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296)

作者:键盘战斗家 阅读记录

大明军队和后金军队的环境是不一样的。

后金军队打胜仗,俘获的人口可以成为后金士兵的奴隶,这是后金的民族政策导致。

而大明不是这种民族政策。

朱元璋的圣旨,已经昭告了天下,凡中国之民,皆一视同仁,这是明清两朝之间很大的区别之一。

听完嫡长子的话,朱棣提出了他的看法,“对军户的优待,要高于民户。”

朱棣提出的反驳,没有让朱高炽没有为难,因为这个问题在现实面前不堪一击。

朱高炽明白朱棣的想法。

朱允炆登基后,采纳的激进削藩之策,是谁也没有预料到的,这是未来发生的事。

在现在来说,朱棣从来没有造反的想法,也不会有这个信心。

朱棣最多想到的是,巩固自己的权势,管理好自己的藩地,彻底消灭残元遗留势力。

如果朱高炽什么也不做。

凭借朱棣的德性和在北平的人心,根据历史的判断,朱棣还是能靠着军事胜利,成为最后的胜利者。

但是代价太大了。

而且朱高炽也无法判断,会不会因为自己取代了原主,导致北平守卫战发生变化。

所以朱高炽要让北平进入工业化,提升综合实力,对军队的改造和加强,自然是重中之重。

在别人的眼中,就是燕王府在加强对兵权的控制。

这是很大的一件事。

虽然朱元璋下过旨,燕王掌管北平诸卫兵权,但是掌管到什么程度,和燕王府行事的变化,会引起不同的政治格局。

现在。

因为燕王府在部分人眼中,“太过分”的举动,引起了部分人的猜忌和出手试探。

任何事物可以从大化小,也可以从小扩大,主要看双方当事人的态度和方式。

朱棣觉得可以退让一步,但是朱高炽认为不该退让,反而他还要做更多。

但是朱高炽应对不了复杂的政治局势,最后还是朱棣出面来应对,所以两父子都需要通过这次的商议,来达成自己想要的结果。

朱棣的提议,朱高炽反对,朱高炽的提议,朱棣也不同意,那么其中一方需要被说服。

朱高炽按照朱棣的说法,首先开口反驳。

“对军户的优待,来自于土地,但是土地的产出是有限的,而军户的人口是无限的。”

“随着几代人的成长,军户当年的好处,早已经被人口的繁衍消化,并且成为了负担,这才是现实。”

朱高炽用现实来告知朱棣,令朱棣无话可说。

道理上,朱棣还有许多的话可以反驳,但实际的确如此,卫所的生活条件没有向好的一面发展

靠着战功获得的赏赐,让卫所军户们还能得到些补偿。

例如洪武二十五年,朱元璋向北平军士赏赐的几十万物资,用来犒赏他们在二十四年的战功。

一件事物的发展,谁也只能做出判断。

但是朱高炽具有清楚的认知。

大明卫所的生活情况,始终处于下滑水平,到了明末时,已经需要靠卖儿卖女卖妻来获得生存。

而这个时候的卫所,早已经失去了重要的军事功能。

趁胜追击,朱高炽继续说:“卫所的生活水平下滑,社会地位降低,对国家是不利的,没有军队的强盛,必定会导致外患。”

“北平作为北疆重要地区,对军队的建设必须要加强,不但要改善军户的生活水平,也要改善生活环境,也就是提高军户的社会地位,不至于沦为被民户歧视的地步。”

“我通过走访北平诸卫,得知民间有种现象,谁家把女儿嫁给军户,会遭到唾弃。”

“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因为军户的生活,在老百姓眼中,有太多的不好。”

“这些老百姓,害怕把女儿嫁给军户,会牵连他们在某一天,被一道政令变成了军户。”

这个现象在明初就有了,乃至土木堡之变后,因为大量的民户转军户,让全社会兴盛了起来。

朱棣无奈的说道:“其实不光是军户生活条件下降,百姓的生活条件也在下降。”

这个解释很无力,朱高炽一口道:“但是军户还要承担打仗啊。”

“中华重工不但提高军户的生活条件和社会环境,同时提高民户的生活条件。”

“所以民改军的现象,只要军户社会环境提升,是必然的现象,除非父王认为,应该让军户保持现状。”

看到朱棣无言以对,朱高炽胜券在握的说道。

在后世的某些时间段,社会上对当兵的意愿是巨大无比的,人人都想当兵。

当兵的意愿,随着士兵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条件而变化。

朱高炽不会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告诉朱棣,因为还没有到时候,现在主动暴露,那是跟自己挖坑。

但是他有别的理论支撑,可以说服朱棣接受。

第二百八十七章 军商联合办与煤矿行业的交锋

朱棣在长史府,派出了长史葛诚去北平都司衙门,协商按察司和北平都司的矛盾。

连长史都派去了,可见朱棣对按察司王礼的重视。

许多人都在等。

等啊等。

当人们失去了耐心的时候,传来葛诚和陈亨的争吵,为了此事闹到这个地步。

许多人觉得是不是自己太过分了。

“放屁。”

“陈亨是燕山卫出身,他会违背燕王?我看啊,就是想把事情拖过去。”

无论人们怎么想,各衙门之间的来来往往,让时间还是过去了。

拖字诀真的很厉害。

但是朱高炽绝对不允许中华重工有这种风气。

军商联合办的大管事马王宣,访问了张德辉的矿场,作为北平地区最大的矿场主之一。

张德辉的矿场规模,和技术水平保持在前列。

“以往的矿场采矿,因为市场需求的原因,产量并不高。”张德辉亲自作陪马王宣。

马王宣来的目的,了解矿场的运作情况只是手段,最终目的是优化矿场军籍工人的管理。

张德辉说到这里,忍不住笑了起来。

“其实当年的产量,老夫是满意的,不过比起现在的产量,的确是不值一提。”

“老夫从来没有想过,市场对煤炭的需求会达到这种规模,并还在快速增加中。”

北平的变化,不只是老百姓们看得见,他们这些大商人要看得更加的清晰。

“老夫的矿场,以前只有几百人,现在却有了数千人,工人人数增加了十倍,但是产量增加了百倍。”

张德辉自豪的说道。

马王宣很理解,他以前在文书房工作,又调去其他部门,如今管理军商联合办。

在这高深的话题上,马王宣有高度的认知,“这是因为规模化带来的变化。”

张德辉离开中华重工的早,工厂文化在他身上展现的不多,不过他还是有这方面的认知。

矿场的隧道变得宽广,在隧道上铺设了简易铁道,马匹拉着运煤矿的车,从地底下走到地面上。

“在没有蒸汽机的时候,向下挖的越深,等出现地下水时,这座矿井就无用了。”

“因为通道狭窄,矿工需要爬行来行动,所以人力很难解决地下水问题,成本非常高,无法承受。”

“当有了蒸汽机,这个问题可以被解决。”

“以前市场需求低,煤井产量也低,加上地下水的问题,所以多数采煤的方式,是找一块地区,从地面往下挖,犹如水井一样,这种地区的煤在表层,也是最容易的方式。”

“但是这种煤区少,更多的煤区要深些,所以矿工斜着挖出一条斜道。”

“从早到晚,能挖出一筐煤出来,非常的辛苦,爬来爬去的。”

“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生产产量的提升,所以矿井可以承担起更大的成本。”

张德辉和马王宣,身后还跟着几人,在矿道上行走。

矿道越往里越黑暗。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