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775)

作者:键盘战斗家 阅读记录

“你在看什么呢?”

“我就是好奇。”

“这样啊,要不进去看一看。”

原来怪人并不狠,怪人温和的模样,打消了少年的恐惧,因为刚才的失态,让少年觉得没有面子,所以故作镇定的跟着怪人进屋。

屋内很安静。

安静的阴森,屋子里的布局也很怪异,完全没有正常家庭的样子,格外的与众不同,贺虎内心有些后悔,又开始了恐慌。

石台上。

布置了许多的器皿,有不少玻璃制品。

玻璃虽然价格不高,可也不是廉价品,光平台上的器具,已然是普通人家的奢侈品了,贺虎的母亲收入很高,所以贺虎并没有蹑手蹑脚。

“我跟你变个戏法。”

怪人笑道。

于是。

怪人用玻璃器皿中的液体,倒入另外一个器皿中,那个器皿里液体的颜色,竟然变成了蓝色。

贺虎张开了嘴巴。

不可思议的指着里头的变化。

怪人见到贺虎的样子,哈哈大笑了起来,他很少与外面的人接触,眼前学生打扮的少年,让怪人非常的高兴,于是怪人向贺虎讲了其中的道理。

贺虎是个调皮的孩子,又是个很聪明的孩子,并不内向,越发让怪人喜欢。

特别是知道贺虎的考试成绩,是全班第二后,以及贺虎之前的经历,让怪人重视起少年来了,眼前的少年,很有天赋。

天赋。

太重要了。

于是怪人又做了很多的小戏法。

例如用三个独特的玻璃瓶子,三根长短不一的芦苇管道,制作了一个能自己喷水的装置,看得贺虎大开眼界,原来这样也能自行喷水啊。

贺虎一直搞不明白广场上喷泉的原理。

“这可与喷泉里不一样呢。”

怪人笑道。

怪人的家,成为了贺虎每日放学都要来的地方。

这里仿佛新世界的大门。

怪人是名学者。

与主流学术界不同的是,怪人喜欢做一些稀奇古怪的实验,各种没有效果的实验,虽然有趣,但带来不了什么利益。

怪人靠着津贴生活,所以一直没有成家立业,生活很枯燥。

一直到怪人的新发明获得的奖金,才买了这里的房子。

怪人做实验没有头绪。

但是他复古朱高炽的马拉铁球实验,当初的朱高炽和工匠们利用的是抽水器具,靠着水来排空空气,而怪人发明了空气泵,直接抽走空气的器具。

新的马拉铁球实验,不光威力更大,怪人还提出了空气是有重量的说法。

这年的暑假。

贺虎成为了怪人的徒弟。

他们从高处往地处丢石头,还用玻璃瓶当初器具,制作了一个阀门,通过木塞口的芦苇当做吹气口,然后用吊秤称重。

贺虎用力的往瓶子里吹气,瓶子的重量,果然增加了几个砂砾的重量。

“空气的确有重量。”

怪人肯定的说道。

贺虎红光满面,不知道是因为刚才用力过猛,还是因为此时的激动。

“虽然证明了空气是有重量的,但相比于水来说,空气的重是多少呢?”怪人努力的思考,贺虎也开动小脑筋。

灵动的贺虎,常常能想到别出心裁的思路。

师徒两人又向玻璃瓶中注入四分之三的水,并且尽力保障过程中,不释放其中的空气,以保证瓶里原先的空气仍然存在。

过程虽然不严密,但也最大程度的体现。

首先称量带有压缩空气的瓶子重量,然后再将空气释放,重新进行称量。

这个实验,师徒两做了很多次。

一直做,师徒两不但没有厌烦,反而也发的兴奋,仿佛追求事物的原理,真相就在眼前。

在水重还是空气重的争论上,怪人和少年产生了激烈的争执。

因为器具的简陋,怪人从结果出发,认为同一个瓶子的空气,要比同一个瓶子的水的重量要重。

但是少年不这么认为。

少年从现实的角度出发,认为实验的结果不对。

而怪人只认可实验的结果。

“事情并不能只用眼睛来看,有时候眼睛是会骗人的。”

