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515)

作者:键盘战斗家 阅读记录

茹瑺与太子一系,皇太孙一系的绑定太深了。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像茹瑺这样的人有很多,并且各个身居高位。

同样也是事到如今。

而皇太孙一系仍然有不少人敢坚持的底气所在。

无论是不是真心实意,只一个道字就把他们的退路给堵死了,他们没有太多选择的余地。

方孝孺的出面,更加深了茹瑺的进退两难。

“圣人圣明,从改变心意的那天起,第一时间就是控制军权,而我等愚夫却没有醒悟。”

“当初郭英老将军被圣人调去云南,我等应该抵死力争,一步晚步步晚。”

方孝孺死死的抓着茹瑺,这位太子少保,兵部尚书。

“我们还有机会。”

“茹公,你还记得太子对你的恩义吗。”

方孝孺的一句话,给了茹瑺重击,让他痛苦的闭上眼睛。

方孝孺上前一步。

仿佛要说什么秘密。

“去年的时候,黄子澄偷偷向太医打听过圣人的龙体。”

“你们竟然敢如此?”

茹瑺满脸的震惊。

方孝孺没有理会茹瑺的不满,低声说道:“御医透露的消息,圣人只这一两年的时光。”

“冬天快来了。”

方孝孺说开了句莫名其妙的话。

茹瑺内心犹如天人交战。

“北方有许多卫所将领不满燕王父子,南方还能齐聚数十万大军,如今也有了几万水师。”

“李景隆因为移驻地的事,同样对燕世子不满,而且我们早就拉拢了他。”

“你们要做什么?”茹瑺瞪着方孝孺。

方孝孺摇了摇头:“我们绝对不做大逆不道之事,但是在圣人驾崩的那天,就是匡扶大义,扶持储君登基的那天。”

“难道茹公不支持储君吗?真的不在乎太子的恩情吗?”

“让我想想。”

“让我想想。”

茹瑺无力的说道。

“还是茹公怕死?不敢为大义献身?”方孝孺逼问,不给茹瑺回避的时间。

“公也可以去举报我们。”方孝孺坦然的说道:“为了国家大义,吾早已做好赴死的准备。”

“何必如此。”茹瑺试着劝说,缓和两边的局势。

“公应该去北方看看,民怨有多沸腾,南北一体,吾等如何能袖手旁观,更不会接受北平的分配模式。”

方孝孺坚定的说道。

土地是乡绅的命根子,失去了土地的乡绅,就不再是乡绅了。

“如果北平只是建工厂,此道我是支持的,但北平还有垄断土地,垄断粮食,威逼百姓们放弃自家的祖业,所有人被赶进去工厂,至读书人何地。”

“真要是让北平模式漫延到天下,以后偌大的天下,容不下读书人的一方书桌啊。”

“所有人都只能去工厂。”

方孝孺重重的说道,然后从袖口掏出一沓纸张递给了茹瑺,“这是我的门生从北平收集的详情,你真应该好好看看。”

“北平虽然没有取消科举,但实际上已经取消了科举,天下以后还有读书人种子吗。”

茹瑺打量着激动的方孝孺。

看不出他是为自己的利益,还是真的为了天下人的利益。

但是诚如方孝孺所言。

茹瑺看了手上纸张的内容,不难推断出北平乡绅所遭受的磨难。

他们请不到佃户。

他们田地的粮食再也卖不出价格,只能被低价收购。

而田地又不能荒废。

种种政策下,都是奔着收走大户人家的田去的。

南方。

多大地主。

而南方更多宗族。

不久,方孝孺离开了茹瑺的府上,消失在了街头,不知道又去了何处。

北平社会报在京城的分社,报纸的销量始终没有突破。

地上的乡绅们,正在流传一篇北方土地改革的详细介绍,家家的土地都在被军户经济合作社收走。

真相到底如何,谁也说不清。

直到北平传来了巨大的轰动。

北平十亩田地以下者,免收田税。

“这是要杀大户,济平民啊。”

