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622)

作者:键盘战斗家 阅读记录

放纵凶手,对受害者则是最大的二次伤害。

同样的道理。

但凡不是瞎子,怎么会看不出安南的变化。

那么杨渤此人,为何要隐瞒呢。

“我改革以来,把原本许多大户和读书人的利益,分给了百姓们,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不少的人反对我。”

朱高炽缓缓说道。

听到皇太孙殿下如此的直白,许多大臣变了色,有人嘴角动了动,最后没有发出声。

皇太孙并不是深宫长大的,知道民间的疾苦,无法用言语欺骗他。

“我把矛盾分为内部矛盾与外部矛盾。”

“如方孝孺,黄子澄等,没有造成大的危害,主谋以流放为主,其余轻判,至于去年的阴谋谋害皇爷爷的大案,只追究元凶,其余同样以轻罪论处。”

“因为在咱的眼里,这是内部的矛盾。”

“但是呢,大明与安南虽为同宗,当下却属于外部矛盾,如果因为对我不满,而利用外部矛盾,伤害民族的利益,对于这等人,我将给予最严厉的惩罚。”

朱高炽大声的说道。

很多人,包括古人,他们分不清矛盾的本质,把所有的矛盾混为一谈。

后世部分傻子也是如此。

内部骂,没人说他们,可面对内外斗争矛盾的时候,他们竟然为外部的胜利叫好。

这种人伤害的不是别人,而是民族的利益。

社会资源分配的问题,与民族的利益问题是两码事。

有蛋糕的前提,只要解决了问题,那么大家同样都有了,可要是蛋糕没有,就算解决了问题,同样不会有改善。

这就是民族的利益。

在与外斗争来争取民族的利益面前,所有人的利益是一致的。

就算是有些人内心的想法,这个利益目前被小部分群体掌控,也同样是一致的,任何人不得拖后腿。

大明的读书人,他们的确懂抗奋,可部分群体抗奋的手腕错了。

然后才有了被征服的结果。

从辽东屠戮到云南,没有一片净土,最终亡天下,中华文明之殇,整个民族之黑暗时刻。

从明初到明末,都能见到这种读书人的影子。

他们为了对抗皇权,不惜出卖民族利益。

如果放在原本的历史上,大概就是一桩无头公案,因为信息传播的时效性。

比如后来云南官员与沐府的矛盾,为了自己斗争的胜利,丝毫不顾及当时恶劣的外部形势。

官员直接诬陷沐府造反,幸亏当时的掌权者是张居正,可是因为路上耗费的时间,最后仍然用了三年的时间,才搞清楚真伪。

保留住了沐府,而不是达到官员的目的,让大明自相残杀,让那几名云南官员满足于权力斗争胜利的欲望。

可毕竟耗费了三年的时光,结果是木邦宣慰司等地区已经丢的干干净净,造反的造反,作乱的作乱。

同样的历史。

在朱棣派杨渤调查安南是否说谎话的时候,他不知道出于什么目的,帮助安南作证,瞒骗了朱棣。

朱高炽彻底的愤怒。

反对皇权可以,内部的斗争,反而是文明的进步。

但是扩大外部矛盾,甚至以内部失败的情景下打击对手,以此来抗争,在朱高炽眼里是十恶不赦的,民族最大的叛徒。

“杨渤此人,大概以为安南是外国,我查不清楚,顶多是罢了他的官。”

朱高炽激动的站了起来。

大臣们从来没有见过皇太孙殿下的失态,人人都知道了事态的严重性。

“安南是我同宗之国,理当收复。”

“今有黎季犛背叛在前,屠戮安南,后有我大明出兵惩戒,吊民伐罪,解救万民于水火之中。”

“兴二十万大军,水陆并进,一举收复安南。”

朱高炽当即发动了战争。

“命锦衣卫捉回杨渤此人,以及使团其余官员,定然让真相大白,以告天下。”

……

广西。

杨渤知道事情必定有反复,第一时间找到了亲朋好友,以及当地的故交。

把家产分了出去,寄放在各家。

靠着丰厚的家财,他们杨家下一代就能东山再起,他也不会担心自己的家产被朋友吞没。

没有人会这么做,这是他们读书人的大义。

“你到底怎么想的?”

