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290)

作者:键盘战斗家 阅读记录

虽然做好了万事开头难的准备,但是连方向都没有,实在是令人无力。

“诸位着相了。”

李学颜站出来,当着众人的面,满是自信。

“我们江淮有江淮的优势,没必要全学北平,北平可没有我们江淮密集的河道,河道不就类似北平的铁道,可以起到一样的作用。”

运输成本问题,被李学颜解决了。

是江淮的地利,天然的优势。

虽然铁道的整体优势比当下江淮的河道要强,可铁道建造成本高不是么。

可他们又不明白,通过分配资源的模式,施行大基建的好处。

总之。

徐州的矿井多了起来,同样,江淮地区也出现了蜂窝煤作坊,乃至有一天,有人悄悄找到了李道信。

“你想要仿制蒸汽机?”

练子宁好奇的问道。

那人点点头。

“能仿制出来吗?”练子宁见过北平的蒸汽机,仪真的闸门工程,还专门采购了两台回来试行。

“北平的抽水用蒸汽机,学生见过,当年在山东还买过一台,让工匠师傅们看过,他们说不难,仿制不成问题。”

练子宁来了兴趣。

那些机器很新奇,他原以为是很难的事,没想到有人告诉他并不难,至于对方会不会骗自己,练子宁没有这个担忧。

“我看北平有许多种类型的蒸汽机,工匠们都可以仿制出来吗?”练子宁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那人谨慎的回复:“应该不成问题,抽水用的蒸汽机,学生已经问过工匠师傅,现在就能仿制出来。”

然后又继续说道:“其余的蒸汽机型号,就算有难处,也无非多花些时间的问题。”

“所以你想要开设蒸汽机工厂?”

那人脸色这才露出迟疑,为难的苦笑:“学生可以开办蒸汽机工厂,怕的是燕王的责难。”

燕王的东西,谁家敢伸手。

他也是看到江淮最近的变化,才把以前生出的念头,重新生起了希望。

他需要靠山。

燕王权势虽大,毕竟只是北平,如果朝廷能支持自己,他就敢冒着得罪燕王的危险,在江淮创造蒸汽机工厂。

“你只管开,没人敢拦着你。”练子宁给予支持。

练子宁知道眼前的商人要的是什么。

商人要的,他给得起,燕王的手,伸不到江淮,敢伸过来,他就敢斩断。

随着矿场的开设,蒸汽机的需求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从北平采购蒸汽机,许多商人有这个渠道。

不少的商人已经向北平蒸汽机工厂交了定金,要不多久,北平的蒸汽机会源源不断送到南方,可练子宁不希望如此。

眼前商人的出现,正好满足了练子宁的需求。

在后世。

中国在农业社会停留的时间太久,而进入工业社会的速度太快了,仿佛一下子步入油气时代,在煤炭时代没有逗留。

在北平,除了用蜂窝煤,还有大量直接使用煤块。

而在南方,对蜂窝煤的需求要高于北方。

当然,中国太大了,这种现象并不是统一的,每个地区有每个地区的不同。

只是柴薪燃料进入煤炭燃料是必然的趋势,城市化人口增长越快,这个趋势越明显。

而江淮地区使用煤块的记载很早就有了,而江淮地区的城市人口,又超过其余地区。

所以蜂窝煤作坊的开设速度,在江淮地区很快的蔓延开来,短短的三个月,就开办了十几家。

应天府的街道上,多了些卖蜂窝煤的商人。

来自江淮地区的蒸汽机采购订单,吸引了中华重工的注意力,这个变化引起了重视。

在北平做生意的南方商人有很多,通过这些商人,中华重工对江淮的事物初步掌握。

这些消息汇集成公文,流通到了朱高炽的桌面。

练子宁成为工部侍郎,他在应天府联络了许多的商人,支持了徐州煤矿的发展,并且有支持商人仿造蒸汽机的说法。

在文书中,有人建议禁止向江淮地区销售蒸汽机,这个想法当然被朱高炽拒绝。

抽水用的蒸汽机,又不是划时代的产物,没什么技术堡垒,阻止不了的。

第二百八十二章 朱高炽的不担心

朱高炽的办公室,外面是文书房,不过现在的文书房规模,早已不可同日而语。

随着中华重工体系,促进起来的生产力,增加了社会生产量,获得了更多的资源。

庞大的资源,又支撑起中华重工设立更多的脱产部门,走向专业化和细致化。

文书房中,人们忙碌着。

文书房要升格了,获得更多的职权,并且也设立了许多新的部门,例如海洋司。

一名文书,在大兴的铁道站,乘坐铁道马车前往去天津。

大兴铁道站,无疑是北平最大的铁道站,没有之一。

无论是矿产资源,还是商品,或者乘客,运载量都超过了所有地区的铁道站。

新的建筑,三层的水泥楼房,里面有许多的工作人员,维持整个站台的工作。

不算乘客乘坐量,光每天进出站台的货物运载量,以百万多万斤为单位。

文书在人群中,显得普普通通,看不出有任何的不同,芸芸众生的一员而已。

大兴铁道站的规模很大,光建筑后的马厩中,休养了三百多匹壮马,提供铁道马车更换马匹。

马匹每日的工作中,会有合理的休息时间,但是长久使用后,仍然需要休养一段时间。

整个铁道运输系统,占用了大量的马匹。

马匹的来源分为三部分,一部分来源于民户,一部分来源于卫所,还有一部分来源于大宁和开平铁道站。

在车厢中,文书已经失去了观看窗外景色的兴趣,反而车厢乘客们的侃大山,形成了独特的文化。

“要我说啊,这铁道就该一步修到位,这些年翻修的过程,重复浪费了太多资源。”

人们来自各行各业,当下乘坐铁道马车的人,总体上具备一定的经济能力。

在各种的话题上,他们有许多共鸣。

“的确。”旁边的人附和点头。

“香河到宝坻的一段铁道,一开始修得是筷子路,才使用了三年而已,我前两个月经过,那里又在修了。”

筷子路,是人们对简易铁道的称呼,像两根筷子似的,所以叫做筷子路。

文书忍不住插话了。

“各位老哥,你们说的有道理。”

等人们的视线看向他,他才又说道:“可是忽视了当时的现状啊,修建筷子路的成本低,速度快,而现在改修成‘7’字路,是因为这几年的经济成果。”

众人愣了愣,没想到还来了个反对的。

文书趁着人们没反应过来,快速说道:“当年什么的没有,能修条筷子路出来,已经是下了大力,哪里能像现在修的铁路。”

这年轻人说的有道理啊。

不少人闻言后点头,露出恍然大悟的神色。

但也有人不认可,反驳道:“那就不应该急着修,可以等一等,当条件允许了再修,这样的成本才是最少的。”

文书忍不住笑了笑,不过很快收敛,认真的回应。

“可工业发展需要铁道啊,这几年里,那些筷子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没有这些筷子路,用什么来满足运输需求。”

至于大基建工程的理论,文书自己还没有搞明白,所以没有乱说,只捡了几处要紧的说了说。

“嘿。”

隔壁坐着的中年人,狠狠的拍了拍自己的大腿,吓了众人一跳,那中年人的面色黝黑。

“只能说发展变化太快了,几年前我还在种地呢,从来没有想到过会有今天,能成为一名工人。”

“你是工程队的?”

有人好奇的问道。

“厉害啊,小兄弟怎么看得出来的?”中年人伸出大拇指,兴奋的问道。

“你们干工程的,时间久了的人,有种不同的外貌,又和种地的不一样,只需要细看就能看出来。”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