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383)

作者:键盘战斗家 阅读记录

老四是个孝顺的孩子,也是个乖顺的孩子。

但老四的儿子不同。

老四的儿子有野心,从高勉之案的时候,哪怕还没有定论,朱元璋已经觉察出了老四的儿子心中隐藏的野心。

天下哪里有巧合至极的事。

一件接一件,答案已经明了,根本不需要查。

此时。

应天府的天气已经寒冷。

朱元璋的身上又开始痛了,从腰部,背部到颈部传来的阵阵疼痛和恶心,放在普通人身上早已痛不欲生。

唯独朱元璋。

面色如常,人们看不出他的心情。

他不但继续坐在榻上,而且还在听取奏疏,按部就班的处理国事。

大多数的国事有前例可循,有规章制度,朱元璋可以快速的做出批复。

可有些事需要琢磨。

甚至让人为难。

“当初工部支持的那家蒸汽机工厂黄了,至今就没有开起新的一家吗?”朱元璋不满的问道。

“回圣人,没有。”

李道信脸上也纳闷不已。

这件事虽然跟他不相干,但是他知道圣人留心,所以对这些事派了人盯着。

“为什么?办家工厂就这么难?”

“办工厂不难,但是北平的蒸汽机已经流入江淮地区,那边卖的蒸汽机价格很便宜,新开的工厂竞争不过,开一家关一家,也就没商人开了。”

都说朱元璋打压商人,不懂经济。

甚至清朝编制的明史,说大商人沈万三为朱元璋修城墙,朱元璋嫉妒沈万三之富,谋害了沈万三家族,把沈万三流放云南。

可谎言终归是谎言,只要认真去调查,立马露出马脚。

朱元璋登基做皇帝的时候,沈万三至少已经死了十二年,更不提云南还要等洪武十四年才收复。

清人根据民间传说来编造的此段记录。

而民间传说还讲沈万三得道成仙去了呢。

而且大名鼎鼎的开中法可是洪武朝制定的。

这种商业手段之精明,源头起于宋朝,连宋朝都忽视了,没有引起重视。

但是在明清两朝大放光彩。

商人得利,边地得粮,地方得人口,各方获其利,正所谓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惠而不费。真谋国之至计也。

朱元璋对于经济之道是有一定认知的,但是达到什么程度就不得而知。

所以朱元璋明白了应天府的蒸汽机工厂为什么失败。

“而且最近有许多旧的蒸汽机流入各地,让蒸汽机的价格越发压了下来。”

“许多商人采购蒸汽机,会优先去抢购旧的蒸汽机。”

朱元璋忍着阵阵刺痛,苦思其中。

“中华重工和中华重工体系,以及上下游产业链。”朱元璋的脑海里,突然闪过这样一段文字,来源于报纸。

这段话经常出现在报纸上。

“想不到还有这样的威力。”

朱元璋无奈的摇头,“此子构建的思路一环套一环,外人无法琢磨透彻,实在是非人也。”

“看来应天府想要学习北平的工业模式无法成功。”李道信故意说道。

朱元璋露出笑容。

“天下哪里有不成功之事,只要不放弃,保持心中的坚定,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

朱元璋不认为应天府的工业发展不起来。

只不过需要时间而已。

甚至可能没有北平那么快,毕竟少了那孩子。

但是只要走下去,必然就会成功。

就像当年。

天下豪杰辈出,他还是个乞讨的和尚。

可又如何呢。

只要坚定不移的一直走下去,终归会走到心中的目的地。

“你最近多盯着他们,看看他们会做什么。”

“也盯着北平,也看看他们会做什么。”

朱元璋要看看。

李道信领命而去。

……

在被朱棣呵斥了一顿后,朱高炽就把权力交还了回去。

不还不行啊。

本来就是朱棣借给他的权力。

自己真正的权力,目前还是中华重工,以及中华重工影响的势力。

不过父子毕竟是父子。

没有想象中的严厉处罚,朱高炽屁股一拍,轻描淡写的去了大兴,连世子府都没有回。

后面的事情就让朱棣去头痛,朱高炽已经达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也有了清楚的判断。

朱高炽底气十足。

难道还有爷爷杀孙子不成?

既然不杀,最后总不是让朱棣来教训自己。

这些年来。

朱高炽早就不怕朱棣了。

不是因为权力,而是因为父子之情。

朱高炽就没想过朱棣会把自己怎么样。

没有剥夺中华重工,这才是朱高炽真正在乎的,已经说明了朱棣的态度。

没有长史府,朱高炽通过中华重工,仍然能掌控形势。

左手换右手而已。

第一件事。

定下新军的归属权。

日后没有王爷和小王爷的手令,新军不受任何官员调度。

第二件事。

继续筹办庆祝大丰收活动。

鼓励人们的游行。

这就是节日。

聚拢人心,提升百姓们的精神气。

在欢乐的节日中。

人们踊跃的加入社会性活动。

第三件事。

筹办下个月中秋节。

朱高炽要让更多的人参与活动,让人们的精神达到丰富的境界。

朱高炽不要静,他要动的社会。

人们从活动中获得存在感,失去了外部的交流,人们就会麻木,就会失去心气。

第四件事。

组办工农兵先进个人大会。

从工、农、兵三个群体中,挑选出先进事迹和个人,获得全体大会表彰事宜。

五年的夯实工业基础,提高人们生活水平,接下来的阶段,就该注重人们的思想和精神。

第三百五十八章 谁能经得住这种诱惑

朱棣回到了北平。

原来随周世子北上三万余的军士,绝大多数选择了留下,因为当初的旨意是:发河南都指挥使司属卫马步官军三万四千余人,往塞北筑城屯田。

现在城不用筑了,但是这些士兵加入了屯田。

地方上的人说,卫所现在不用承担苦役。

以往卫所还需要组织人力做许多事,例如修修补补军备,当年河南又一次采买了十几万斤的铁料,下发各卫制作兵器。

更大的诱惑是,那些人说他们的家属来到北平后,可以分到田亩,申请多少就有多少,只有两个条件,不能荒田不能转卖。

只要不违背以上两点,田亩可以传给下一代,一代一代的传下去。

在第一年。

地方上还会提供粮种,提供耕牛农具等,三年还清即可,就算遇到意外也不会催逼。

这么大的诱惑,河南军士们实在是经受不住。

这不是天上掉馅饼吗。

绝大多数人没有准备回去了。

这饼太大太实在,他们回不去了。

没有人不喜欢画大饼。

只要这个大饼是真的。

北平的社会人文提升的这么快,除了优秀的内核,就是人们信任希望,知道他们的未来不是虚假的。

什么都能假,唯独老百姓的脸色不能作假。

明中期被西方称为街道干净,人们注重吃喝,各种节日,富庶先进的理想国。

清中期被西方称为街道脏乱,人们瘦骨嶙嶙,麻木不仁,贫穷落后的愚昧国。

所以老百姓的脸色做不得假。

周世子有些舍不得离开北平城。

除了大剧院,还有北平街道的繁华,以及遇到的人们脸上的笑容,民间社会风气的优良。

不过周世子终于还是离开了。

“我回去后,就把父王研究百草的笔记让人仿写,然后送来北平。”

朱高炽奉朱棣之命,送周世子二十里路。

听到周世子的话,朱高炽笑着说道:“五叔研究百草,对百姓有大利,功在千秋。”

周世子很高兴。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