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797)

作者:键盘战斗家 阅读记录

睡觉的时候不恶心吗?

她们恐怕也感到很恶心。

经济发展解决大多数的问题。

至少经济发达了,她们外嫁的西方年轻人变多了。

八九十年代的西方老夫少妻现象,乃至新世纪后,多半成为了年轻夫妻现象,这就是国家经济发展带来的,小到个人,大到群体。

穷的吃不饱肚子,就会被人看不起。

因为尊严的前提,是维持温饱。

温饱是做人的前提。

被人看不起,就得不到尊重。

欧洲的子宫,哪怕同样的人种也是如此的代价。

这就是国产化的正确性。

不是有些人口里的和三千块钱有什么关系,而是必须的关联。

否则。

你就是能外卷,也只能嫁给老人的选择。

只是呢。

现在是十五世纪。

加上大明的体量,在国外不受控制的资本,犹如一个无底洞,吞噬一切的存在。

权申旭提出了内附的思路。

希望借助如今的机会,让高丽北地内附大明。

大明国内以人为本的生产模式,权申旭非常的羡慕,加上大明的先进性,只要大明接受高丽北地,那么高丽北地百姓的痛苦将会结束。

后世米国扩张的时候。

仗着武力拿走了墨哥的平原地区,给墨哥剩下全境六分之五的高原和山地。

平均海拔约一千八百米。

北部是年降水量不足一百毫米的干热地带,中部是高原热带草原气候,南部是热带雨林气候。

有些人称美国不在乎国土面积。

那么他们应该把平原还给墨西哥,为什么不还,因为墨西哥打不过。

巨大的悬殊下。

这样的土地根本养不活人,更谈不上发展。

为了求生,墨西哥的百姓们,只能想办法逃入美国境内,或者要求归入美国,而美国的拒绝,才体现了高度的残忍。

拿走对方的田地和粮食,杜绝了对方的发展机会,任由其自生自灭。

是灭绝行为。

没有什么对错,世界哪里有什么对错呢。

一切无非是利益而已。

高丽的百姓们辛苦的劳作,大明海外商人们,来到了平安道东道。

茶几上摆放了茶热。

管家带着下人们,为客人们送上精美的点心。

他们不愿意高丽北王内附。

“以前啊。”

总兵府。

大厅。

各家商行的东家或者掌柜们坐满了。

人们各自谈论。

“国内谁瞧得起咱们?”

“说句不好听的,如果不是在国内混不下去,谁会来到高丽呢。”