“天下不是皇帝一人的天下。”

“君视我为草芥,我视君为仇寇。”

杨渤脸上丝毫没有恐惧之色,笑嘻嘻的与好友院中饮酒。

“你的计划是好的,可惜谁能想到,会有安南的官员入京告状,你知道那人的来历吗?”

“哦,你打听清楚了?”

杨渤好奇的问道。

“此人叫做裴伯耆,是陈渴真的裨将,也是汉人。”

“陈渴真?”

“此人祖上为安南上将军,他自己曾经打败过占婆国,为安南立下不世之功,后来对于黎季犛把控朝廷不满,意欲刺杀,结果失败身亡。”

陈渴真此人,因为带领军队打败占婆国的入侵,一举击杀占婆国国王,加上忠义形象,受到后世安南人民立祠尊崇。

“难怪。”

杨渤没有生气,反而笑道:“说明陈渴真此人爱戴手下,所以哪怕他死了,他的手下还要为他卖命。”

“唉。”

他的朋友叹了口气。

耕读耕读。

根基都没了,还耕什么耕,读什么读。

历史的必然。

科举兴起的时候,世家的最后一搏,导致了唐朝的败亡,每一次的文明进步,必然伴生着血流成河。

大明的后期,读书人终于获得了胜利,皇权限制在了京城。

可惜。

他们迎来的不是新文明,而是黑暗时期,头上不再是皇权,而是奴隶主,直接扭断了读书人的腰杆。

同样。

杨渤认为自己做的是正确的。

他仿佛想到了什么,气愤的站了起来,他的好友莫名的看着他。

穿着一身的长衫,杨渤来回踱步。

终于,他定步,回头望向好友,仿佛看着皇帝。

“你皇权不是靠着武力威逼么,天下却是我们官员在治理,如此的独夫,天下岂是怕之。”

大明后期的新文化思想,其中大骂皇帝的言论,并不是突然形成的,而是逐步的发展起来。

只是有些人成为了张居正与海瑞,还有些人成为了徐阶与张四维。

其实呢。

国家不停的发展,张居正也好,徐阶也好,中华文明仍然能强盛,只不过快慢的问题。

犹如英国的殖民扩张。

同样满是贪腐和私欲,买官卖官的行为,哪怕到了二十一世纪仍然是举世皆知。

唯独怕的是不发展。

当成为了被殖民者,或者被征服者,就会不发展,反而会退步。

那么。

利用外部势力来打压国内,想要以此得到自己的利益,带来的就是更大的灾难。

犹如明末。

东林党和楚党各党之争,导致辽东“将相”不和,内部充满对抗,甚至到了一定要让对方打败仗的地步。

最后一败涂地,天启小皇帝无奈放出了太监,结果被太监打败的东林党又选择撂挑子,放任地方糜烂。

同样。

此时。

朱高炽派出的锦衣卫来到广西桂林,城中的杨渤稳坐在家,笑呵呵的看着锦衣卫,没有丝毫的抵抗,乖乖的跟随去京城。

不过一颗头颅而已,快哉!快哉!

这种人很好理解。

后世有人宁愿在岛国饿死,没有一个人伸手帮助她,反而遭到周围人的鄙视,她还是认为岛国是世外桃源,仍然不忘记骂几句自己的国家,并且用最恶毒的诅咒,祝愿核弹消灭自己国家的所有人。

仇恨让他们丧失了理智。

而所谓的仇恨更是莫名其妙。

就如这杨渤,仍然是堂堂正正的人,大明的正经官员,家里财富丰厚,却宁愿死也要拉下大明一把。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