怪人自信的说道。

他已经发现了太多眼睛骗人的实验结果,因此他十分的确定,实验结果大于现实结果,所以肯定的认为,同一体积的空气比水的重量要重。

少年不认可。

怪人理解少年的不认可,认为少年还没有达到见山不是山的眼界,需要成长的空间还很大。

少年认为怪人太固执。

于是如胶似漆小半年的师徒,发生了第一次争吵,并且是最激烈的争吵,到了根断情绝的地步,老死不相往来。

一直到少年考上了国子监,两师徒也没有恢复往来。

但是怀疑的种子已经在少年的心中种下。

等待花开的时候。

可能枯萎,也肯能茂盛。

第六百四十一章 大明自己的路

辽东。

无数阉工们修建的铁道,让辽东地区的铁道里程占比率是大明全国最高的,乃至于人烟稀少的奴儿干都司地区,也有一条途径开原,深入四平怀德等地区的简易铁轨。

大量的木材通过铁轨运输到金州,送入各个工厂以及船坞,乃至通过金州的码头,送到各大沿海地区。

开春后。

码头外的渔船纷纷出海。

仿造宋朝大型渔船的原理,制造出来的六桅大船,目前是金州渔业主要的船型,这艘宋代六桅渔船,不光有高效率的储存鱼类的船腹,哪怕是六级风浪时,也能保持时速二十公里,并且渔船的两舷有拨水板各两块,即使逆风,也能“之”字形向前行驶。

当金州船厂复制出来后,成为了最受欢迎的船型。

不过使用蒸汽机的并不多。

因为相比较而言,这类船型已经足够当下渔民们的需求,投入更大的资金使用蒸汽机,不能为他们带来额外的收益。

千帆过尽,留下无数的波纹。

一名学者带着自己的三名弟子,乘坐一艘大型渔船出海,弟子们兴奋的教着渔民们,他们的先生复古出来先民们的渔歌。

大海上闲来无事。

最有经验的船老大寻找渔源海域,学者跟着船老大在一起,弟子们开始和船员们侃大山。

“古代有两个时期是渔业的高发期。”

“一个是春秋时期的吴地,一个是宋朝时期。”

“范蠡知道吧。”学生笑着问道,有船员回答知道,著名的西施故事,谁能不知道范蠡呢。

学生又笑道:“他可不光是西施的相好,还是是养鱼的鼻祖,被称为‘渔父’呢。”

船员们更喜欢听相好的故事。

学生们也无所谓。

花边新闻么,学校里同样最喜欢传,至于有没有实证,管他的,侃大山还要讲证据,什么地方还有这样的规矩不成。

于是话题开始了下三路。

船首。

学者听到后面传来的笑声,嘴角也忍不住露出微笑。

船老大却笑不出来。

“先生,江淮的渔业兴起,会冲击我们吗?”船老大关心的问道,听到先生说的事情,他连渔情都不在意了,一两次的收益,并不会让他动摇。

学者先是点了点头,然后又好摇了摇头。

“要看社会总盘子的体量。”

随后又解释道:“如果盘子的体量不变,多了江淮地区养鱼业的兴盛,必然会影响你们这里的市场,如果盘子的体量变大了,就不会影响你们这边。”

弟子们虽然说的玩笑话,可内地人工养鱼的记载,最初的确是范蠡。

随着内地人工养鱼的发展,到了唐朝时已经很兴盛,南方的渔业生产发展基本形成了与耕作、蚕桑“三分天下”的鼎足之势。

例如圣历三年崔融说“江南诸州,乃以鱼为命。”

景龙元年,李义上疏也谈到“江南水乡,采捕为业,龟鳖之利,黎元所资。”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