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565)

作者:键盘战斗家 阅读记录

“新城区就是为我们自己建设的楼房。”

“在北平一片片的新城区,是工人们自己住了进去,住上了新楼房,改善了新生活。”

“北平模式的发展,就是为了提高老百姓们的生活环境,而不是为了别的。”

“辛苦劳动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

“这可不是我瞎说的。”工作人员逐渐和台下的观众们拉起了家常,产生了互动。

心情还没有平复的百姓们,津津有味的听着工作人员的言语。

虽然不知道真伪,可听起来是这么的美好。

“我一个人说假话,难道工地上的老工人都说假话不成。”

工作人员终于点燃了台下的热情。

景清情不自禁的握紧了拳头。

他终于明白了什么才是北平模式。

北平模式不是造几把枪,更不是造几门炮。

北平模式是新时代的力量。

得民心者得天下。

把民组织在一起,团结在一起,奋斗在一起,这就是谁也打不败的力量。

那些所谓的反对声音,在这股力量面前,犹如螳螂一般的可笑。

景清忍不住看向圣人。

所以圣人才经常来工地,了解北平模式吗。

他相信以圣人的圣明,必然能看出其中蕴含的大道理。

第五百零四章 心善的人与少年

淮河两畔。

花船精致,船身绘有五彩缤纷的图案和花卉,船头和船尾装饰着华丽的雕刻和金碧辉煌的装饰物。

船舱内十分豪华,陈设着珍贵的文物和古董,以及精美的丝绸和绣品,极尽奢华之能事。

在淮河上,最大的花船可容纳数百人。

有提供沐浴的房间,提供聚会的宴会厅,还有娱乐的场所。

这些花船点缀了淮河。

船上的士子们与名女们把酒言欢。

“那新曲粗鄙不堪,臭不可闻。”

“是吗。”

“可奴听说很轰动,许多人赶几十里路都是为了去看看新曲,奴还准备学一学。”

“千万不要去。”

士子劝道。

“那是愚昧不堪的老百姓才喜欢听的,咱们不要沾染了凡夫俗子的烟火气。”

大千世界。

有奋斗者,有嘲笑奋斗者,造就了世界的多彩多样。

江淮是大明最富裕的地区。

在富裕的过程中,诞生了不少的文明,同样在文明之中,也有许多的糟粕。

浙江的读书社散了。

方孝孺、黄子澄等人被一网打尽,但并没有扩张化,有许多人仍然反对北平模式。

特别是南方的大户们。

他们家财万贯,田亩上万,是一代传一代的祖业,维持他们的根基。

许多的人去北平发了财,财富逐渐超过他们,让他们感到了危机。

“北平模式真的好吗?”

“北平模式对民的欺压可谓是丧尽天良。”

年轻子弟痛恨道。

“不允许百姓们私下交易粮食,自古以来岂有这番道理,粮价岂能被控制,如何不是欺民。”

……

“爹,我要去工地干活。”

“放屁。”

少年看完戏回来,鼓起勇气向老父亲说道。

汉子听到后生气了。

“给你闲的,就不该让你去看戏,我们老百姓怎么能不种地。”

“种地没有出路的。”

少年尽量的解释。

他向老工人们打听了许多的事情,可是他毕竟没有见到过,说不出个所以然。

老工人们说田亩生产力有限,靠着几亩田十亩田,永远也富裕不了。

什么是富裕。

除了能吃饱肚子,还能有空闲的时间。

一家人不缺少衣服,家里有各色各样的商品,不光只知道劳动,还要参加社会活动。

竹球赛,蹴鞠赛,看新曲新系等等,都是生活不可少的。

否则活了一辈子又有什么意义呢。

还有什么人性离不开社会活动云云,少年讲不出来,但是他心里已经被填满了。

他不想再被困在土地上,他要去当工人,活的像个人样。

他想要像那些老工人一样。

脸上经常挂着笑容,腰杆挺的笔直,说话大声有力。

那些老工人时不时的认可他,给了他最大的鼓励,他从来没有被如此轻易的认可过。

在家里,只有数不尽的批评。

“不种地,北平就不种地了?”汉子过了半生,不像少年容易被动摇。

“北平种地的多是军户,他们每家能分到百亩地。”

汉子愣了愣。

什么时候军户能有这地位?

军户不但要种地,还要去打仗,打仗会死人,死了倒还好,怕的就是伤了残了。

比较起来,那还不如只种地。

种地虽然辛苦,但是不用上战场不是么。

所以人们鄙视军户,不知不觉间,军户的地位低于了民户,这是社会风气决定的。

明初虽然没有达到宋朝民间对于士兵鄙视的程度,但也已经有了雏形。

“一百亩地,只一家子怎么可能种的过来,傻孩子,这是糊弄你的呢。”

汉子三言两语就让少年无话可说。

少年不服气,第二日一早又跑去了工地,气的汉子跳脚。

即将农忙了,家里的孩子却不收心。

少年又找到了老工人。

“老周头,那孩子又来找你了,干脆你认他当你干儿子罢了。”有人打趣道。

听到别人的打趣,少年有些脸红,羞愧的要转身离去,被老工人一把拉住。

“管别人的言语做甚。”

老工人笑呵呵道。

“周叔,为什么你对我这么好。”少年忍不住问道。

“因为看到了你,仿佛看到了我的孩子啊。”

老工人爽朗的笑道。

“你老周叔是个心善的人。”隔壁的工人笑道。

少年怔了怔。

他看着老周头。

四十余岁的汉子,过不了几年就到了知天命的年龄,比他父亲的年龄还要大。

老周头领着少年去工地伙房吃了早饭。

班头看见了没有阻止。

工地的伙房,做饭会多做许多。

因为会有周边大量的人来“蹭饭”。

中华重工从来不以利益为重,对于这些行为并不制止,因为这也是无形的宣传。

班头向老周头点了点头,老周头让少年多吃。

班头去开会了。

今日的管事,让班头们把自己班的先进工人名单报上来,会由管事报上去。

这些先进工人会成为培养的重点对象。

“这老周头的年龄是不是大了。”十几位班头向他们的管事交了名单。

管事一一看后,忍不住问道。

班头没有改变主意:“老周头虽然年龄大了,但是他具备了我们要求的新时代工人精神。”

“他不光自己在奋斗,同时也没有忘记点燃身边的薪火,例如那名少年。”

班头举例说道。

没有相同的人,每个人都有不同。

在生活改变的时候,有不愿意别人生活好过自己的人,也总有善良的人存在。

这些善良有责任心的人,他们不光希望自己过得好,还希望别人也过得好。

中华重工发展的过程,以人为本。

就是要培养出大量这些新时代的工人群体。

“老周头干活没有问题,他的品德更没有问题,虽然年龄大,但是我觉得不能辜负了他。”

在班头的坚持下,管事没有继续否决。

不久。

新的重点培养工人名单悬挂在了工地各处的牌坊上。

每名工人的祖籍,所在工地,以及他的事迹,都事无巨细的展示,接受所有人的审视。

没有班头敢凭自己心意乱推举人。

除了连带责任之外,更有人们监督。

工地上谁不认谁谁呢。

谁好还是坏,瞒不了他们。

老周头没有问题。

哪怕有人反对,引来了调查部的调查,哪怕一个人说假话,可还有九个人说真话,真相永远是真相。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