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419)

作者:键盘战斗家 阅读记录

历史上,黄子澄他们想要找朱棣的罪证,可是审问了许多北平的将领都一无所获的。

朱棣是个被道德水平低估的帝王。

他唯一的污点就是造反上位。

他的功绩有许多的评价,其中的《永乐大典》,是《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百科全书”条目中,称中国明代类书《永乐大典》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诸多的功绩不提,而文化是文明的表现,可见永乐盛世的文明之盛况。

清朝“盛世”的《四库全书》,同样也有很准确的评价,“清人撰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矣。”

总之,面对现在的朱棣,皇太孙一系颇有些无从下手。

和前些年的秦王不一样。

秦王有太多可以让他们攻击的地方。

……

朱棣没有被限制出行。

但是他在北平是领导者,而在应天府虽然不是囚犯,实际上成为了“囚犯”。

在应天府百姓们口中的名声,朱棣已经臭不可闻。

不是应天府的百姓们无知,而是他们接收到的信息,都是朱棣的坏话。

那些地主阶级的口中,可不会有朱棣的好话。

他们忠于朝廷。

他们的阶层有更多的读书人,这些读书人不少会成为大明的官。

在许多官员中,也有部分官员没有污蔑朱棣,他们想要找出应天府新的道路。

练子宁在应天府办工厂一年了。

这一年里。

应天府出现了蜂窝煤,但也就是如此了。

可应天府的经济的确有发生了增长,而练子宁也更加的苦恼,江淮地区增长的却是那些商人的财富。

百姓们的脸上仍然没有北平工人脸上所展露出来的自信。

“咱看应天府的百姓还是很自信的嘛。”

朱棣笑呵呵的说道。

“听说有个海外极南的酋长,来京城朝贡,因为羡慕应天府的生活,竟然不愿意回去了。”

练子宁摇了摇头,“如果没有看到北平民间精神面貌之前,我倒是同意燕王的看法。”

最后练子宁苦笑:“燕王又何必自谦呢。”

朱棣畅快的笑了起来。

在应天府这几个月来,他大半的时间是烦闷的,但也有高兴的时候,例如练子宁吃瘪。

“那你得去问咱家老大,你来问道于咱,可是问错了人。”朱棣满脸得意。

练子宁真的很苦恼。

“我办了蜂窝煤作坊,想要提高煤炭市场需求,但已经一年了,虽然提升了许多,但比起北平的速度可谓是天壤之别。”

“我还让商人办了焦炭作坊,同样没有达到我心里的预期。”

朱棣也安静了下来。

他认真的说道:“其实如果不是你的失败,本王还不知道咱家老大有多厉害。”

“其实应天府这一年还是有些变化的,但也的确如你所言,与北平比较起来,各方面都完全无法相提并论,而在百姓精神层面,更是没有多大的变化。”

“反而我观应天府的百姓,那些加入作坊的工人,脸上不但没有笑容,反而比以往更加的麻木。”

两人坐而论道,盲人摸象。

其实他们哪里知道,这才是工业化真正的表象。

农业社会得利的不是百姓。

工业化社会得利的同样不是百姓。

反而因为利益的疯狂,为了最大化的效率,只会让百姓过得更加惨不忍睹。

真正让百姓享受工业化发展红利的,是西方工人接连不断的抗争,这个过程中诞生的社会理论。

在这个理论下的工人们团结一心,终于赢得了百姓们,可以参加分润生产盈余的权利。

后世新中国没有经历这个过程,而是直接进入这个阶段,从农业社会进入社会资源分配模式社会。

至于后期会不会有问题,那是人的问题,而不是模式的问题,只有搞清楚主次才能明白问题所在。

社会福利体系,人文待遇体系,资源教育投入体系,公共资源投入体系等,都是社会资源分配的体现。

而进步的社会是不停发展的,发展就会有变化,有变化就会有矛盾,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问题。

正如先民所言,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从来没有能躺平还可以维持优势的社会情况。

包括后世的美国,国内同样有无数在奋斗的人,这些奋斗的人让美国保持强大。

而现在。

无论是朱棣还是练子宁,他们都不可能了解更先进模式的原理,因为他们还停留在农业社会,眺望到工业化大门的境界。

如果让他们主导工业,那么就是近代西方发展的局面,需要两百年,或者更久才能进入朱高炽引导北平模式。

中国人有抗争精神,是世界上最有奋斗精神的民族,所以必然会在一百年后,因为工业矛盾的激烈诞生接连不断的抗争。

除非这个民族被落后文明彻底征服,开始文明倒退。

在这个抗争过程中,经历一百年的发酵和生产力的发展,或者更久的时间,逐渐最终进入到北平模式。

第三百八十七章 两千万斤原料的最后运输

金州有丰富的石类矿产。

在金州卫与旅顺口的交界处,也就是青泥洼一带,开采的石灰石矿,满足了北平八成的需求。

这里也是后世亚洲最大的石灰石矿区,主要矿石为石灰石和硅石,无论是产量还是质量属于最优异的。

一万七千名阉工,没日没夜的在此地干活,源源不断的矿石通过简易铁道运输到不远处的洗选厂。

经过洗选厂的石矿,因为金州工人的不足,生产技术的限制,没有就地生产。

通过原料贸易的交易方式,由旅顺码头的船只运输到天津码头。

金州模式犹如无底洞,无论多少的阉工送达金州,都无法满足金州几何倍工业发展的用工缺口。

“金州的阉工使用数量已经超过了七万,为了奴隶贸易的支出,金州已经支付了三十二万元。”

林场也在作年终报表。

王真和几名大管事碰头,整理各部报表事宜。

“如今的奴隶价格已经上涨到了六元,从最开始的一两,几年的时间增长了六倍。”

一名管事笑呵呵的说道:“那些海盗头子可算是满足了。”

“没办法的事情,用工缺口这么大,金州的根基又薄弱,为了减轻百姓负担和提高生产效率,离不开使用阉工,只能随行就市了。”

“成绩还是喜人的,金州的人口突破了十二万。”

“要我看啊,吸收内地人口这么快,对内地百姓最大的诱惑,主要还是发婆娘。”

“哈哈哈。”

几名管事忍不住笑了起来。

两个月前日本使者的告状,金州已经得知,但是没有人在意。

五年时间。

金州从三千余人变为十二万,阉工七万。

这就是金州模式。

不过也离不开四年前,蓝玉大案时因为朱高炽的改变,流放金州的万余人口,以及朝廷调派五千六百户军户,为金州打造夯实的根基。

围绕这五千六百户军户,以及万余流放之人,合计近四万人的基本盘,才有了金州当下的稳定。

前期需要北平输血维持,两年前开始反哺北平,最终成为北平“蒸汽机”的金州。

当然,更离不开内地丰富的人口资源。

没有内地丰富的人口支持,金州从哪里迁移来这么多人,北平现在都出现了用工荒呢。

不过天塌了有高个子顶着。

他们信任小王爷,不觉得这个问题是问题,只要小王爷不在意,金州的发展就不会受到影响。

王真看完了报表,觉得没有问题,是成功的报表,在上面签了自己的名字,盖了章,又按了手印。

“金州是个好地方啊。”

王真站了起来,忍不住伸了个懒腰。

他这位战场上走出来的武夫,自从来到了金州,越来越多的与笔杆子打交道,气质脱变了许多。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