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483)

作者:键盘战斗家 阅读记录

说好的民怨呢?

廖镛是勋贵之后,又背靠皇太孙一系,恩师是方孝孺,可谓是黑白通吃。

这位年轻人有干劲。

终于找到了他想要找的人。

“小王爷过河拆桥,辜负了我们,当年不是我们支持燕王,燕王哪里有今天,结果呢,我们什么都没有得到。”

卫所的千户大骂。

廖镛连忙小心道:“小点声,小点声。”

“前番都说圣人有易储之心,我们不敢反对。”

“这是谣言,并不是真的,储君是皇太孙,皇太孙又没有犯错,地位稳固着。”

“该死的谣言,可惜现在北平无人可以反抗小王爷,你来迟了一步。”

“不迟。”

廖镛笑道:“我既然来了,背后有我恩师的主意,定然是有应对的。”

第四百四十章 让我们留名青史吧

廖镛看到了不一样的社会。

天津漕河码头的繁华,北平的不夜城,崭新的高楼,更加宽广的街道,公园,广场。

到处修建的高大的水塔,巨大的钟楼。

络绎不绝的马车。

骑着骡驴马代步的人们。

密布的铁道网络,时不时看见的冒着蒸汽的火车。

街道上一家接一家的酒楼和食铺。

各色的商铺。

整齐的灯柱,街道商铺挂着看不到头的招牌,旗帜,灯笼,甚至街道上悬挂的绳索,下面有一排排的各色小旗子和装饰。

街道上有路牌。

每条街道上有公共厕所。

街道上的人们络绎不绝,穿着各色各样的衣服,还有不少的女性妇女。

北京城的周边郊区,修建了一片又一片的新城区,没有扩建城墙,到处都是高楼。

最多的就是工地。

工地连着工地,一栋栋的房子正在修建中。

新的楼房铺设更多新的技术,冬天使用蜂窝煤取暖的砖道,压水井,集中供水的管道。

明亮的玻璃窗,干净漂亮的油漆。

农机店里,廖镛看到各色各样的农机,一些是他在书本上看到过的古记载,一些是他未见过的。

一栋八层巨大楼房的北平图书馆,里面有十万本藏书,在大楼的广场下,有巨大的水池。

在大楼的顶端,悬挂了水塔,还有奇怪的管子,说是防火用的。

防火厅。

几十辆水车,水车车辆悬挂着抽水器,可以抽水后,人们利用压力向高处喷水。

警卫厅。

从布政司脱离出来的衙门,负责维护地方治安,抓捕宵小等治安类的工作。

“这就是恩师所言的,北平要施行的小衙门吗。”

廖镛醒悟。

一个个衙门从布政司脱离出来,虽然还属于布政司管理,但布政司的权利仍然被削减了。

廖镛心里的压力大了起来。

欣欣向荣的北平,并不是应天府舆论中的怨声载道,民不聊生。

“卖报喽。”

“卖报喽。”

卖报的孩童换了一批又一批。

流入北平的人口络绎不绝,这些初来乍到,还未享受到北平工业化发展红利的人口,仍然处于贫困线上。

他们许多人还在北平寻找机会,或者刚加入工作,还没有改善生活环境的积蓄。

“来一份报纸。”

廖镛说道。

找了一家酒楼,在大厅中点了两样菜,一边看报一边吃饭。

“报纸是改变舆论风气的利器,看来我得跟恩师写封信,提醒下恩师,北平报社在京城开的分号,要找个机会禁了。”

廖镛因为家庭原因,没有继承家里的爵位,目前只是散骑舍人,对此他是不满的。

所以他选择了投靠皇太孙一系,拜方孝孺为师。

这条道路是金光大道。

黑白通吃。

历史上,此人坐火箭一样升起,官至都督,此人的眼光和才能可见是有的。

报纸的威力,廖镛很快就发现了。

在南方。

北平的报纸并没有传过去,所以南方的舆论是掌握在乡绅手中的。

报纸上说谁好。

那么很多人就会受到影响。

同样。

在没有报纸的地方,乡绅们说谁坏,百姓们就会受到影响,认为谁是坏的。

在报纸上,廖镛还看到了几个人的名字。

“这些人竟然来北平了。”

盐商的富,大明是人人皆知的,那些最大的几家盐商,名字也有许多人知道。

明初并不是人们古板的印象中,对商业是彻底抗拒的。

开中法就是明初对盐商们的鼓励。

对朝廷,边军,盐商都带去了好处,获得了盐商们的积极参与,能制定这条法律,会不知道盐商有多富么。

廖镛看到了这些人的名字。

“看来盐商们是支持北平模式的。”

北平的社会,高度的流动性,是无法管控人口的,廖镛穿着寻常的衣服,仿佛一名南方来的读书人。

北平也有大量南方来的读书人,并没有引起旁人的好奇。

之前接触过的几名卫所官员,要么是被仇恨冲昏了头脑,可以利用但不值得重用。

要么是接受现状的,并没有反抗的勇气,廖镛一时之间,有些无从入手的困惑。

于是他很快离开了北平,坐车铁道上的火车,去了山西和陕西。

在廖镛离开的当天。

调研司。

社会理论研究室,一名工作人员拜访了刘通。

这位最早一批向报社投稿,成为职业投稿人的作家,并且获得过文化奖的大作家。

“刘大师,您年初发表的一偏对未来社会推论的文章,掀起了文学上的新流派。”

“不敢当。”刘通客气的说道。

“今日来打扰刘大师,因为我们部门是新成立的,专门研究社会发展理论。”

“听说过,但是具体要做什么,并不是很了解。”

刘通很热情。

新成立的部门,在社会上聘请许多有名的人,有出名的理数家,有出名的发明家,医学家等。

刘通是新时代的模范人物,对此一直在关注,今日被人找上门来,心中忍不住的激动。

“是这样的。”

“我们部门成立的目的,是聘请社会上的贤达人士,通过各方面来计算社会的发展情况,根据各方面的数据得出推论,交给上面参考。”

“您是文学大师,是对未来社会理论推论的奠基人,因此特诚邀您加入我部。”

刘通恍然大悟,不好意思的说道:“我的那篇文章,其实很多都是错的,许多已经被现实否定。”

北平的土地革命,以及四省开发大项目,直接改变了社会模式,又一次的大变,让刘通根据前几年社会发展做出的推论,大多数都成为了笑谈。

“犯错是正常的,要是人人都能推算出未来也不现实。”

工作人员不以为意,主动解释:“根据评级,每个月会给不等的补助,并不需要坐班。”

“我们部门为刘大师准备的是每个月三角钱的人才补贴金,平时什么也不干,也会照发不误。”

这么好的事,三角钱对于现在的刘通不算什么,但刘通也没有到视金钱如粪土的地步。

于是刘通同意了工作人员的聘请。

加入后,刘通才知道这个部门的庞大。

有好些个团队。

刘通分配的团队,是一位理数家带队,向社会人口分配预估数字模型推算的小组。

他的职责是散发他的脑洞,对未来社会做出推论,补充这个小组的模型构架。

团队的办公室在中华重工总部区。

因为人员的原因,每个项目组都不在一个地方,刘通所在的项目组,有庞大的资料室。

刘通看到了更多属于保密类型的资料,有未来的工业发展计划,有未来的军事改革计划,未来的铁道建设计划等等,甚至还有宗藩体系大计划。

在阅读这些资料之前,刘通签了一份保密条例,上面有严格的措施和处罚。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