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548)

作者:键盘战斗家 阅读记录

例如李世民。

多少原本属于他敌对势力的将领,不但后来被李世民吸收,还被他重用。

无法吸引外部人才加入的体系,绝对是有问题的。

哪怕后世新中国的建设,有不可计数的人才加入,都是不可否认的贡献。

朱高炽要打破山头主义。

虽然这件事并不容易,但是万事有度,山头主义太强,对大明长期的发展不利。

那么外省的将领,只要是有才能的,朱高炽更要提拔起来。

像赵安这种已经被历史证明了有才能的将领,试错成本已经有了保障,如何能不重用呢。

“新军的强大毋庸置疑,但是各位的功劳更是关键,好马配好鞍,大明需要各位。”

朱高炽笑呵呵说道,众人纷纷露出笑脸。

不久。

朱高炽站到台上。

下面的军士们密密麻麻,人们都看向小王爷,朱高炽看不到尾,也知道自己说的话无法让后面的人听见。

前方是军队的基层武官,穿着严整的军服,配备武官刀。

“礼!”

“唰……”

十万将士行军礼。

朱高炽同样举了举手。

“礼毕!”

“刷……”

朱高炽念着手里的稿子,一部分是文书房的文书写的,一部分是他自己改的。

“奉皇爷爷旨意,本世子不日南下。”

“父王即将被任命为太子,本世子抵达南京之日,即是封为皇太孙之时。”

朱高炽当众说道。

周围的将领们喜悦不已,神情激动。

朱高炽照常念道。

北方总体局面已经平定下来,新军就扩张了二十万,加上北平,大宁各地的后备力量。

虽然京城还没有公布,但是朱高炽认为可以透漏,对于拉拢各方人心有了好处。

至于南方的反对力量,只要保持如今的局面,一直发展下去,并不算大难题。

“北平的模式,将在全大明推开。”

“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生产效率,以人为本,保障人们生活环境和工作待遇。”

“同时军队的建设将会坚定不移的推动下去,提高军户的社会地位和保障待遇,增强军队的作战能力。”

“打造一支战则必胜的强军,为大明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也保障大明发展的成果。”

朱高炽向军队吹风。

北平军队的改革并不会受限于北平。

而提高军户的地位和待遇,同样不会受限于北平。

新军士兵士气高昂,军纪严明,作风优良,不是喊几句口号就能推动出来的。

“哗啦啦。”

前排的军士们拼命的鼓掌,后面的士兵虽然不知道前面发生了什么,但是跟着鼓掌。

随着朱高炽的讲话,士兵们发起了热烈的掌声。

第二日。

各支军队开拔。

……

滁州。

“将军,收到了兵部的紧急公文。”

谢贵端着茶,从下面人手里领过来,打开一看。

“噗。”

口里的茶喷了出来。

“这他娘的是来攻打咱京城的吧。”

众人一惊。

谢贵把兵部的公文让给下面官员看。

众人看后纷纷无语。

“好哇。”有名幕僚喃喃道:“十万大军南下,难道和圣人谈崩了。”

“谁知道呢。”

从北平行省出发的军队,抵达了河南与应天府交界处,山东与应天府交界处。

两地的官府很快把消息传回了京城。

京城人人震动。

这是要做什么。

兵部下发公文,让各地严阵以待,等待圣人的旨意。

“河南和山东本来有几万新军,加上这陆续又调来的军队,以新军的战斗力,如果朝廷不抓紧防备,恐怕京城有危。”

“不是一直说圣人有易储之心。”

“我看啊,这是燕王父子逼迫圣人呢。”

听着官衙人们的商议,谢贵心烦意乱。

十几万新军压在头上。

别说京城不敢动,他谢贵都不敢动。

滁州虽然是守卫京城门户的要地,但滁州也才万余兵力,如何是十几万新军的对手。

“如此大军的调动,所需粮草不菲,加上调动的民夫,怎么事先一点风声也没有。”

“你忘了河南与山东的铁道了。”

经过旁人的提点,那人才恍然大悟,惊叹道:“这铁道的利处是大,可军队的调动也太轻易了。”

“以前是粮草先行,有风吹草动都能发现,如今防备不了啊,以后对军队的动静如何得知。”

众人你一言我一言,就是没有拿出可用的主意。

谢贵烦闷的走了出去。

一切还是看圣人的态度,可圣人并没有应对的举动。

“方孝孺他们离开了滁州没有?”

“已经离开了。”

谢贵听到心腹的回答,这才心里安逸了些。

之前他有些盘算的心思,不是不敢做,可他万万没想到燕世子这么小心翼翼,竟然敢带领十万大军南下。

有了这十万大军,就如一层金身。

谢贵可不想和燕世子同归于尽。

“燕世子虽然年轻,可实在是太谨慎了,闻所未闻。”

“咱们怎么办?”

心腹将领也很无语,他知道自己头上将军的谋划。

“派人去见燕世子。”

谢贵吩咐道。

下面的心腹不知所以,好奇的看着自家的将军。

“我这里有份名单,你送给燕世子。”

谢贵从怀中掏出一册。

心腹懂了。

将军是要投靠燕世子,出卖皇太孙一系。

谢贵有信心获得燕世子的信任。

他奉旨驻守滁州,保卫京城门户,更是值得燕王拉拢的人,靠着自己的手段,谢贵相信新朝有自己的位置。

第四百九十一章 朱高炽的承诺

北平。

世子府。

大红地毯一直铺到大门口,地面平整的石砖就像染上了一层红色,周边地面干净无比。

王府卫队的侍卫们穿着大红工字军服,大红盔帽,胸前的燕子图案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带着白色的手套,握着装有刺刀的自生火枪,脚上黑亮的皮靴,五步一岗,十步一哨。

在王府大街的广场上,时不时停下马车,马车被安排送去后面的地方。

有乘坐公车,到了王府站后,步行而来的工人贤达,民间团体贤达,还有络绎不绝的乘坐骡驴的人们。

他们都持有邀请名帖,还有另外一层身份,全体大议贤达,享有额外的政治特权。

刘通走路而来,他是报社推出先来的贤达。

有多层的身份。

既是北平著名的文学家,也是报社特邀合作伙伴,还是王府组织合作的其中一支社会研发小组组员。

王府的正门全开。

王府执事们接待进入王府的贵客们,同时严格的检查对方身份,核查名帖的真伪。

刘通客气的交上自己的名帖,对面是一位太监。

太监很热情,确认无误后还和刘通交谈了一番,“刘先生的文章,俺经常拜读,特别是刘先生的第二篇未来社会的推论,仿佛就是眼前发生的事情。”

“在下胡闹之作,能入公公的眼,倒是在下的荣幸。”刘通很低调。

他本来就没有啥身份。

只不过北平模式的发展,不光是他获得了好处,不少阶层都获得了好处。

商人们也是。

以往商人们追求读书人的功名,不指望能登堂入室,有个护身符而已。

但如今商人们的地位已经明显提高。

更有学者。

学者的身份和地位,并不比军人差,反而更受人们的尊敬了。

刘通沾了一个文学家身份的光。

人们都把刘通当做大学者,左邻右舍十分的崇敬刘通,觉得刘通是大文化人。

太监一脸羡慕。

刘通没有多言,与太监告辞后进入了王府。根据他的观察,王府已经几年没有进新的太监了。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