镇此地。

朱棣的眼中,辽东和北平仿佛是两个世界。

准确的形容,是工业发展之后的北平,在长子推动工业发展之前,辽东和十余年前的北平一样。

那时候的北平和现在的辽东一样,人口稀少,民生凋零,水利荒芜,不过经过朝廷几十年的治理和移民,北平早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又经历几年的工业发展,庞然大物的中华重工体系的带动下,许多的变化,朱棣嘴上虽然不怎么提起,心里还是记着的。

“西阳哈此人,为非作歹,实为可恶,如果不是父皇的旨意,孤早就派兵去围了他的老家。”

案台后,朱棣气愤的说道。

朱元璋的心胸很宽广,对任何民族,只要居于中国,采取一视同仁的态度,下旨天下昭告过。

因此对于边疆的政策是以和平吸收为主。

例如对奴儿干土地上的各族,朱元璋不主张在奴儿干地区动用大军。

他对臣子说:“元都既下,有劝朕即取辽阳者,朕谓力不施于所缓,威不加于所畏,辽地虽远,不必用兵,天下平定,彼当自归。”

朱元璋的政策并没有错。

经过几十年如一日的王化,奴儿干各族主动选择归顺大明,断了隔壁朝鲜图谋奴儿干的野心。

在明初的时候,朝鲜还是很有振奋精神的,力求开拓,的确有不少的成效。

咸镜道和平安道,自古是中国土地。

因为元末明初的历史遗留原因,明朝建立后,虽然没有派兵夺回,却也没有认可,属于争议地区。

朝鲜实占两地,但是不被明朝官方认可。

最后被清朝初期统治者认可,派官员划分了边疆,确定了归属权,因此在法理上,两地彻底属于了朝鲜。

因此在当下的奴儿干,朝鲜是有实力对这片地区产生妄想。

直到这些地区各族归顺了大明,举起了大明的旗帜,才让朝鲜打消了企图。

在后世,却被一些人故意歪曲,否认朱元璋的政策,认定因为没有派大军征服过,所以不算明地。

朱棣的身侧是辽王,下方左侧是郭铭,右侧是周兴,以及从三万卫赶来的庄德。

“西阳哈不过是小贼罢了,末将领兵前往他的老家,断了他的后路,此贼自当乖服。”

八年前,也就是洪武二十年,在奴儿干设立的三万卫,当下的将领庄德大声的说道。

闻言,朱棣沉吟,一旁的辽王好奇的看向四哥。

郭铭此时开口了。

“动兵戈容易,却不为圣人所喜,奴儿干各族总体上,还是心向大明的,没必要为了一颗老鼠屎,就坏了一锅粥。”

朱元璋的开疆喜欢以王化服之,意思是让别人从文化上服从中国,而不是纯粹的动用军事手段。

这种态度不只是用在北方和东北,在南方也是如此。

例如云南的边地。

云南的儒教,就是在明朝时候达到最兴盛的时期,有很多土司终明一朝都心向中原。

例如鼎鼎大名的丽江王,实力最强盛的时期,仍然高举大明旗帜,建有云南最大的藏书阁,子弟都要在此读书。

连出名的徐霞客,也游历过丽江,留下了大量的笔迹,两人结下身后的友谊。

所以郭铭的理由,令庄德无法反击,无奈的闭上嘴巴,看向了默不作声的周兴。

周兴因为李学颜的事,去过北平向朱棣请罪过,获得朱棣大度原谅,因此无论他现在的真心是什么,在明面上无法反对朱棣,否则会让人怀疑他的品性。

至于年轻的辽王,他不知道四哥是真的听父皇的话,还是有别的图谋,故意找理由逗留东北。

可现在文武双方的首脑都没有出声反对,初来乍到的辽王,选择了低调。

朱棣在东北呆的时间越久,他在东北的威望越深,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

现在他赖在东北不走,除了应天府的皇帝,就没有人能催着他离开。

众人离开的时候,庄德追上了周兴,问责道:“刚才你为何不支持我?”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