“我等何罪之有。”

“这是骗无知小民的手段,北平虽然对小民不再收田税,但是不允许小民的粮食私自交易,只能低价卖给粮点,左手换右手罢了,而且剥削的更过分。”

有聪明的乡绅骂道。

北平的好消息没有被掌握舆论的乡绅们告诉百姓,但是北平的坏消息,被他们一一告诉了百姓。

“北平就是喝人血的地方。”

乡绅向百姓们传播。

第四百六十五章 给圣人的表演

新军的营地,是专门腾出来的一块地方,在京城郊区的西边,一切供应由应天府提供。

“从北平调来的新军,伙食每顿都要有肉,他们天天操练,需要大量的火药,铅子,对军资的消耗非常高。”

兵部侍郎齐泰在暖阁里,恭敬的向朱元璋上奏。

“还有按月发放的军饷,最普通的士兵,每个月也要发放银一两五钱,每个月只军饷就要发放将近一万五千两银子。”

齐泰不住的叫苦。

朱元璋手里拿着新军呈献的礼物。

一把自生火短铳,营总级别武官配备的武器。

自生火铳里面没有安装火药,朱元璋扣下扳机,发出“咔”的一声,打断了齐泰的话语。

朱元璋最近深居简出,齐泰是经常见到朱元璋的官员,看着一脸惬意的圣人,是齐泰很久没有见到过的样子。

朱元璋放下了玩弄多时的自生火短铳,这才看向齐泰,脸上的神情复杂。

“北平在数行省,以十几二十营,短短半年时间整编到了六十营,咱可从来没有听到北方有关于军费的不满之声。”

朱元璋有些失望。

“三营,只三营新军而已,你们兵部就叫苦了?”

齐泰连忙解释:“应天府有好几十卫所,几十万军队需要供应,更有全国上百万军兵……”

朱元璋再次打断了齐泰。

“六十营新军,接近二十万的大军,只北平行省,根据北平都司的奏报,在籍的后备军数量更是高达四十万。”

朱元璋忍不住感慨,“北平行省的后备军,加上六十营新军,就是六十万大军,更不提其他行省的后备军。”

齐泰无话可说。

北平的片井制度,威力已经浮现了出来,哪怕只是纸张上的数量,已经让听者动容。

北平有四五百万的人口。

在大分配模式中首当其冲。

北平的乡绅有多大的怨言,北平的改制就有多成功。

六成的人口种地,四成的人口脱离土地生产。

三十九万户的军户,分到了三千多万亩的土地。

整个大明更有八亿亩土地,虽然包括了山田,涂田等,但田亩数量可见一斑。

如果都按照北平的模式,那就是了不得的威力,朱元璋虽然知道这是不可能的。

但他已经看到了新军。

新军的士气,战斗力,坚韧等等,朱元璋和不少士兵都有过交流,更有清楚的认知。

军户的权利和地位,在北平非常高。

从北平大片井制里走出来的年轻人们,他们能文能武,会骑马,善拉弓,熟火器,懂文字,明大道。

齐泰沉吟了片刻,说道:“京城在班的军士,每个月两石的军饷,等于是一两银子,在军饷上已经低了不少。”

“普通的卫所,军饷更是不如北平新军的待遇,只这方面来看,北平新军要远高于卫所兵。”

“如果想要追齐上新军的战斗力,恐怕朝廷每年的军费,也要跟着翻一番。”

朱元璋摇了摇头。

朱元璋把手里的自生火短铳,让身边的太监送去给齐泰,齐泰双手接过后,认真的打量这门火器。

“我们的工匠,每个月能打造出一杆火器就算好工匠了。”

“可北平的军工厂,普通工匠每个月的生产数量,摊算下来大概为三十余杆,如今甚至有了余力,为军官们装备这些花里胡哨的玩意。”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