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455)

作者:键盘战斗家 阅读记录

北平这些年的农业发展当然不止布政司,但布政司实打实的两百万亩良田,的确改变了北平需要南方供应粮食的局面,并且有了大量的积余。

房宽不愿意了。

首功必然是军方的。

“粮食最重要,但是军队借助铁道系统,原来十万兵需要百万民夫供应,现在基本上没有动用民夫。”

粮食和物资的运输,主要靠着铁道运营集团的工作人员们加班加点。

否则靠着传统的运输方式,北平就算田亩增加了,也供应不起两地开战,更不可能接应辽东数十万军民两个月。

“今日之胜,是各方齐心合力的结果,北平以后还需要同僚们继续齐心合力。”

葛诚站出来主动说道,避免了无谓的争执。

现在还不到谈功劳的时候。

“夏收在即,关乎粮食的安危,决不可受损,辽东之事必然狠狠震慑了朝廷。”

“朝廷准备的大军恐怕不会轻易北上,这就给了我们机会,前番闪击拿下太原,如今需要靠铁道线稳打稳扎,改为吸收成果。”

姚广孝在应天府吃了大苦头,已经上了黑名单,老和尚彻底下了狠心。

“北平有铁道之利,精兵之利,军备之利,而南北商贸又未受阻,时间多拖一日,我北平更得一利。”

“趁这两个月,山西太原和辽东,加上原来的新军,整合出二十万新军,到时候北境夏收也已入库,我们则进退自如,立于不败之地。”

姚广孝的建议获得了认可。

新军的战斗力厉害是厉害,但是对后勤的需求也大幅上升,只有配合铁道才能如虎添翼。

为什么首要拿下太原,因为山西没有修建南北铁道,只修建了东西铁道。

在山西境内打仗,运输的问题还能解决,可如果南下作战,离铁道线越远,不但需要大量的民夫,更需要耗费几何倍上升的物资。

最理想的仍然是朝廷来攻,在北平外消灭朝廷大军,因为天时时在北平,时间越久北平工业化发展道路越深。

朱高炽采纳了姚广孝的建议。

虽然暴露了“杀手锏”,但到底还是拿下了辽东地区,虽算不上完美,却也保持了战略上的优势。

可惜了。

朱高炽心里有些遗憾。

布局了多年,多少也曾想过老朱下巴都惊掉了的那天。

告诉皇爷爷和父王什么叫惊喜。

应天府集结的三十余万大军的确没有按计划出发,在山东汇合山东与河南的兵力。

辽东一战,谁还敢把大军派出去。

不想出办法应对北平的那支神鬼莫测的水师,哪个官员也不敢让军队离开应天府。

应天府想出的应对就是修海防,加强自身水师的建设,而这些都需要时间。

北平接下来没有大动作,应天府也取消了大动作,仿佛北平闪击太原的事情就这么过去了。

皇太孙一系的官员,尽心尽力的组织民夫在海边修建海防,让李景隆等去组建水师。

第三日。

辽东官员和将领抵达北平。

朱高炽亲自率领北平文武官员,出城二十里相迎,双方见于北平东郊。

被士兵们督送的辽东文武官员内心紧张,突然间见到了王旗。

“燕世子来了。”

人群中引起了骚动。

郭铭不好意思的低下头,老远处的朱高炽,笑呵呵的主动迎上来,身后跟随黑压压的人群。

朱高炽扫望了眼神色各异的人们。

周兴不用提,当年来王府负荆请罪,这是第二次了。

庄德。

这是位狠人。

景保安、张玉、卢震等,这些都是在最艰苦的环境下,为大明收复故地的精锐将领。

以上这批人,为大明稳固了辽东,收复了奴儿干,是奋战在前线的将领。

这些人历史上都死于靖难之役。

朱高炽又看到了杨文、吴高等,这些朱元璋为大明打造的阶梯储备将领,本该为大明开疆拓土的名将。

“老丈人,一家子难免有口角之争,过去就过去了,世子妃在府里好生念叨,这回她可要高兴,能见到父亲了。”朱高炽拉着郭铭,热情的说道。

世子没有说大话,而在场的人们却或多或少松了口气,只觉得安心不少。

众人原来不注重的世子妃。

不知道为何,突然间成为了他们的主心骨,一下子变得重要了起来。

燕王宫。

世子府。

在正屋里眼泪婆娑的郭彩莲,什么都不懂,委屈的只哭,身边的丫鬟们连连相劝。

郭彩莲像小兔子一样的无助。

又埋怨父亲,又怕父亲有个好歹。

第四百一十八章 齐泰最后的努力

山海关新军五营入广宁,金州新军营入北镇,接管各城的同时,也带来了粮食和物资。

不久。

各卫司衙门口,悬挂了新的公示牌。

“从小兵做起,每年十八两银子的军饷,十年兵役,到期后可以继续服兵役,也可以退役,退役后有安置,会提供工作,一切待遇从优。”

“能给十八两?”有士兵忍不住怀疑。

“一个人十八两,十万个人就是一百八十万两,二十万人就是三百六十万两,北平发起的这么多银子?”

“听说那边发的不是银子,是粮票?”

“粮票是什么?”

“就是跟宝钞一样的纸。”

“这不是糊弄人嘛。”有士兵骂道。

“好像不是,粮票可以买到粮食,跟粮食等价。”有去过北平的老兵说道。

“老朱家孙子打爷爷,看起来孙子比爷爷厉害。”辽东军民吃着北平送来的粮食,嘴上却在笑话着。

到底不是生死大敌,加上陆续从北平返回的辽东将领,特别是郭铭返回辽东后,整个辽东绷紧的心松了下来。

是啊。

世子妃还是郭家人呢。

以后世子做了皇帝,郭家女就是皇后。

郭铭这回不再犹豫,亲自为北平安抚人心,效果非常的好,毕竟郭家在辽东数十年。

根深蒂固,郭铭的表态,影响了多数人。

辽王没回来北平,但是长史府却恢复了运作,加上卫司衙门也恢复了。

辽东看上去仿佛没有变化。

“金州营的待遇难道是假的?”

辽东的金州,发展了数年,金州营的的待遇,辽东的军户们并不陌生。

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

卫所兵中有不少的人报名,辽东新军营的招募逐渐顺利,但是新军的标准却不低。

十八到二十五岁的年龄限制,淘汰了一半的人,除非体能或者别的方面优秀的,才会放宽年龄限制。

辽东数十万的军民,终于还是招走了九千人,也是北平采取的一种制衡手段。

有了这九千新军,辽东就算有反抗之心,也无反抗之力了。

并且顺着这个时机,北平把辽东的军制也改了。

和北平一样,军户们全力生产,卫所基层军官的权力被削弱,最终形成军户们只保留军籍,每年中按期操练一段时间,而军户的免税政策仍然保留。

辽东新军一营,辽东新军二营,辽东新军三营,分别在山海关新军五营和金州营的指导和支持下成立。

辽东的军官奉命入关,去北平军官培训学堂培训,当初大宁的军官调来了辽东。

还有部分军籍工人在受训中的优异表现,被委任为队长级别的军籍工人,也受到了招募。

赵寡妇和老幺从北平大剧院赶了回来,担心的看着老大赵宏。

“哥,你真的决定受招入营?”弟弟赵锐说道:“现在拒绝还来得及,不会有任何的惩罚,如果真入了营,就再也没了反悔的余地。”

赵宏每年去金州受训一次。

和他一样提拔为队长的军籍工人有许多,同样,收到招募通知书的同伴也很多。

赵寡妇既没有劝阻,也没有鼓励,但是脸上的神色,显示出她内心并不平静。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