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376)

作者:键盘战斗家 阅读记录

不同的是。

万历皇帝终归不如朱元璋的威信,地方上敢以暴制暴,靠着斗争手段赢得了胜利。

但是房宽不行。

房宽根本不敢违反朱元璋。

整个卫所,充满了压抑,人心混乱,不知道何时查到自己的头上,何时尝到被打的滋味。

死了的士兵,家人得到通知来收尸。

人死债消。

妇孺们哭天抹泪,她们也只能如此了,收拾着伤心,忍着悲痛,哭嚎带回了家人的尸身。

这名士兵没有死在战场,最后死在了衙门中。

阴谋带来的后果,自然充满了阴暗。

如果历史没有改变。

这名士兵可能牺牲在朱棣某一次北伐的战场上,也可能随朱棣北伐的战场上立功。

又可能在北平活的好好地,当他老了的时候,他的儿子接替他。

这位老兵拄着拐杖,和几名退伍的老同袍侃大山,吹着各种牛皮,甚至固执的争吵,隔一日又重归于好。

毕竟在永乐一朝。

地方上总体还是能维持温饱的。

可能没这几年的手头宽松些,但也能活着。

叶希贤咬死了高勉案。

他要用高勉案来打击燕王府,这是他当下唯一的办法,绝对不会轻易放弃。

第三百五十二章 朱高炽不如叶希贤

“这个国家的人极其的聪明,他们甚至想出了一种绝妙的主意。”

“在相当一个安静的日子里,平地上一个人使劲力气呼叫所能听到的距离,被称为里。”

“十六个这样的里,就是一铺,而十个铺叫做站,是一天能行走最长的路程。”

“他们的一些村子,大到只缺一个州的名字。”

“他们的街道铺的很好。”

……

“因此你可以认为这个国家应该被称作大国,堪与全世界已知的、最佳的、最大的国家相匹敌。”

北平城。

明初发展了三十年的城池,工业化发展的第五年,采用中国社会资源分配模式集中发展。

如今进入到一揽子大基建工程经济计划过程中。

后世,日本学习西方模式,保持自身文化,用了不到四十年,从农业国家跻身为亚洲第一大国。

如果说明中期是同时期西方人口中的理想国。

那么明初应该是同时期西方人口中的天上国。

这座古老的城市。

正在无形的脱变。

中国文明加中国模式。

“燕王世子之才无可置疑。”

布政司。

颜钝喝着茶,冷静的说道。

他的前面。

坐着按察使司按察使墨麟。

“但是燕王世子不懂政治。”墨麟接着说道。

“人有所长,必有所短。”

颜钝没有否认。

在应对叶希贤一事上,颜钝认为燕王世子做的远不如墨麟。

须知叶希贤严查的第一站是按察使司。

而叶希贤在按察使司无功而返,也没有闹出如今在开平,密云两地的动静。

“只怕如此下去,事情越闹越大。”颜钝露出忧虑。

北平目前的局面,看上去是因为高勉一案,实际上是燕王府和应天府皇太孙一系的较量。

颜钝很担忧。

因为目前的局势,越来越像当年的陕西。

这么闹下去,输家只有王府。

“叶希贤在密云和开平大开杀戒,刺激矛盾,恐怕两地会发生不好的事情。”

“这正是叶希贤想要的。”

“真要是闹到那个地步,叶希贤并不怕死,反而王府会首当其冲,必定被夺权。”

布政司,按察使司,都司。

政,法,军。

都司自然不用说,上上下下许多王府的人。

布政司和按察使司不同。

这些是流官。

虽然都司官员也是流官,但两者有本质的区别。

也造就了布政司和按察司不可能像都司一样,唯王府马首是瞻,这是不可能的。

朱元璋制定的规章制度,不会允许这种情况。

否则当年也不会改制,把王府相府改为长史府,让地方权利回到衙门。

“唉。”

颜钝突然幽叹一声。

人在江湖身不由已,他实在不知如何化解双方的冲突,涉及到立场之争。

“如果燕王在北平就好了,相信以他的政治手腕,不至于发生如今的事情。”

“可惜,燕王离开北平,正好是世子促成的。”

墨麟无奈的摇了摇头。

工业化的厉害。

旧文人并不会视而不见。

当太平军消灭了南方的满城,南方的乡绅势力就开始办工厂,办学校,修铁道。

新文人也是旧文人脱变出来的群体。

所以练子宁回去应天府后,第一时间想要兴办工厂,学习北平的发展。

颜钝是个实干的官员,不算皇太孙一系,更不算投靠王府的官员。

反倒是墨麟。

此人倒和王府走的近些。

就算是如此,颜钝也是不希望北平乱起来的。

但是。

事物的发展,有时候并不如人所预料。

从北平夏收前,一直到夏收后,开始进入秋天,除了叶希贤在北平的动作,北平的发展并没有被影响。

朱高炽所提出的职业兵计划,已经启动了两个月。

开平铁道站。

是附近最大的火车站。

在火车站十里外,是一处新兵营。

三万职业兵的营地,依托于铁道,构建全新的作战模式。

因为营房还在修建,所以此处搭建了一处处的帐篷,成为暂时性的营地。

职业兵的来源,主要依托于卫所兵。

十八岁到三十岁之间。

从数十卫中,调派有才能的军官,主要来自石匣营和金州卫,其余来自燕山三卫,以及精锐卫所。

因此虽然军营才成立,但是军队并不是新兵,只素质方面就强过了普通卫所。

士兵分三级三等。

最低级每年十八两的军饷。

十八两。

在明末时期,因为大帆船贸易,无数的白银流入大明,加上大明的物资发展。

那时候成立最精锐的营兵,每年也是十八两。

同样的十八两,两者的价值截然不同。

其余不提。

就这份军饷,整个大明没有军队比得上。

一名士兵。

靠十八两银子的军饷,他的家庭可以在北平过上良好的生活,妻子不用劳作,孩子高兴上学,还可以补贴家族。

当然。

这里的军规很严厉。

人们要时刻保持军容,要做好战斗牺牲的准备,高强度的训练日程,不过每个月有六天假期,全年年假另外有二十天。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食堂的大门口。

三千人的军营,分为五个小营。

每个小营有单独的食堂和训练场地。

每个小队三十人为排,整齐的在太阳下列队,在开饭之前,每支队伍唱着军歌。

在军歌声中,依次进入食堂。

哨官在别的屋子吃饭。

队长们在一桌,士兵们每什一桌。

老三和同袍们站在桌子前。

一个月来的训练,让老三很痛苦。

他从来没有想到过,还能这么高强度的操练。

整日什么念头都没了。

就想着睡觉。

“开饭。”

一名队长等人齐后,下命道。

“唰。”

食堂传来坐下的声音。

今日营中的午饭是肥肉炖粉条,白菜,豆腐,大米饭,骨头汤,爆炒肺片。

士兵们胃口大极了。

每个人越来越壮实,脸上不但没有削弱,反而充满了红润。

他们说话的中气之足,会让听到人觉得大声。

吃饭的时候很安静。

这里其实惩罚并不严厉,但是规矩太多了。

就比如这吃饭。

虽然伙食比以往好多了,完全不能相比,可以前不少人习惯了吃饭的时候侃大山。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