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36)

作者:键盘战斗家 阅读记录

对于这些东西,朱高炽不太在意。

朱棣坐到太师椅上,沉吟着接下来如何对待长子。

父子之间第一次如此严肃的交谈,令他有些不知所措,只能不停的抚摸下巴,以掩饰他的没主意。

一时间。

书房的气氛有些宁静。

“蒸汽机咱还未回来北平时,已听人说过,一台就能卖三百两银子,那些矿场主少则三五台,多则八九十台,一次就能拿出几千两银子,他们是真心的吗?”

朱棣见到长子的沉稳,心里逐渐满意,问起了他心里的疑惑。

“投入虽然不小,但是未来的利益巨大,他们能十倍百倍的获利,所以愿意购买。”

朱高炽笑了笑,露出孩子般的笑声,缓和严肃的气氛。

“有府里的背书,也是原因。”

朱棣暗自点点头。

长子能有这个认知,果然是心智有些成长。

“为何每台蒸汽机要分给匠户五两银子?而且还分出三成的利润给姓张的煤矿主。”

蒸汽机虽然是工匠打造出来的,但是据朱棣所知,是由长子指点的东西。

而自家的生意,平白分三成利润给外人。

朱棣不是不懂分利益,而是觉得不值当。

姓张的煤矿主有什么办事,能拿走燕王府的三成利润?

随便府里的一个管家,都能拿捏住煤矿主。

府里的生意,可以交给外面的管家们去办,朱棣有些不满。

这就涉及专利法的问题。

英国的推广专利法的目的,初衷是英国国王为了垄断生意,独吞利益所制定出来的。

当英国王权衰败,贵族和地主阶级权利日大的时候。

贵族和地主阶级联合对抗王权,夺过了专利法由英国国王任意颁发的权利。

本质上,是贵族阶级的胜利。

工业革命的推动,靠的是掌握生产资料的一方。

谁掌握了生产资料呢?

为何教科书提出明末有资本主义思想萌芽一说呢。

这涉及到社会规则。

跟朱棣解释这些,可能会很难说服他。

朱高炽想了想。

于是换了个思路。

第四十一章 工程队与铁道

“儿子的工业发展计划很庞大,让府里管家出面,干系太大不合适。”

燕王府权利大。

但是盯着的人也多。

“由商人们自己去推动,是生意上的事,不干府里的关系,万一捅了篓子,也牵扯不到府里。”

长子的回答,朱棣不置可否。

真有人能有实力把矛头对向燕王府,还怕寻不到的由头。

而没有实力影响燕王府的人,朱棣更不在乎。

“虽然蒸汽机的理论,是儿子发现的,但是真正打造蒸汽机的却是工匠,所以儿子才提出专利,每台分润万三五两银子。”

“太多了。”朱棣打断朱高炽的话。

“不多。”

朱高炽摇了摇头,急忙解释道:“专利期为三年,儿子并不亏。”

“为何定的三年?”

听到有限制,朱棣才有些认可,不再追究此事,但对儿子定下的时间却感到好奇。

是随手为之,还是有意的呢?

朱棣期待是后者。

“三年是经过深思熟虑,既能满足万三的利益,又能不影响蒸汽机的发展。”

朱高炽底气十足的回复。

工业革命,它不是属于谁的。

犹如一条河流。

英国可能是最早发现的它,但不代表这条河流只能属于英国。

不少的国家先后也开始工业革命。

犹如专利法的诞生,而英国是比较晚,才引进了专利制度的西方国家。

最开始也是三年和五年不等。

逐渐延长到十年,十五年,十七年,乃至二十年。

后面延长到二十年的国际专利法,已经脱离初衷,沦为限制别的国家追赶的手段。

不能任由朱棣掌控话题,否则不利于自己想要的结果。

是一场失败的交谈。

朱高炽努力把后世看过的成功学,仔细回忆了个遍。

一定要掌握谈话的节奏,控制自己的语气。

如何从强势者面前掌控谈话节奏呢。

抛出他在意的问题。

“随着蒸汽机的作用,煤炭的价格会越发的低廉,成为便宜的燃料,必定能推动各行各业的发展。”

宽大的书房里。

朱高炽畅所欲言,朱棣坐着太师椅上一言不发。

朱棣略微有些出神。

长子变化让他有些欣慰,还有些不满。

“但有个道理不会变,万物有起必有落,随着煤炭行业的兴盛,取代木柴成为百姓家中生火之物,那么靠木柴行业生活的人就会无以为生。”

朱高炽郑重的告诉朱棣。

“城中寻常人家,平日烧火冬日取暖,每年需要要用掉四十五担柴,估计六千斤上下,消耗两颗大树。”

很直白的数据,一下子打动了朱棣。

木柴来源一直是朝廷最重视的事情之一。

为此专门设立了山厂。

而且朱高炽还知道。

未来的永乐四年。

因为京城所需要的木柴来源逐渐减少,已经无法满足民间需求。

眼前的朱棣,亲自派工部侍郎,正三品的官员去寻找地方,设立新的山厂,以解决木柴的问题。

“此事,绝容不得马虎。”虽然长子没有明说,但是朱棣清楚的知道,靠着砍伐林木,运输木材,贩卖柴火养活了无数的人。

如果真如长子所言。

以后城中的百姓们都不烧柴,改用蜂窝煤,那么会有不少的人失去生计。

第一次和长子谈正事,令朱棣总觉得不适应,言语间不知不觉有些含糊。

态度严厉些吧,又怕打击长子的热情。态度温和吧,又怕引不起长子的重视。

没办法。

谁让眼前的人是自己的儿子呢,当老子的也只能累心了。

在外面的时候,朱棣可不会如此。

“儿子有办法解决。”朱高炽胜券在握,信心越来越足。

他脑海里不可计量的知识,在后世毫无用武之地,被称为所谓的垃圾信息。

但这些垃圾信息在古代,哪怕是朱棣面前还是有些作用的。

只会提出问题,只能惹人嫌。

但是提出问题后,还能解决问题,立马就变成了人才。

朱棣也是如此,听到儿子有解决的办法,态度重视了起来,不再把长子当做孺子。

“你且说说看。”

谈工业发展,谁会是他的对手?朱高炽打开了话匣子,滔滔不绝。

“煤场的产量提高,需要的矿工会越来越多,可以去山场招募矿工,此乃其一。”

“建立一个工程队,招募其余没有生计的百姓,双管齐下。”

“工程队?”

朱棣脸色有些精彩。

队?

何为队?

队可是军事编制。

小子想要插手军权?

想起白日里朱能的事,朱棣忍不住又抬手摸起了下巴。

换做其他的人当着朱棣的面,要搞所谓的工程队,就只个“队”字,立刻引起他的猜忌。

但也就有眼前的长子朱高炽,能让朱棣压下心里的不爽。

次子朱高煦都不行。

朱棣虽然心里有些忧虑,却也没有打断长子的话。

长子,是要撑起家业的。

“煤的价格还有下降的余地,成立工程队,在各煤场修建铁路,从矿区直接修到北平城。”

又是一个忌讳。

“铁道是何物?”

朱棣一脸的纳闷。

长子从哪里学来的东西,尽是他没有听过的。

不过人就是如此。

越是别人说些听不懂的,还越是吃这一套,反而觉得高大上,有搞头。

朱棣也摆脱不了这种习性,有种儿子成才的欣慰。

世界上最早的铁路,诞生于十九世纪的英国。

从最开始只能抽水用的蒸汽机,经过百年的技术发展,人们终于把成熟的蒸汽机装上了火车。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