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562)

作者:键盘战斗家 阅读记录

“今日商人去了皇宫,他日就是商人登上朝堂了。”

景清放下笔。

“中华重工体系不是一般的商人,不是官又不是商,不好轻易的定论啊。”

没有人搭理景清。

方孝孺和黄子澄,以及他们勾连的一批人,以私下窜连,阴谋造反的名义被抄家。

不过幸运的是没有被杀头,而是流放辽东。

但是像景清却没有好下场。

人们认为景清是畏惧权势的小人,畏惧权势不敢坚持道义,如何能当好御史。

景清没人搭理他,于是也不再多言,默默的沉思。

真是人心混乱。

朝堂乱啊。

景清内心烦闷,终于还是去告假,求了三个月的假期。

离开了朝堂,景清内心一片轻松。

“不如辞去。”

景清突然诞生了这个想法。

他属于中青代的官员,哪怕按部就班的升迁,未来也是朝廷的高官,大好的前程。

只不过到了景清这样的地位,和底层百姓的想法是不一样的。

普通人羡慕的地位,对于已经得到了的景清而言,却不是他最看重的。

换句话说。

就是普通百姓眼里的无病呻吟。

景清趁着离开京城的时候,去各处随意逛逛,准备最后的告别,已经打定了主意。

结束了假期后,向都察院递交辞呈。

从江宁到方山,烧了香拜了佛问了道,然后准备去句容,需要经过淳化关。

骑着毛驴,景清揉了揉眼睛。

眼前。

淳化关变了样。

“这么快就变成了工地,才不到两个月。”

景清不敢置信。

放眼望去到处是工地。

工地上人来人往,车来车去,牲畜无数,插满了各色的旗帜,处处都有堆积如山的物资。

“咳咳。”

身后传来了咳嗽声,景清回头望去大惊失色,差点跪倒在地上。

李道信跃了过来,一把扶住景清。

“这位是黄老先生,别认错了。”李道信在景清耳边小声说道。

景清手脚发软。

倒不是畏惧,实在是太意外了。

圣人竟然在这里。

“圣……黄老先生。”景清两手发抖,尽力的保持平静,他已经明白了,不敢破坏了圣人的兴致。

看来传言是真的。

圣人经常微服私访。

“你不在京城,怎么跑这里来了。”朱元璋没有太过理会。

“臣。”

李道信扯了扯景清的袖子,景清犹豫了片刻,说道:“在下已经告假了。”

“告假。”朱元璋终于回过头,认真打量了景清两眼,立马猜出了对方的心情。

“人言可畏啊。”

“还准备回去吗?”

景清差点哭了出来,圣人竟然知道他的处境。

“在下的确不打算回去了。”

朱元璋也没有劝,仿佛不在乎景清的去留。

“跟咱一起走一走。”

“听黄老先生的安排。”景清不敢拒绝。

一行三人。

当然。

远处还有不少强装打扮的人,仿佛是来工地观望的路人,工地向来不缺少来看稀奇的人。

而且工地人很多,不少只有自己班的工友才熟悉。

“黄老先生。”

“黄老掌柜。”

……

路上,不少人打招呼。

“你还在打趣老夫。前些日子不是已经知道,我可不是工地的掌柜。”朱元璋笑呵呵的骂道。

“俺都叫了老先生许久的掌柜,老先生也没有拒绝过,还是旁人提醒俺才知道。”

憨厚的工人说道。

边说边推着推车,里面装着挖出来的泥沙,三言两语就走了过去。

景清内心好笑。

那人如果知道与他说话的是当今皇上,不知道他会如何表现。

“不能往里走了。”

朱元璋突然停步。

景清一脸的好奇,朱元璋竟然有兴趣解释:“哪里已经开始建造地基,闲人勿进,而且工地也有危险,有些地方不能乱走。”

景清怔了怔。

圣人对工地的事竟然这么熟悉。

“走。”

“到了饭点,咱们去工地的伙房吃饭。”

“外人也可以吃?”

“当然不行。”朱元璋理所当然的态度,“咱在工地有关系。”

看着圣人一脸的自豪。

景清实在不知道说什么的好,只能默默的跟着朱元璋身后。

朝堂上。

谁要是走关系损公肥私,被圣人知道了可是要重惩的。

圣人最厌烦这等事情。

为何却改变了态度。

第五百零二章 原来圣人在学习

伙房的伙食,让景清大开眼界。

他不是没有吃过美食,眼前的饭菜也谈不上,但这是工人们吃的便饭。

米饭管够。

鱼头豆腐汤。

五块酱瓜,三大块咸鱼干,一勺白菜,最后一勺茄子炖肉汁浇在大米饭上。

景清下意识的看向圣人。

朱元璋捧着大瓷碗,吃的香喷喷的,桌面还有一碗装着鱼头豆腐汤的大碗。

景清不敢再看,忍不住望向李道信,李道信却扬了扬眉,意思是一直这样。

“吃啊。”

朱元璋笑道:“你也是百姓出身,跟咱一样的泥腿子,在国子监读了几年书,当了几年官,不会这些饭菜已经吃不下了吧。”

“学生吃得下,倒是看见圣……黄先生能如此,让学生感动至极。”

“这么好的饭,咱有什么不喜欢吃的。”

景清心里暖洋洋的,也开始了吃饭,不再顾忌规矩。

同时想起了京城百姓们的民谣。

皇帝请客,四菜一汤,萝卜韭菜,着实甜香;小葱豆腐,意义深长,一清二白,贪官心慌。

四菜一汤的来历,正是朱元璋与官员们的约法三章,于是有了四菜一汤的说法,进而成了现代廉政的榜样。

“工地的规模,学生看来不下于万人,只这伙食上的费用,恐怕不菲啊。”

景清好奇了起来。

与圣人一起吃了顿便饭,加上圣人的随意,景清胆子大了起来,有了和圣人聊一聊的欲望。

“这算什么。”

朱元璋遗憾的放下了大碗,食量还是比前几年差了不少,汤有些喝不下了。

李道信见状,笑道:“侄儿没吃饱,大伯的这碗汤就赏给侄儿吧。”

朱元璋大方的送给了李道信。

景清内心感叹。

李道信这厮倒有好机缘,有了与圣人的这番相处,岂不是有了层保障。

朱元璋吃饱了,满足的指点景清。

“北方工地的伙食,比这里更好。”

“不会吧?”景清不太信。

江淮地区有的人家每日吃三顿饭,而北方每日吃两顿饭,就伙房的伙食水平,已经超过了绝大部分普通百姓的伙食。

“北方有大片的牧区,有金州的渔政,还有兴起的大片井制度,粮食的供求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这些都是新词。

字不新,但是因为北平模式的推广,人们把北平模式带来的东西称之为新开头。

看来圣人对北平模式很推崇。

景清心中明悟。

圣人有易储之心,并不是因为新军的强大,看来圣人很早就对北平有关注。

景清猜到了根由。

“可惜。”

朱元璋遗憾的说道:“应天府的铁道还没有通车,物资流通的成本太高。”

“否则不光工地上的伙食可以追上北方工地的伙食,新城区的修建速度和成本,也能成倍的降低。”

“漕运的成本应该不算高。”景清说道。

为何江淮地区经济好,因为江淮地区的河道发达,运输成本比北方要低。

“运河的运力限制大,而且运输成本高于铁道的,幸亏上海去年开了海运,否则成本还要更大。”

朱元璋倒不反对海运。

明朝的禁海与清朝的禁海是两回事。

明朝官方对外的贸易,以及与各国的往来,乃至通过海运向辽东运送物资等都没有禁止。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