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435)

作者:键盘战斗家 阅读记录

房子里很安静。

朱棣心平气和,仿佛一切如常。

“撕拉。”

朱棣突然疯了。

桌面上未写完的字,被他抓起来撕成了碎片,洒落在地面上。

“燕王息怒。”

几名太监惶恐的说道。

燕王不理会他们,径直的离开。

几年前。

他们五兄弟还在这里喝酒。

大哥和二哥还在。

五弟最老实。

三哥和自己拼酒,才几年的时间,一切物是人非。

“燕王要去哪里?”宗人府大门,门口侍卫们上前阻拦,寻常的问道

“孤去哪里,还要向你们禀告不成?你们把孤关起来罢了。”

“吾等不敢。”

燕王烦闷的离开。

不久。

宗人府赶来了几名侍卫跟在燕王身后。

他们即不阻止燕王的行动,但也紧紧的跟着燕王,朱棣去哪里,他们就跟去哪里。

朱棣不停的走着,不坐轿子也不骑马。

应天府人来人往。

天子脚下。

人们并没有大惊小怪,只以为是哪家的贵人。

在某处街坊朱棣停下脚步。

是一间很寻常的院落,朱棣提起脚踢开。

“是谁!”

从院子里冲出来几名壮汉,怒眉瞪眼,看清了朱棣。

虽然不知道朱棣是谁,但朱棣身后跟着的几名侍卫,让他们知道此人大有来头。

“请问阁下何人,为何私闯民宅?”

“不得无礼,这是燕王殿下。”

几名汉子闻言,连忙单膝跪下行了军礼。

朱棣看也不看。

他早就通过这几人的行为动作,猜到了来自军队,绕过跪下的几人直接往里闯进去。

几人连忙起身跟上,加上从宗人府来的侍卫,倒也动静不小。

“姚广孝,死哪里去了?”

朱棣大声的叫到。

院子里的人都惊了出来。

最后在一处房间找到了姚广孝。

和尚被吊了起来。

身上满是伤痕,惨不忍睹。

姚广孝鼻青脸肿,露出凄惨的笑容,有气无力的重新闭上眼睛,已经没有力气招呼燕王。

朱棣悲愤。

“想要找孤的罪证,直接来审问孤呀,孤在这里,你们谁来审咱!”

“咱亲口告诉你们,咱在北平做的大逆不道之罪,必定让尔等满意。”

一屋子的人不敢答,更没人敢审朱棣。

朱棣抱下姚广孝。

“和尚,咱带你出去。”

“燕王不可,此人有罪。”

有人上前阻拦。

“何人敢拦我!”

朱棣大骂。

朱棣虽然还是那个朱棣,但这里不是北平。

人们不敢伤害朱棣,可也没人在乎朱棣。

朱棣抱着姚广孝,闯不出这间屋子。

此间原本是姚广孝在应天府秘密落脚点的民宅,成为了姚广孝的牢狱。

从年前到如今。

姚广孝没有能向北平传去一则消息,因为他遭受了突袭,被关押至今。

从最开始的好商好量,逐渐越来越严苛,最终开始承受酷刑。

从来没有受此侮辱的朱棣,恨不得提刀砍了眼前的人们,可他身上连刀也没有。

“任何人不得轻慢燕王。”

终于。

锦衣卫指挥使李道信亲自赶来,大声呵斥。

朱棣冷冷的看着李道信。

李道信低下头,“圣人召燕王殿下。”

第四百章 朱棣畏惧朱元璋

皇宫的道路上,朱棣气势汹汹,李道信老老实实的跟在朱棣身后,不敢出幺蛾子。

走着走着。

朱棣的脚步慢了下来,开始有了些许畏惧。

李道信同样平静如常,仿佛什么都没有感觉到,就像一个透明的存在。

“李道信。”

朱棣突然喊道。

“在。”

“父皇因何事召咱?”