吴宏大声的说道。

亨运来商行的东家也在,打量说话的吴宏,这位最早来高丽的商人之一,当初可是在北平上过报纸的,与军工联合办合作过,不知道怎么流落到了高丽。

吴宏的说法,获得了大家的认可。

国内百分之五十的遗产税啊。

以前远在高丽的他们不太在意,因为他们的资本够不到,这些年来,超过这个标准的商行越来越多,对于这个政令的忧虑,成为了许多人的心头恨。

百分之五十是什么概念啊。

要了他们的“老命”。

朝廷这是抢钱呢。

他们在高丽闯出了另外的一条道路,与国内截然不同的方式,靠着最大程度的压榨,他们的利润能让国内的商人们震惊。

谢贵的侄子终于出面了。

容光焕发的年轻人,看着满堂的商人们,露出了自信的笑容。

叔叔好不容易被他劝服。

接下来就是商人们,他们在高丽这些年来,背景身后,与高丽的两班阶级有千丝万缕的关系,甚至能改变高丽北王的心意。

他要保住叔叔的权势,商人们要保住自己的利益。

双方一拍即合。

资本从来不会满足。

他们在高丽的利益,已经无法满足他们的欲望,他们的资本雄厚,已经不怕国内的商行,敢与国内商行竞争,提出了要开放高丽煤矿的需求。

谢贵是大明在高丽的总兵,由谢贵向朝廷提交建议。

他们则支持谢贵留在高丽。

第六百五十四章 海外商行的大爆发

高丽学习中华是很快的。

唐朝的节度藩镇,明朝的卫所制度。

李成桂造反成功后,受到国内亲华主流思想的影响,很快就开始模仿明朝,施行了很深的改革。

其军事制度以五卫制为主,军队分为五卫:义兴卫,中卫、龙骧卫,左卫、虎贲卫,右卫、忠佐卫,前卫和忠武卫,后卫。

中枢设兵曹和五卫都总府统一掌管军政和军令,兵曹类似明朝六部中的兵部,长官称判书,正二品,五卫都总府长官称都总官,都总官、副总官共十人,具体掌管五卫部队。

国朝兵制,总于五卫,兵曹为本兵,都总府领之。

更休上番,则为宿卫之卒;有事兴发,则为战阵之卒。平时,五卫轮流承担宫禁警卫任务;战时,五卫赴前线作战。

五卫制也是兵农合一的军事制度,所属人员平时为农民,战时为士兵,士兵所需衣食兵器等物资全部自给自足,国家没有养兵的财政负担。

类同与明朝的卫所制度。

如果历史没有改变,一直到倭国入侵李氏朝鲜,明军入朝平倭,带去了戚继光留下的军事制度,随后稳定后的李氏朝鲜,全面模仿戚继光的兵制练兵,进行了再一次的军事改革。

可是呢。

李氏高丽有个弊端,不光武官世袭,文官也世袭,庞大的世袭两班阶级,注定了上层的固化,并无法真的发挥其作用。

脱胎于五卫军,如今高丽的军队主要一分为三。

……

都察院的特使,和锦衣卫的两名探子,呆在隔海相望的登州。

上个月的码头大案,引起了他们的关注,不查不好,一查吓一跳,源头皆指向了高丽。

大明很大。

锦衣卫的探子去过上海县的码头,原本以为上海县的码头已经是天下数一数二的规模,没想到山东登莱码头的规模,并不比上海码头差多少。

那天津码头岂不是更大?

永乐九年。

十月。

码头上船只有气无力的趴窝。

海浪一阵接一阵,为大地送上来凉风,吹走了焦躁,驱走了浮华,秋日的凉爽,逐渐的冷了起来,沿岸的百姓们经过了夏收的喜悦,开始准备过冬。

人们努力的工作,丰收的季节,他们会在年关前,准备丰富的年货,全家人走亲戚,整个家族最热闹的时光。

北平行省,北平府天津化工厂区,为周边提供了大量的化肥,配合农家肥的使用,产量再创新高。

“呜呜~”

一艘蒸汽轮船进港。

登州也成立了船厂,专门制造蒸汽机的大型船厂,与天津与金州造船业形成体系,成为三角核心造船产业链,与南方的龙江船厂区,福建长乐船厂去,扩张成大明的三个船业基地。

每个造船产业区,最小的福建漳州船厂区,也有了上十万名工人,年产船只数千艘。

造船业的发达,带动了上千个行业。

而蒸汽机的产业也更加的细分,工厂开足了马力,日夜的生产各型号的蒸汽机,源源不断的供应全国。

“不能去高丽。”

锦衣卫的探子坚持的说道。

御史出身的特使,并不怕会在高丽遇到风险。

不过探子说道:“高丽是海外,与国内的情况不同,万一激发了矛盾,引起了高丽的叛乱,恐怕朝廷会很不满意的。”

御史听到锦衣卫的说法,忍不住惊讶,“他们敢?”

“狗急跳墙,何况是人。”

锦衣卫的探子说道。

高丽新左军节制使的态度变了,从试探的提出内附,到如今的闭口不谈,锦衣卫派去过探子打探情况,知道一些更隐晦的事务。

国内哪怕是实力最强的煤炭商人们,面对太子殿下的政策,也只能乖乖的听话。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