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844)

作者:键盘战斗家 阅读记录

京城。

因为暹罗紧张的局势,其内战一触即发,大臣们商讨着,如果暹罗的战争爆发,暹罗的国王更有优势,还是南部的叛军更有优势。

他们想要扶持住暹罗的王室,又不想让暹罗王室获得太大的优势,最后还担心如果支持的力度不够,万一暹罗王室落败怎么办。

那时候就需要大明亲自下场,面对付出成倍的人力物力,属于朝廷庙算的失败,这个责任会成为大臣们的污点。

“我认为新的势力,必然比老旧势力在武力上要更厉害些,否则如何能从老旧的势力中脱颖而出呢。”朱高炽肯定的说道。

暹罗的波隆多罗阇,与暹罗国王罗摩罗阇,从名字就可以看出,两人其实属于同族,波隆多罗阇也是王族子弟,不过是很多代的旁支后裔。

没有历史可以借鉴,但是朱高炽凭借自己的经验,认为没有大明的扶持,波隆多罗阇多半可以打败暹罗王室,至少能让暹罗元气大伤。

这不符合大明的利益需求。

大明需要局势尽快稳定的暹罗,以让大明顺利的开始铁道建设,而不是打上好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暹罗,那大明在南洋的大铁道计划将遥遥无期。

太子殿下的看法,支持了杨士奇,杨士奇提出派遣部分大明军队进入暹罗,帮助暹罗王室尽快打败叛军的提议获得了通过。

突然。

兵部侍郎送来了紧急的军情,四川重庆府东南区域有土司作乱。

朱高炽看完了册子,面无表情的发下给大臣们。

众人面色复杂。

朱高炽想到了法律。

大明制定的法律,以及宋朝关于私人财产保护的法律,这些并不是凭空出现的事物,而是社会需求导致的问世,背后折射了文明的进程。

例如宋朝财产法的核心,谁的东西是谁的。

这个道理放在大明,人们很好理解,那么到了后世,人们认为本该如此,天经地义。

但是刚刚从原始部落过渡到私有制的社会,所有权是非常模糊的,并不是谁的东西就是谁的。你有的东西,要给我用用,许多人是这般认为的,并且没有觉得哪里错了,甚至为了争夺,发生了激烈的争斗。

思维决定了行动。

通过重庆府发生的这件事,朱高炽看到了背后蕴含的社会原理。

解决这样的问题很简单,发展经济,经济富裕了,人们的需求也就有了变化,思想也有了变化,顺应时代的潮流,懂得保护自己的东西,成为了人们的共识。

可是要解决经济问题就需要稳定。

这也是朱高炽不太愿意插手各部土司内部治理的原因之一,自己做好了,但效果很慢,做不好则劳民伤财,还会导致战乱。

只是呢,许多的事情并不以朱高炽的意志为方向。

事物发展的必然。

大明内地太富裕了,而山区太贫穷,那些山里的人,他们维持不下去,又没有谁的东西是谁的思想,出山抢劫是必然的行为。

一般的山区,大明的官府早就开始主导移民,把百姓们迁移到富裕的土地上,改善他们的生活,并融入大明的社会资源分配体系过程。

但是很多的地方不行,因为那里有土司,大明官府的行为,触犯了他们的根本利益。

土司们没有文化,没有文字。

那些学习中华文明的土司们,相较而言很开明,不光融入了中华文明,也为部落的百姓带去了更好的生活,属于大公无私的性质,当然,不包括私人欲望方面。

例如云南的丽江土司。

丽江能成为云南富裕的地区,在明初的时候,当地土司就欢迎大明的到来,几百年里,当地不光文化昌盛,还有云南最大的藏书楼。

连带着明中末时期的徐霞客,写下了大量丽江的文字记载。因为丽江王的开放,促成了当地文明的融合,为百姓们带来了稳定安宁的生活。

不过有开明的人,也有自私自利的人。

正如后世,不允许伟大子弟们解放农奴的势力存在。

问题不大,大明国力强盛,没有土司敢明着拒绝,这些年来,虽然私下里有政治争斗,但总体上保持了和睦,各地取得了空前的成功。

如果没有变化,大明数十行省,将会共同进步,达到新的高度,成为最文明的所在。

掀桌子不行的。

掀了桌子,大明只能做出还击。

朱棣去了占城,随行的有朱高煦,朱能,张辅,京营的豕勇军与忠勇军也南下保卫皇驾,拱卫朱棣的安全,有些老的将领凋零,部分成长起来的将领,散布到西部七省,高丽,南洋等疆域。

突然间,朱高炽发现大明有些“空心化”。

指的不是大明内地没有军队,而是没有自己深刻了解的将领,这些年来,为了保持与朱棣的默契,自己和军队的接触太少,很多新一代的将领,朱高炽并无太多接触。

对军队将领的信任问题不大,主要是不了解将领们的能力。朱高炽要的不是能打败土司的将领,需要的能顾全全局的将领。

开国功勋已经无存。

陈亨、房宽、张玉、陈贤、徐忠、徐理大批的历史上靖难功臣也已凋零,陈珪病重卧床,郭亮太老,丘福脾气火爆,不适合担任主帅。

顾成老将军也告病,根据他家人向朝廷上奏的消息,估计熬不过今年。

连王真也死了。

张信、丘福、王聪、郑享、平安、李远、王忠、盛庸、铁铉……

朱高炽思考一个又一个的名字,这些人不是不具备独领一军的能力,就是无法轻易调动的将领,他们需要镇守当地。

最后,朱高炽终于放手,选择了让兵部推选。

没多久,经过兵部的讨论,推选出了一批名单,朱高炽看到了熟悉的名字,分别在亦力把里,西域行省的将领们,赵安、蒋贵、任礼等。

有时候,出现的任何事情都有脉络可循。

朱高炽通过今日之事,不得不感叹起历史上发生的事情。

西部七省做为大明用兵最广,跨度最久,当下形势最复杂的地区,多年来,这片边地的军队中,成长出来一批年富力强的将领们。

比起国内的将领,他们的确在军事才能上更加的优秀。

不知不觉间,西部七省的高级将领的总体素质,已经超过了国内的总体水平。如果张辅朱能这些人去世后,国内就没有可以对抗西部七省军事素质的高级人才。

同样的道理,历史上的靖难之役,为什么北平系的将领比内地的将领们能打?

不是因为他们基因好,吃得多,而是因为北平作为大明的边疆门户,长期以来形成的环境,锻造出了一批才能优越的将领。

北平系的凋零,国内军队将领的情况,朱棣有没有了解到?朱高炽忍不住怀疑起来。

金忠去世后,兵部的事情就交给了齐泰。

“听说当年皇爷爷在的时候,你在新城区碰到过皇爷爷?”朱高炽好奇的问道。

“回太子殿下。”

“臣当年有致仕的念头,幸亏遇到了太祖皇帝,经过太祖皇帝的教导,臣才明白了国家大义,以百姓为重,所以臣去掉了私念,回到了朝廷。”

齐泰也老了。

五十余岁的齐泰,脸上不光多了许多的皱纹,胡须也发白。

“幸亏皇爷爷留下了你。”朱高炽笑道。

太子对自己的认可,让齐泰的老脸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大明的发展很快,可是遇到的问题也很多,这些时日,我思考了许多,重庆府土司作乱,会不会也是因为内地军队将领总体素质的下降,才给了李成广的底气?”

齐泰没有及时回答。

大明抽调了太多的精锐分赴边地,不光是优秀的将领,优秀的军户子弟也成批成批的扎根到边地,虽然促进了大明人口的迁移,可的确也导致人才的外流。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