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464)

作者:键盘战斗家 阅读记录

“所以建设大学,形成完善的高质量的,更加细化的学科,让那些各方面展露天赋的孩子进入大学。”

“普通的孩子们,则加强社会学科的学习。”

朱高炽迟疑了起来。

简而言之。

小学中学降低专业课,以户外课为主,加强社会能力的培养,大学则培养有天赋的孩子。

事物的两面性,有好处就有坏处。

“这件事情关乎教育根基,需要慎重考虑,可以召集全体学校的先生们,集思广益形成最终的教育理念方案。”

朱高炽不敢乱做主,最后决定让众贤大议。

原来的方案,是把每个孩子当做大学生来培养。

现在提出的方案,则是只把真正有天赋的孩子,低水平专业课下,能自主绽放天赋出来的学生,当做大学生培养。

第四百二十五章 拒绝朱元璋的圣旨

“为社会带来的是破坏,还是为社会带来发展。”

“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中华文明属于社会发展的先进文明,每代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可以证明,而不是像其余落后文明,骑着马拉着弓,对于文明只有破坏而没有建树。”

“毁坏文明很容易,但是建设文明却是任重而道远。”

“北平的局部战争,并不是为了私人的野心,而是为了工业化发展的道路。”

“争论不可怕,只要站在为了让大明繁荣富强的立场上,根子正了,那么道理是会越辩越明的。”

“最后,我希望全大明的学子们,加入北平教育行业发展的道路中,为大明工业化发展道路培养出无数的人才。”

“天下之事,人人有责。”

朱高炽的讲话,发表在了各个报纸上,引发了社会的震动。

天下之事。

人人有责。

无论是选择坚强奋斗,还是怯弱逆受,那么带来的结果,就不要抱怨别人。

正如现代社会英国学者所言。

十七八世纪,那些畏惧权贵,不敢抗争,最后失去自己专利的工匠们并不值得同情。

北境各地学校的扩建计划已经获得一致同意,那么在建立学校的时候,必然要培养出合格的教书先生。

否则教学楼有了,学生也有了,但是没有合格的老师,又有什么用呢。

老师从哪里来?

主要还得依靠府学和州学。

招师通告在每所府学,州学都下发了。

保定府府学。

士子们激烈的争论。

道儒两家的互相揭老底,让双方的颜面无存,最后双方有气无力的罢战,但是争论并没有消失

“北平的模式才是真正的天下大同。”

“可是对粮商又何其不公!”

“如何不公?官府给了补贴和政策。”

“人家自己的生意,凭什么一道政令就拿走了。”

“生意从何而来?是社会给予的。”

“是社会给予了商人们的商业,而不是商人们创造了商业。社会的发展,必然会导致行业的兴和衰。”

本地的学子们的争论,不少外地来的学子们也感兴趣的加入。

最有趣的是。

双方论辩最激烈的,竟然是外地的学子,更巧合的是赞成的姓杨,不赞成的也姓杨。

而杨士奇看着那两位都姓杨的二十四五头的年轻读书人,心中忍不住感叹。

那两人不但都姓杨,而且还同岁。

一个来自湖广,一个来自福建。

“为了天下大同,天下人都要齐心协力。”

“损私肥公,不合公理也。”

两人谁也说服不了谁,各自瞪着眼睛。

“你个福建子”

“你个南蛮子。”

两人同时上口卷起袖子,既然上了口,那么离上手也不远了。

“生产资料属于全社会,而不是私人的。”

“私人财富才是属于私人的。”

杨士奇上前拦住了两人。

“在下姓杨,名士奇。”

“晚辈姓杨,名溥。”

“巧了不是。”

“我也姓杨,名荣。”

“哈哈哈。”周围的学子们忍不住笑了起来,这可真是巧到家了。

“三杨齐聚啊。”

杨士奇的出现,打断了二人的争论,缓和了在场的气氛。

在北平的这段时间里,杨士奇了解了各个社会方面,更是把各报的往日报纸全部买来。

花光了他的积蓄,每日在寺庙提供的客房里,吃着寺庙的斋饭,闭门不出读完了每份报纸。

“如果全社会认可发展工业化道路,那么粮食就需要控制在官方手中。”

“这不是为了哪家之利。”

“而是为了保障现在的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只有保障每个人的口粮,才能坚定不移的继续以人为本的工业化发展道路。”

“让每个百姓享受到工业化发展的成果之中,正所谓天下大同!”

杨士奇震惊了当场。

一夜之间,三杨之名,传遍北平。

“三杨啊。”

朱高炽也感到太巧合了。

鼎鼎大名的三杨,没想到不约而同来到了北平。

“机会不可错过,到底是个千金买马骨的机会。”朱高炽亲自召见了三杨。

……

“机会不可错过。”

“这是我们最好的机会!”

塞外。

额勒伯克可汗说道。

“汉人在塞内修建铁道,在塞外修建铁道,已经要修到我们这里了,根据逃来的人所言,当铁道建成之后,就再也无法推翻汉人们。”

北平新军在塞内的大胜,消灭了反抗势力。

如今在塞外稳打稳扎。

以铁道为根基,一步步沿着河流地区修建铁道,最终要形成贯穿东西的塞外大铁道。

通过铁道控制河流,最终形成在塞外的统治。

“现在汉人皇帝的孙子造反,爷孙之间打仗,我们决不能错过这个机会。”

“就算无法重新征服中原,也要把汉人驱逐塞外。”

额勒伯克可汗信心十足。

草原人的势力仍在还在。

隔壁的帖木儿建立了大帝国,征服了偌大的区域,他不信自己不如帖木儿。

历史上。

这位可汗两年后被手下造反杀死,其子逃入帖木儿帝国,明朝使臣在撒马尔罕还见过其子。

帖木儿死后,其子又去了东察合台汗国居住,一直到永乐时期,此人率部众返回塞外,靠着其余人的支持,打败了已经选择与大明保持和平的诸多部落,重新夺回了汗位,也成为了朱棣北征的对象。

如今。

额勒伯克可汗觉得自己能行。

许多人也觉得额勒伯克可汗说的有道理。

于是几万人的骑兵,突然南下了。

此时。

北平的主力大部分南下,而塞南只留下了不多的兵力,主要还是当地的卫所兵。

“噹!”

警钟敲响。

工地的工人们,第一时间丢下手里的工具,急速的跳入铁道上停留的马拉火车,逃入了附近的兵堡

“嗖嗖嗖。”

箭矢如雨。

天际线外的骑兵们,想要追上去。

可他们被发现的太早了,虽然速度要快过马拉火车,却还是让工人们逃入了兵堡。

兵堡的大门紧闭。

“杀!”

“屠光他们!”

额勒伯克可汗骑着马,高举手里的弯刀,意气奋发的说道,身后无边无际的儿郎们,嘴里呼啸着冲向兵堡。

一百年前。

靠着北地的工匠,他们还有攻城器械,也正是因为有攻城器械,所以他们可以打下中亚一个又一个的小城。

一百年后。

失去了汉人工匠,他们连攻城梯都制作不了。

围着兵堡骑着马,往兵堡里射箭。

箭矢落在水泥面上,连印子都没有留下,无力的滑落到看不见的地方。

越来越多的人聚集到兵堡周边。

而兵堡却什么动静也没有。

“他们怕了。”

“告诉他们出来投降,否则鸡犬不留。”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