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793)

作者:键盘战斗家 阅读记录

其实那些值得学习的王国,古人并没有错过。

可是呢。

放眼天下。

大明周边许多的部落,在衰败期的过程里,的确没有多少让大明文人感叹的地方,只有野蛮和落后,极少地方和王国,才能给予中国帮助。

反倒是明朝中后期,那些能跨越万里来到大明的西方人,和当年的大食人一样,有点自己的东西,所以接触到了那些个有才能的西方人,大明文人主动学习的不少,双方进行了长期的,深入的交流。

通过大明的组织力,以先期投入的方式,目前施行于撒马尔罕和南洋地区。

可是呢。

遇到了一些不小的问题。

朱高炽看着一脸恭敬的徐宁。

修建铁道是可以拉动经济的基建大工程,不过呢,需要的是钱,钱的背后则是生产力支撑。

能投资一个亿修建铁道,不代表朝廷能真金白银的拿出一个亿。

一个亿的流水,和一个亿的现金是不同的。

“铁道工程部拆分的提议,听说你很支持啊。”

朱高炽笑道。

徐宁听到朱高炽的笑言,重新离开椅子站起身,认真的说道:“铁道工程部的规模和体量,的确应当拆分了,而且目前的规模,铁道工程部的体系,已经无法适应。”

朱高炽明白徐宁的意思。

拆分铁道工程部,朝廷早就有了争议。

铁道工程部正式铁道工人的数量,达到了一百二十万。

哪怕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国内的各种铁路工人总数也才二十三万之多。大明的铁路工人,不但是其五倍多,而且年龄结构也趋于合理化。

虽然大明铁路工人文盲人数多,教育程度较低,但是铁道工人的年龄段有优势,根据工作种类多种多样,铁路工人的管理部门、工作场所、技术程度和雇用性质,可以把他们分为不同的类别。

不过与那时候的政府一样,铁道工人同样实行了八小时工作制,但只限于大明铁道工程总部正式工人。

但是呢。

大明疆域太大了。

特别是边疆地区环境,铁路工人在工作中有诸多风险,会遇到行车事变、盗匪抢劫的横行,破坏铁轨的敌对势力,和铁路施工中的风险。

铁道工程部和铁道运营集团,将会获得一定的武力放权。

见徐宁的确是真心实意,朱高炽很满意,把内阁商量出来的,拆分铁道工程部的章程,让人递给了徐宁。

徐宁打开一看。

章程的规划里,铁道工人的数量,将会在两年内,扩充到一百五十万人,五年内达到两百万人。

这是一个庞大的计划。

分成三大铁道工程部。

国内的铁道工程部,西部七省的铁道工程部,南洋的铁道工程部。

国内的铁道工程部,以当下的铁道工程部为主要构架,西部七省的铁道工程部,以撒马尔罕与亦力把里行省为主要区域,南洋的铁道工程部,则以交趾为主,延伸至老挝、计划通过二十年,修通一条横向的铁道。

钱从何来?

徐宁露出疑问的眼神。

钱不值钱,钱背后的支撑才是一切。

徐宁懂这个道理,太子殿下在北平就已经提出了这个理论,二十年来,一直都是这么做的,可正如太子殿下所言,万事有度啊。

徐宁不认为大明当下,有这样的能力。

特别是在西部不稳,南洋也有不稳的环境下,甚至倭国仍然小小规模的战争,虽然在大明的插手下,目前没有扩大的态势。

国家太大了。

每每动兵,牵扯太多。

是啊。

钱从哪里来。

朱高炽望向了案台上一份呆着的报告。

报告里阐述了一种新的经济理论,虽然文字描述的不同,可是却与后世的国内学者提出的不谋而合,有些共通之处。

……

洪武二十五年。

朱高炽在北平喊出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这并不是一个口号。

什么叫以人为本呢。

尊重老百姓。

不把老百姓当草芥。

草芥是什么意思呢,草芥指路边干枯的小草,枯草的一段,古人用来比喻不足珍惜的无价值的东西,可以随意的踩踏和抛弃。

永乐九年。

二十年的时光眨眼而过,第二十一个年头。

乡里的社学,县学已经放暑假。

年少的学生们,回到了老家,农忙时节,孩子们辛苦的在田地里干活。

夏日炎炎。

北方大地上的农业机器已经普及,除了部分的仍然守着家里田亩的小户之外,他们还在使用传统的农耕方式,无法具备使用农机的经济条件。

南方的大地上,同样在兴起农业机器,可是因为种植环境的区别,大部分的地方上,也仍然使用人力,不过呢,大型镰刀的农具的价格,让不少的农户可以承担。

才半个月的时间,孩子们晒黑了,掉了几层皮。

不过呢。

每家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今年是个丰年啊。

各所工人子弟学校。

学校的牌坊上,张贴了方框的图案,每块方框上,写了班级的名称,师生们挤满了周边,寻找自己班级的名字,看看安排在哪个地方。

参与社会活动不是口号。

读书不是享乐。

学校有自己的农业机器,从库房里拿出来,分发到班级,保证人人都有。

小小的镰刀。

放在二十年前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如今不但价格低廉,而且老百姓们也用得起了,各家农机厂生产量的提升,已经是日常之用。

很多百姓家甚至不会舍不得分丢弃,两三年会换新的。

新的农具不但更顺手,使用起来也轻松些。

每个班级在教谕的带领下,乘坐公车离开城市,然后踏在郊区的土地上,去往联络好的卫所,与军户伯伯们一起劳作。

孩子们叫苦连天。

农活是很辛苦的。

可是呢,参与劳动是学校的必修课。

从县学就开始的活动,是稳定不变的一课。

北方有些地区的学生们,兴致勃勃的在军户们的指导下使用农业机器。

特别是推镰车。

推镰车有一定的危险,军户们可不敢放手给孩子们使用。

教谕们在现场教育孩子们。

书本上的那些机器,实物是这样的,军户们又是如何使用的。

对学校和先生的尊重,中国人刻在骨子里,哪怕是近代战乱时期,有志向的军阀,也会在自己的地盘内,尊重先生,大肆修建学校,例如山西。

不修葺衙门,而是翻新学校,这个传统流传了上千年。

明朝多贪的贪官,当他回到家乡后,第一件事就是向本地的社学投钱。

参与了整整一个月的劳动后,学生们才会返回学校,然后各回各家,渡过自己剩余的暑假。

多半的工人家庭是双职工。

孩子们恢复了体力后,三五成群的在城里玩疯了。

楼房里。

说着蹩脚大明话的男主人,热情的与邻居们打了招呼,傍晚的时分,巷子里不知道是谁,把自己的竹床摆放在墙角。

大树的余荫下,街坊聚集在此。

左边是男人们下棋,打牌,喝茶闲聊的地方,右边是妇人们扇扇子讨论自家孩子的地方。

有闯入妇人群的男子,会被那些说起下流话来,比男人还要粗鲁的妇人们打败。

人们聊着下三路。

孩子们追着萤火虫,蜻蜓,女孩子们插花,抓布袋,跳房子的游戏。

红色的夕阳,为这方世界提供光明。

那位男主人极力的融入邻居们中。

“你们高丽听说要内附?”

“不知道啊。”

男主人不愿意谈此类的话题。

北王死了,北王的长子承袭了王位,的确有这方面的传闻,不过呢,高丽国王与高丽南王不太愿意,具体的情况,男主人也不知道。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