“回王爷,不知。”

朱棣扭过头盯了李道信一眼,无法分辨对方是真不知还是假不知,但他自己的确气势弱了下来。

对父亲有多崇拜,朱棣就有多畏惧。

这是从小就已经养成的本能。

只一个光复中华,恢复南北分裂,让民族重归一统,从下等人阶级解放出来。

朱元璋的威望在中国就已经无以复加。

最后。

朱棣轻手轻脚的走进殿内。

朱元璋在批复奏疏,他的视线不好,看上去仿佛趴在案几上,皇袍显得宽松。

“父皇。”

朱元璋没有搭理。

在书房的下边,添置了一张矮案几,上面堆放了几十本奏疏,有名老太监向朱棣示意。

朱棣沉吟了片刻,然后坐到矮案几后,竟然没有提姚广孝的事情。

李道信出现,说明父皇什么都知道。

朱棣忍不住抬起头看向父亲。

父皇老了。

已经瘦弱到了这般地步么。

突然间,朱棣有种想哭的冲动。

父皇为国家操碎了心。

三十年来。

为政的种种善政。

发展民生,恢复北方大地元气,各地建立学校,鼓励民间私学,倡导社会互助风气……

朱棣如此想到,父皇的身影,在他的心中还是那般的伟岸。

元末群雄,在朱元璋面前黯然失色,可能没有朱元璋,还有李元璋,陈元璋……

但朱元璋就是朱元璋。

就说工匠制度。

元朝的工匠是集中到京城,分类编人专门的户籍进行管理,户籍世袭不能脱籍,无人身自由,子女婚嫁也由元朝廷控制。

这就是元朝“重视”工匠的由来之说。

而明朝的工匠制度。

工匠除了每年向地方官府服役的一个月,其余的时间是自由的,超过服役期则需要给工钱。

更不提朱元璋创造的养老院制度,孤儿院制度,官员福利房制度种种措施。

以及在南京大量种植造船业需要的树木,做出的种种的长远规划和布局。

比较起朱元璋,他早年的那些对手们,在他的面前都黯然失色。

更不提朱元璋几十年来打造的大中华朝贡藩国体系圈。

中国是东方的宗主国,这是最初世界承认的,也是西方列强来到东方,在每个东方国家都要主导去中国化的根本原因。

乃至六百年后。

列强无论是占领朝鲜,缅甸,越南,蒙古等地区,都需要和中央朝廷签条约。

法国占领了越南,要和清朝签订条约,越南脱离藩属国身份,归于法国。

日本占领了朝鲜,同样要和清朝签订条约……

这些都不是清朝统治者的祖业,只是掠夺占领来的,卖起来自然不心疼,明明打赢了都要送,只求自己统治稳定。

如果不是清朝。

整个东方都是中华的势力范围。

朱棣顺着太监的示意,摊开了案几上的奏疏,越看脸色越黑,时不时抬起头。

想要说什么,又不知道说什么。

第一份奏疏。

是地方官府弹劾燕世子擅改朝廷制度。

第二份奏疏。

是宁王府弹劾燕世子擅专大宁兵权。

第三份奏疏。

是陕西的。

第四份奏疏。

是山西的。

……

朱棣看得大汗淋淋,这么多奏疏合起来,就差明着说燕世子在造反,朝廷需要出兵平叛。

朱棣不敢继续坐着,连忙起身上前几步,跪在朱元璋前方。

“父皇,炽儿他万不敢如此。”

听到朱棣的话,朱元璋从奏疏中艰难的抬起头,竟然露出笑容。

“你确定?”

面对父亲的询问,朱棣一时间回答不上来。

朱元璋摇了摇头。

“圣人,杨文、吴高两人来了。”

“让他们进。”

不久。

两名将领走了进来,在堂中一起跪在朱棣身旁。

“圣人。”

朱棣认出了其中一人。

一名年近五十岁,军中气息浓厚的将领,此人叫做杨文,他是朱元璋家乡的子弟。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