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610)

作者:键盘战斗家 阅读记录

张辅看得很清楚。

皇太孙对每个地方采取的态度是不同的。

对于中华故土,皇太孙采取一视同仁,同族之治的思路,对于外国则采取一切手段。

安南。

论种族与文化,当今比其余地方更要符合皇太孙殿下的认知,号称对大明最恭顺的朝鲜,论血脉和文化,都不如安南。

只是有时候偏偏如此。

朝鲜倒是恭敬了,可安南却有些不够恭顺。

主要还是统治者。

“陈氏先祖,是福建人,乃汉族,虽然从陈叔明废君自立起,与大明起了矛盾,但总体上还是心向大明。”

杨荣开口说道。

“其实安南历来的统治者,皆为我汉族,包括安南前朝李朝,开国国王李公蕴,也是汉人,主动派遣使者向大宋称臣,采取唐宋制度,推行科举等。”

“唯独这黎季犛,可以肯定,此人已经控制了安南政权,而我看此人行事风格,与历代安南国主都有不同,不得不防。”

朱高煦却忍不住想道。

这就是父王说的用人之道吗。

大哥想要用他的方式治理国家,所以提拔的人,都能明白,并支持大哥的思路。

所以无论是张辅也好,杨荣也好,又或者王真,这些人对于安南的态度,都不是一味的喊打喊杀。

与黄广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此人恨不得大明当下派大军征伐安南。

“先派使者吧。”

“安南使者说的话不可信,我们目前收集的安南国内消息,也是杂乱无逻辑,到底要亲自了解。”

王真建议道。

众人同意了王真的说法。

张辅和王真要掌控广西的卫所和军事,为下一步做准备,杨荣更要掌握广西地方事务。

所以由广西布政司推荐了几人,并不是左布政使杨镛的主意,他是外调来的官员,口袋里没有几个人。

最后决定以地方巡御史杨渤为正使,率领使团前往安南。

杨渤很高兴。

安南是大明的藩国,语言文字相同,别看安南闹得凶,但是出使安南并没有危险,等于白捡的政绩。

朱高煦带来一营新军,从新军里派出一个哨,九十名新军士兵,护送使团南下。

使团不是朝廷派出,所以以高阳郡王的名义。

一路经过柳州府、南宁府,进入太平府,见过了当地的流官,然后南下受到了思明府土知府黄广成的接待。

杨渤受到胡广成热情的接待,山里的特产吃了个遍。

胡广成安排的山女敬酒,更是让杨渤笑的荣光满面,一路的疲劳扫之一空。

杨渤没有忘乎所以,还记得军士们。

“让兄弟们好好吃一顿,等进了安南,还需要靠兄弟们护送。”

杨渤听过新军的名气,一路来行军,新军的士兵果然与众不同,令杨渤刮目相看。

哨官很客气,连称是应该的。

内地官员们对士兵态度傲慢,能像杨渤这样的官员并不多,哨官内心升起了好感。

第三日。

使团才离开思明府。

大明设立驿站以及铺设的全国道路,包括土官治理的地区也没有漏过。

驿站已经改革,广西的驿站系统,也已经被整改,只不过因为还没有通行铁道,主要还是靠着马力。

“前面是凭祥马驿。”

当地的人介绍道,经过了此驿站,再往前走虽然还有道路,也有大明前些年设立的驿站,但是那些地区已经被安南侵占。

简而言之。

这里已经是大明最远的地区,过了此地,就进入了安南的势力范围。

越往南越难赶路。

不是山就是林,气候湿热,铠甲穿不了,会把人闷出病。

杨渤大汗淋漓,忍不住的后悔,再也没有了出发前的兴奋,哪里知道会这么辛苦。

他来到广西几年,主要活动在桂林府范围内,最远也就到了南宁府。

使团又在凭祥马驿逗留了两日,恢复体力,养足精神。

“这里能写信吗?”

哨官找到驿差,客气的问道。

“能。”

驿差笑道。

驿差是当地人,聘请制,属于中华重工体系的工人,不过中华重工体系,已经在和朝廷交接。

也就这一两年光景,驿站要重新归入朝廷管理,而不是中华重工体系。

以前在北平,因为形势需要,属于过渡阶段。

朱高炽入京城后,仍然让中华重工体系改造大明全国的驿站系统,主要是利用中华重工体系的模式,带动驿站新管理方式。

等改造完了,形成了新的管理体系,再交回朝廷手中。

驿站从民夫到工人,从工人到吏员,进行了三个身份的转变,待遇和社会地位,有了截然不同改变。

驿站也分为了两个主要功能。

第一个自然是通信,以前主要针对公文,如今包括所有的对象,人们都能向驿站投递书信。

第二个是食宿。

官府每年向驿站调拨资金,承担公务上的接待,民间则需要自行支付。

需要在驿站住宿的百姓们,是非常欢迎的。

别的不提,驿站是官方,在安全上是有保障的,不用害怕住进去黑店。

经过中华重工体系改制,内地靠着铁道系统,以及民间食宿的盈利,总体上不亏,亏损的大头是边地。

朝廷方面也没有不满。

往年维护驿站开支,经过改制后,并没有增加太大,用这部分的维护费用,补贴边地,倒也是皆大欢喜。

哨官回去告诉了手下们。

“不久要进入安南,一路靠着两只腿,回来不知道还要多久,要写信的抓紧。”

许多士兵没有想到,经过哨官的提醒,他们才反应过来。

有的人懒得写,有的人当即回去写。

早年传统的社学,不少人认得字,后来组建新军,加强文字教育,书写常用字,大多数士兵都已经具备了这个能力。

更有退伍后的安置,文化水平越高,考核越容易通过,得到更好的就业。

所以士兵们对学习有很大的动力。

“这里的山跟被刀子切过一样的整齐,像大户人家的屏风咧,还有小说里的大象,我亲眼见过了,好大好大的怪兽,一脚能把人踩瘪,这畜牲喝水竟然用鼻子,而且不会呛着。”

一名士兵趴在方桌上,全神贯注的写着家信。

什长来看了两眼,与身边的同袍们,不约而同的露出心领神会的笑容。

这家伙娶了新媳妇不到半年。

“山被修成了梯田,你没有亲自见过,想象不出来的壮观,真的让人神奇。”

“这里的山太多了,好多同袍的脚起泡,我也起泡了,不过不要紧,你不用担心。”

……

“大壮,跟自己媳妇写了什么,给我们说说呗。”

见那名士兵包好了书信,听到同袍们的打趣,连忙藏入了怀中,这些家伙什么都干得出来。

果然。

几名同袍露出不怀好意的笑声,摩拳擦掌的上前。

“什长。”

大壮委屈的看向什长。

“好了,不要过分了。”

什长这才笑道。

他们也没有真要做什么,打发无聊的时间,汉子们朝夕相处,以前军营里活动多,还有每日的操练,倒也没有无聊的功夫。

“什长,吹个唢呐吧。”

“你疯了?”

等士兵去投信后,剩下的人们有人说道,立马引起了反对。

唢呐一响,耳朵都要聋了。

什长也摇了摇头。

他家卫所里的唢呐匠,算得上特殊人才,后来加入了新军,祖传的本事可没有忘记。

行李中带着他的唢呐,军队对于士兵自己的物品有规定,只要不超过重量和面积,可以带在身边。

“太闷了。”

士兵们抱怨道。

终于。

正使透漏了离开的日子。

第三日。

他们一行人离开驿站,顺着大明修建的道路,进入了禄州。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