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489)

作者:键盘战斗家 阅读记录

全宁卫驻守了一营新兵。

朱高煦最先来到的营州三护卫。

马拉火车奔跑在大宁的支线铁道上,蒸汽机火车头如今连主线铁道都无法满足,所以在支线铁道上,主要是马拉火车为主。

“兴州屯卫,营州五大屯卫,这些屯卫军田比较多,加上周边分划的军田,所以屯卫的改革已经全部落实,主要以大片井制为主。”

车厢中。

几名官员坐在朱高煦对面的座位上,向高阳郡王介绍当下大宁的形势。

“目前各大主力卫的分田计划,并无法满足片井制度,军田数量不够。”

“例如营州三护卫的军户,从宁城周边分了出去,由军户经济合作社组织,并且下拨助农贷开垦田地。”

“原卫所中除了精兵选拔入新军外,其余全部免除兵役,以种地为主。”

“但是各大主力卫的许多精兵加入了新军,从政治利益上保障了他们的权利,所以总体保持了平稳。”

朱高煦点点头。

十八岁的青年,当从军中出来时,就会沉稳些,不像在军中的随意,几名官员心里对高阳郡王的印象高看了三分。

“土地革命是重新分配社会资源,大哥说是为了保障军户们的利益,在这个过程中,必定是有先后的,也有不少人的利益会受到影响。”

朱高煦跟着朱高炽身边几年,再也不是当年的哪个顽皮的少年,有了自己的见解。

“不过大哥为了弥补,制定了很多的方案,是皆大欢喜的场面,还不愿意放弃的,那是习惯了站在别人的头上作威作福。”

“有种人啊,自己的日子好过了,并不会让他满意,只有别人的日子过得不如他,被他压上一头,他才会有幸福感,对于这种人,我们不用满足他的幸福感。”

“高阳郡王对人性的认知很深,在下佩服。”一名官员拱手笑道。

“我也是听大哥说的。”

朱高煦没有大咧咧的领受赞誉,而是抬出了朱高炽。

大宁的山区很多。

这些连绵的山区被放弃了开发,整个大宁行省的规划是一百万人口。

大宁南部的平原,已经足够一百万人口,大概十六万余户军户施行片井制度。

铁道从山区边缘绕过后,出现了豁然开朗的平原地区,无边无际的麦田。

这里的小站台多了起来,朱高煦在营州右护卫的地区下车。

营州右护卫的卫司衙门搬离了宁城,因为军制的改革,卫司衙门基本上没有了什么大权利。

但毕竟有五千六百户的军户在这片土地上耕种,卫司衙门还是有存在的必要的。

从管理性衙门变成辅助性衙门。

“先看看吧,看完了再去营州右护卫卫司衙门也不迟。”朱高煦说道。

土地上。

人们在开挖沟渠,修建水利灌溉设施,荒地上有各色各样的机器,还有许多大兴的牲畜。

无数的旗帜,在风中被吹得花枝招展,正如这里的工地一样热情。

“燕王旗。”

“中华重工工旗。”

“军户经济合作社大宁营州右护卫农业大寨。”

“农业发展银行支援项目组。”

“新军军旗。”

“大宁卫所旗。”

“大宁行省布政司农垦指导小组。”

“都司指挥部。”

……

“想不到竟然有这么多组织。”朱高煦第一次离开宁城这么远,才知道地方上的变化有多大。

“正是因为有这么多组织,出钱的出钱,出力的出力,出机器的出机器,团结社会一切力量,协助军户农业大寨的建设,才能让军户们迸发出大激情啊。”

跟在朱高煦身边的官员感叹道。

工地上。

人们挖着地面,无数的小车在运输,一条条的沟渠有了影子,人们干的热火朝天。

“开垦出来的田,以后都是自家的,谁不愿意卖力气,都希望早点有自己的土地,所以百姓们才能这么拼命干。”

