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423)

作者:键盘战斗家 阅读记录

“然后是氨水上的突破,让化肥的生产有了质的提升,以及焦炭炼制过程中,对煤油的新提炼技术。”

说起技术方面,小九属于信手拈来,想都不用想,极其流利的说出来。

朱高炽不再有意见。

小九可能有许多的缺点,但他也有许多的优点。

最让朱高炽看重的是小九的品性。

小九如今的地位和资历,他不但没有打压,更没有贪婪别人的成果,让北平的技术风气没有形成门阀的气象。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中国古代因为科举打破了世家门阀,让唐宋社会发展到了极其高度的文明水平。

同样。

科学行业最怕的就是门阀,而门阀是科学发展最大的阻碍。

小九的管理水平虽然不行,但是他让北平工匠发展到今日,每年几十万元的资金投入下去,却没有形成门阀,就是最大的功劳。

“这样吧。”朱高炽给了小九一个主意:“大明科技与技术会的奖金由王府承担,五万元的奖金王府出了。”

“王府这么有钱?”

技术发展部的部长,惊恐的看向小九,这人怎么什么话都敢说呀。

朱高炽无奈的笑了笑,“王府肯定是拿不出这笔钱的,但是王府有这个号召力。”

让文书送走了技术发展部部长和小九,朱高炽又交代了文书房一件事。

“鼓励商人们捐款,以后大明科技与技术会的奖金,形成由商人们捐款的风气,邀请捐款的商人出席会议。”

这种提高社会地位的事情,商人们是极其愿意的,属于双赢的局面。

朱高炽想出的办法,很快获得了响应。

最先得知消息的张德辉,主动找到技术发展部,提出由他包办大会的奖金。

他每年都会为此支出五万元,技术发展部的部长,不可思议的答应了。

结果技术发展部的部长答应的太快,许多的商人闻风而来,抢着要捐款,就为了获得一个露面的资格。

最终,技术部部长主动登门张府,向张德辉道歉,关于由张家一力承担奖金之事。

张德辉人老成精,不会轻易得罪人,也痛快的松了口。

最后。

张德辉捐款一万元。

合记商行捐款一万元。

最后留了一万元的份额,由别的几家商行共同分担。

捐款的商行定格为九家。

合记商行的张薄,知道合记背后的势力弱小,比不上张府这些老商行。

为了确保明年也能有资格参与,张薄提出提前一年统计第二年大会奖金事宜。

很快,连第二年的大明科技与技术会的奖金也被抢先报名了。

合记因为首先提出的思路,又获得了捐款名额,这次捐款了两万元,明年的大会还未开始,就已经有了七万奖金。

“张薄这个人脑子真是灵活,丝毫的机会都不会错过。”

北平资历最老的商家,张德辉也不得不感叹,“江山辈有才人出啊”

第三百九十章 大明科技与技术会

书房。

中年人坐在书桌上,出神的盯着手里的书信。

“尊敬的刘通先生。”

“时值第一届大明科技与技术会举办之际,经过评委会认真与负责的研讨后,认为刘通先生在杂报上发表的《稳婆》这篇文章,促进了社会文明的进步,认定符合文化奖的标准。”

“因此诚意邀请刘通先生,于洪武二十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巳时,参加第一届大明科技与技术会颁奖仪式,地点在大兴县中华重工大酒楼一号宴会厅。”

“并请刘通先生关于《稳婆》与获得文化奖,面向全体大会人员发表,定时为一刻钟的演讲。”

“仰慕之至!”

“第一届大明科技与技术筹办会。”

刘通在书桌旁坐了整整一个时辰,手里的书信他已经看了无数遍。

这封书信的信纸,采用的是宣纸制作成的信纸,封皮则用的黄皮信封。

书信的质感非常之强,摸起来就知道贵重。

刘通吸了吸鼻子,又一次忍不住流出了眼泪,连忙的擦拭掉,心中又激动又自卑。

自己不过写了篇故事,初衷是为了报纸的稿费而已,并没有什么崇高的志向。

自己何德何能啊。

他犹豫着。

是否向第一届大明科技与技术筹办会回信拒绝,因为他真觉得自己不够资格。

此时,桌面上的文房四宝,忽然在他眼中变得沉重起来,有些不敢轻易的动笔了。

他从椅子上起身。

这个书房,是他一家人的生活来源。

靠着笔杆子,一家人的生活过得很富裕,在这一带人人都尊敬他,羡慕他。

但是第一次,刘通感受到了沉甸甸的压力。

在书房里来回踱步,最后来到窗前,透过木框玻璃窗,视线看到院子里的娘子正在洗衣服。

在院子的绳子上,悬挂了床单被套,还有几件小儿的衣服。

因为天气寒冷,刚出生半年的婴儿留在一楼的摇篮里,长子在学校读书。

本来是想请家中父母进城的,又可以照顾父母,也可以帮忙操持下家务。

不过父母舍不得乡里的几亩田,没有同意进城。

一亩田一年到头也就一两银子的产值,去除粮种化肥税负,能到手里的不过七八分银子。

五亩田也只有三四两银子的盈余,只能维持两老的吃喝穿衣,攒不了几个闲钱。

大姐四妹都已嫁人,是别人家的媳妇。

二弟一家去了开平,从那里分了足足二十亩地。

二十亩地的收入,比五亩地的收入增加了四倍,而开支却没有增加四倍。

两口子自己都忙不过来,虽然过得辛苦,但看在钱的份上,一切又不那么辛苦了。

他们哪里还顾得上老家,但也和自己一样,邀请过两老跟着他们去过。

但是老人以舍不得家为由拒绝了。

拒绝自己和拒绝二弟,给出的理由并不一样。

三弟去了工厂,还没有说媳妇,眼光高了,寻常人家子女又看不上,看得上的子女又看不上他。

中年人站在窗边,仿佛看到了社会无形中的变革,思绪越飘越远,甚至开始幻想,下个五年后的北平,又是个什么模样呢。

大逆不道的想,如果父母去世了,他们留下的五亩田地怎么办?

自己作为家中长子,理应可以继承。

但是自己没有留在家里,所以也没有理由全部继承,可就算把五亩地给自己,难道自己离开城市返回农村去种地吗?

中年人觉得不太可能。

那二弟呢?

他们一家总不至于开平的二十亩地不要,回去老家种五亩地吧。

至于三弟。

中年人摇了摇头,三弟可不像会种地的样子。

“那么这五亩地何去何从呢。”

“租,亦或是卖。”

租出去很难,北平的人力缺口,谁家还会去成为别人家的佃户,工业与农业争人啊。

土地的利润薄弱,地主们很难再招募到廉价的佃户了,可他们也出不起更高的工钱。

只有自己种地才能吸引人,二十亩、甚至三十亩四十亩的田地,否则更少的土地已经吸引不了人。

那就只有卖了。

中年人吓了一跳。

卖田的念头,自己竟然会觉得理所应当,这可是以往社会上最败家的骂名。

“未来社会的畅想。”

中年人福至心灵,心至慧生,诞生了些许的灵感。

“在未来的社会中,不再会有佃户,也不再有几亩土地的贫瘠之家,留在农村的人口,他们都会是二十亩以上土地的富户人家。”

“以后的农村,人口会变得更少,但是他们的土地会变得多起来,以追赶城市的经济平均水平。”

“越大城市的人口会越集中,把小地方的人全部吸收到大城市里,因为工业化必然导致人口的集中。”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