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279)

作者:键盘战斗家 阅读记录

张德辉端着酒杯和周世丰碰了碰,对着众人笑道:“中华重工有今日的地位,周掌柜的才能是毋庸置疑的。”

众人连声附和,都在夸赞周世丰。

周世丰也不是傻子。

自己有能力,他不怀疑,并且有信心,可有才能的人多了去了,自己能出头,就因为当初的机会。

而那个机会,的确是张德辉给他的。

不过周世丰的目的不是为了叙旧,他饮了酒,放下酒杯后,才露出郑重的神情。

“当年中华重工采购煤矿的时候,其实我是要用更低廉的采购价的,但是被小王爷否了。”

周世丰把当初小王爷说的话,又重复了一遍。

这已经不是老新闻,在场的人都有听过,并回应了感激的态度,他们也知道周世丰请他们的目的。

但是知道归知道,交情就是这么打下来的。

众人你一言我一言的叙旧,很多事情就这么被无形的解决,第二日,北平煤矿行业协会也发出了通告,全力支持小王爷的《告工人书》,并且深信小王爷不会亏待商人们。

然后是煤矿行业协会,北平铁道建设商团,军户经济合作社等组织,都陆续发表了通告。

仿佛一夜之间,商人们之间的恐慌就消失了,至少明面上看过去是如此。

技术报早已对外发行,北平有实力的人都会订阅,包括各衙门,有的卫所也会订购。

王府自然也有。

朱棣看了技术报上的内容,陷入了沉思,在他的前面,坐着的还有姚广孝。

姚广孝是方外人士,又不在长史府任职,加上姚广孝的才能,两人相处的时候,又像君臣又像朋友。

说是君臣吧,姚广孝和朱棣没有隶属关系,说是朋友吧,但也没那么简单。

“说实话,咱有时候认为咱了解了老大,可每每老大又能做出咱意外的行为。”朱棣感慨道。

“阿弥陀佛。”

姚广孝双手合十,简言道:“小王爷私心甚深,可公心更重,非常人也。”

朱棣挑了挑眉,老和尚对人心的揣摩端的厉害,很准确的形容出了老大性子。

老大几年来的表现,还真是如此。

老大在自己的事情上,那是锱铢必较,很令朱棣不放心,可在公事上又大气的很,让朱棣都受动容。

这么复杂的行为,竟然会出现在自己儿子身上,朱棣常常感叹,这种性子对百姓是好事还是坏事。

因为优劣品性都很明显,让人无法做出准确的判断。

都说长兄如父。

可老大对两位弟弟的行为,虽然这些年有了改变,但也达不到圣贤书中的要求。

倒是对家中的姐妹过分的宠溺,又好的过分了些,超过了圣贤的要求。

毕竟嫁出去的女儿,是人家府上的大妇,老大这么宠溺,岂不是让夫家难受。

对自己的妻子,老大又完全没有新婚夫妻间的爱意,表现的太冷静了,甚至在朱棣看来,有些冷血的地步。

毕竟他当年和徐氏,那可是如胶似漆寸步难离的地步,好些年才渐渐平静下来。

朱棣很怕朱高炽走上他二伯的老路。

对妻子不好的行为,很容易迎来他皇爷爷的降罪,对他自己的名声也不好。

秦王被弹劾的罪状中,其中一条就有对王妃苛刻的指责。

想到这里,朱棣忧心忡忡,返回王府后,专门交代了徐氏,他作为父亲,可不好插手。

“儿媳妇还是不错的,你儿子倒是做的不算好,你当母亲的,要管一管。”

朱棣瞅了眼徐氏,小声的说道。

徐氏莫名其妙。

“老大哪里做错了?我看老大很好啊,你在外面听到了什么。”

朱棣忍不住摸了摸下巴,诧异的看着徐氏。

是自己听错了吗?

当年徐氏对他的要求可不是这样的。

徐氏当着朱棣的面,夸着朱高炽道:“老大一点规矩都没有立,儿媳妇在世子府中,什么都是她说的算。”

“只需要每日来王宫问安,天下间的儿媳妇,还有比我们家好当的吗。”

朱棣看着激动的徐氏,选择了闭嘴,郁闷的略过此事。

王宫外,北平城东。

练子宁手中也有份技术报,他的神情怪异,手中的技术报,来回看了整整三遍。

“以你的本事,什么内容不是看一遍就记住了。”工部的官员打趣的问道。

“我看的不是文字,而是燕王世子的德行啊。”

“哦?怎么说?”

工部官员脸上露出了好奇,惊讶道:“你的确与人不同,同样的内容,能被你看出花来。”

“北平能有今日的局面,燕王府世子果然非同寻常,绝对不是一般人。”

练子宁非常肯定。

他想过自己的行为被人全程盯着,也预料过王府的反应,但他预料错了。

燕王世子做出的回应,让他不得不佩服,论对百姓的胸襟,属实难得。

工部官员笑了笑,练子宁的结论不足为奇,原以为会有什么高见。

工部官员的目的是考察蒸汽机能不能在运河中发挥作用,他和练子宁不是一路人。

练子宁一行人的目的,终于被探清楚了。

很简单,蒸汽机的名声,传到了应天府,终于引起了朝廷的注意力。

如果蒸汽机的作用真如传闻中那么大,那么京杭大运河的部分河道,可以利用蒸汽机解决不少的问题。

可又不那么简单。

练子宁是皇太孙一系的人,他出现在北平,在北平的一言一行都让人无法忽视。

京杭大运河的问题,摆在了朱高炽的案台上。

看完这份文书,朱高炽久久无言,对他的触动很大,自己终归小瞧了先民。

第二百七十三章 蝴蝶的翅膀带来的变化

任何文明的先进,一定是有方方面面基础支撑的,绝对不是空中楼阁。

京杭大运河,也就是大明人所称的漕河,在明初的时候,把元朝已淤废的多段,包括山东境内,开始了全面恢复的大工程。

大运河作为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运河,途径半个中国,当然有无数的问题。

其中一个最难的问题之一,就是有多处的河段高低不一。

例如在白塔河地区,瓜洲地区,仪真地区等地方,漕河的水位高于长江水位。

那么在入口处就需要改建。

传统的技术是用石头修建,形状为斜坡,为了进入漕河,船只首先要卸下货物,由苦力将货物沿着漕河搬运到岸上。

然后用绞盘把船只提起来,靠着人力拖过斜坡。

这种古老的技术,效率低下,船只在入口处等上十天半个月都不稀奇,而且操纵绞盘并不容易。

最大的双重绞盘,需要高达一百人来合力操纵。

而船只滑入水面时,因为落入低水位的长江产生的巨大冲击力,非常容易毁坏船只。

技术上不停的进步,面对诸多的问题,出现例如在船头安装上栏杆,并将坚固的草席系在船头上,用来保护船只。

朱高炽终于见到了几名从应天府来蒸汽机工厂,进行考察的工部官员。

他们向世子行礼,在中华重工的总部,讲述工部负责水利官员提出的新思路。

朱高炽听闻后久久无言。

蝴蝶的翅膀煽动了。

让本该在一百年后,明中叶出现,历时二十七年修建完毕的巨大水闸工程提前问世。

工部的官员,想出了要在这几处地方,修建巨大的水闸工程的计划。

起到的作用是:让船只行驶入专门的水道,然后又通过控制水闸进水和放水,让两处的水平线保持一致。

不但节省了卸货和重新载货所需要的花费和时间,并且提高了船只通行的效率。

每次开闸的过程,可以满足上千艘装满漕粮的漕船快速通过,一日一夜可进百余艘。

这项巨大且宏伟的工程,让世界震惊。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