朱高煦巡视了工地。

修建水库,开荒,修沟渠,修抽水站,修民房,一片片的片井正在成型。

傍晚的时候。

由文工司从各个剧院组织的下乡慰问文工团,在临时搭建的剧台上表演。

“雄风起,气昂然。”

“齐心来开垦。”

几名歌唱家在台上,唱着动测人心的歌曲,一旁的乐器班,发出雄壮的伴奏声。

火把的火光下,工作了一天的百姓们席地而坐,面带笑容的看向台上。

一张张黝黑的脸,眼睛了满是希望。

每户分田一百亩。

在这个时代。

对于普通百姓们而言,这是多美幸福又奢侈的希望,如今这个希望仿佛就要实现了。

每个人沉醉在希望之中,歌声仿佛拂动每个人的心灵。

这是共鸣。

唱出了他们的心声。

“流汗辛苦建家乡就是为自己。”

“大明最伟大。”

“齐心团结共。”

古代缺乏参与社会活动,内心停留在枯燥的百姓们,还没有学会如何释放自己内心的喜悦。

他们露出傻呵呵的笑容,用最朴实无华的眼神看着台上。

老人们笑着。

男女们也在笑着。

孩子们跟着大人们笑着。

正如歌声中,最美好的时代,因为现在在做的事情,就是在达成他们的希望。

可能几十年后。

这些长大后的孩子们,成为新一代建设社会的主人翁,有一天会突然想起小时候的这一幕,嘴角不禁露出微笑吧。

第二日。

朱高煦放心的离开了大宁,大宁的热火朝天,正像是蒸蒸日上的北平模式。

第四百四十五章 打不过就加入

朱高煦有满肚子的话要说。

从大宁回来后,见到了朱高炽,第一句话就是:“大哥,你是对的。”

看着孔武有力的二弟,朱高炽欣慰的拍了拍朱高煦的肩膀。

朱高煦的个头,比自己还要高。

一个好汉两个帮。

朱高炽需要帮手,帮手越多越好。

上阵父子兵,打虎亲兄弟。

能有个理解自己的兄弟,和自己并肩作战,对朱高炽的帮助会有很大。

“为什么这么说?”朱高炽笑问。

“最开始我其实无法理解大哥,为什么要这么激进,但是我看到了大寨的火热,看到了百姓们眼中的希望之火,我就知道大哥从来不会犯错。”

“哈哈哈。”听到弟弟崇拜的话,朱高炽忍不住大笑了起来。

“的确有很多人不懂,皇爷爷也不理解,还是埋怨我呢。”朱高炽说道:“因为我不愿去应天府,打乱了皇爷爷快刀斩乱麻的作风。”

“那是皇爷爷没有看到北平百姓们的眼神。”朱高煦感叹。

“是啊。”

朱高炽点头。

利益阶层永远不会消失。

工业化社会,本质上是生产力与农业社会的变革,但不代表利益阶层就消失了。

相反,因为社会效率的提升,利益阶层对普通剥削反而更加的极致起来。

利益阶层永远不会消失,朱高炽不过是在工业发展的推动过程中,把原本属于普通百姓的份额,为老百姓们坚守住而已。

在商人资本翻了数十倍的速度下,而普通百姓的资产只翻了一倍而已。

这就是现实。

但是。

正因为朱高炽采用的社会资源分配模式,才有北平模式六年间的巨大变化。

也正是因为北平模式,所以只用了短短的六年,就能养出战无不胜的新军。

才能让朱高炽对着地图开疆。

而土地革命,是必然要发生的,这是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的铁律。

不完成土地革命,工业化的瓶颈就无法打破。

只一个北平,才发展了六年,用工问题就已经成为了致命的问题,让工业化的发展陷入了僵持阶段。

朱高炽既不想像英国那样四百年圈地的土地革命,也不想像美国那样的南北战争,同样不想杀的大明血流成河。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