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728)

作者:键盘战斗家 阅读记录

如果世间真有奇迹。

那么无数在他们的屠刀下死不瞑目的人们,早就应该等到奇迹了。

最后。

帖木儿被丢下。

他的身上已经长蛆,而帖木儿仍然活着。

清醒的时候,他看着伤口里涌动的蛆虫,帖木儿恶心的想要吐,可是他吐不出来,他也动不了,就这么犹如行尸走肉的一般,缓缓的等待死亡。

但是帖木儿是个极其坚韧的人。

他努力的爬,爬到了河边,喝了一口水,这条本来被他当做后手的大河,却成为了他的天堑。

望河兴叹。

他觉得自己能爬回去,可是他无法渡河。

“小孩。”

“帮帮我。”

“我会报答你的,等你长大了,你会是天下第一勇士。”

那两名小孩又来了。

他们听不懂帖木儿说什么,甚至不在意猎物的死活,他们翻找帖木儿身上的一切。

那些离去的骑兵们,并没有搜刮帖木儿。

两名孩子从帖木儿身上找到了他的刀,他的弓矢。

看着两名孩子把自己的宝石丢到地上,帖木儿的嘴角动了动,想要告诉两名孩子,这才是最值钱的东西,可惜刚才简短的几句话,已经耗尽了帖木儿的力气。

眼睁睁的看着两个孩子离开,帖木儿的眼神也暗淡了下来。

一代大汗帖木儿。

自从战败后仿佛蒸发了一样,没有人知道他去了哪里。

大明找不到。

帖木儿汗国也找不到。

大明的军队已经渡河,并且运送来了大炮。

随着大炮的抵达,攻城的战争开始。

从陈格来到突厥斯单等地,大明的火炮摧毁了对方的城墙,诸多的首领们带领自己的土兵们发起了冲锋,连帖木儿都已经战败,他们得到了最大的胜利。

每个人都勇猛无比。

反观守军人人士气低落,没有战斗心。

一日一城。

只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从布哈拉到马鹿,也就是后世乌兹别克第三大城到土库曼斯坦境内,也是中亚土库曼斯坦马雷省的一个绿洲城市,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交通要道。

全部换上了大明的旗帜。

此时大军又分出了三路,一路沿着阿姆河往北,收复玉龙杰赤地区,原花刺子模国的旧都城;一路往西北方向招降纳叛;还有一路往南收复各地。

帖木儿的两个儿子。

三子因为残疾没有跟随帖木儿出征,幼子因为留在后方,也就是马什哈德地区,并没有遭受危险。

老大和老二已经死了。

老三残疾。

帖木儿希望的继承者是老四沙哈鲁。

不过老三年龄大,未受伤残疾以前,也多次带领过大军,在军中的老部下威望不弱。

现在帖木儿死活不知。

接下来是立新的大汗还是如何行事,马什哈德内部也议论纷纷。

外有强敌,内有忧患。

老三坚持立新的大汗,老四坚持等父汗回来。

原因倒是简单。

老三的实力强,如果立新的大汗,他支持自己的儿子。

老四虽然被帖木儿喜爱,可毕竟没有名分,现在立大汗,对他的处境很不利。

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

于是老三米兰沙发动了政变,带领军队入了王庭,直接杀死了老四沙哈鲁,这位原本历史上帖木儿倾向的继承者,也就是帖木儿汗国第四任苏丹。

帖木儿的长孙不服气,在赫拉特同样自立为汗。

这位原本帖木儿汗国第二任苏丹,他的父亲虽然早亡,可是军中的实力同样雄厚,不过因为自身才能不足,很快失败被废。

简而言之。

历史上帖木儿死后,他的儿孙们各自争夺汗位,仍然不可避免的发生了,犹如汉末时期,最强大的势力袁绍死亡后,他的儿子们同样不顾外敌的存在,自相残杀起来。

反观大明。

明军和各部首领们收复了各地。

整个花刺子模地区纳入了大明的范围,北边的钦察之地,金帐汗国也派了使者来朝拜大明,奉大明为宗主国,力求双方的和平。

朱棣考虑当下的形势,同意了金帐汗国所请。

北边最大的边患稳定,花刺子模地区的首领们,越发的不能反抗,加上各部的首领们,大明在花刺子模的统治,只用了不到三个月就达成。

“米兰沙退走了?”

朱棣确认道。

“是的。”

“此人发动了政变,拿下了马什哈德,然后带领军队和人口往西迁移。”

“此人还是有些魄力的,学了几分帖木儿的本事。”

朱棣点了点头。

此人的做法才是正确的。

大明现在需要消化地方,就算空白势力的马什哈德,大明也没有力气去收复,实在是补给线已经达到了极致,不光是粮草遇到了问题,军火也供应不来。

既然明军的脚步跟不上,朱棣决定分给跟随大明打仗的首领们。

既犒赏了他们,又扩大了大明的势力范围,还解决了利益分配的问题。

永乐二年五月。

布哈拉城。

废墟上新建立的营地,朱棣召见了各方的首领。

设撒马尔罕都司。

下设塔什干卫,布哈拉卫,巴里黑卫,布哈拉卫四大卫城,又设十大宣抚司。

再设玉龙杰赤宣慰司、马什哈德宣慰司。

形成一都司两宣慰司。

地方上由首领,流官并治,五大城则由大明直控的中亚格局。

两年来跟随明军打仗的部落,都获得了大量的土地,根据战功和影响力的划分,得到了他们各自该得的利益,人人皆大欢喜。

各宣慰使和宣抚使。

最先要做的是建设大明的驿站系统,各部要保持道路的通畅,为大明的政令提供基础设施。

考虑各地的贫瘠,目前并没有施行高额征税。

先以稳为主。

捷报传回国内。

第六百一十九章 措手不及的遗产税

永乐二年九月。

陕西境内。

泾阳、三原、醴泉、高陵、临潼……各地的军户农户被组织了起来,在当地官府的带领下,复修当地最大的洪渠堰。

百姓们热火朝天。

妇孺也顶半边天,她们做饭送水。

一名老人坐在安静的树下,脑袋枕在膝盖上,仿佛睡着了一样,眯着眼睛打量中午休息的人们。

“周叔。”

“您年龄大了,回去歇息吧。”

六十岁以上的老者,并不用参加,村里的后生劝慰道。

鞑靼地区的阿只里山,有个叫做宛在达的地方,此地区的人,年老后会自杀,然后被分食,根据当地的说法,叫做恤双亲之苦劳而葬之于腹,不忍弃于山中。

因为被大明人用文字记载下来,所以流传于后世。

大明不用如此。

除非经济破产的时候。

大明经济破产的时候,下限就是别的地区的常态。

老人摇了摇头。

人生七十古来稀,他想要多看看。

村里的后生们为老人送来食物,因为是为自己翻修水渠,官府只负责提供口粮,并且会提供一批机器和农具,但没有工钱。

村里的人不会偷懒。

哪家的劳动力敢不参加,在村里是生存不下去的。

大瓷碗堆满了陕西的特色面食,上面撒了辣油,看得人胃口大开,老人拿起筷子,大口的吃起来,他从来不会浪费食物。

吃完后,老人惬意的打了个饱嗝。

“老咯。”

年轻的时候,他可以干下一大盆,如今只一碗,就让他撑的慌。

老人就是一部活历史。

老人从树下爬起来,笼着袖口,碗也不收拾,仿佛忘记了一般,不知道走去哪里去了。

“这里怎么有个碗?”

“老周叔刚才不在这里吗。”

路过的人没有在意,捡起空碗,不久,土地上的人们又开始了劳动。

种田。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