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893)

作者:键盘战斗家 阅读记录

数万士兵在朝阳的映照下,那些穿着铁甲的将士,浑身闪烁着刺眼的光芒,仿佛在向世人展示着大明帝国的威严与力量。

朱高煦面色如常,朱瞻墉激动地满脸通红。

祖父的眼神深邃而坚定,仿佛能洞穿一切虚幻,直视事物的本质,在朱瞻墉的眼里,是祖父为大明打下的天下,穿着金色铁甲,头戴红缨帅盔,肩背斗篷,腰悬宝剑的皇孙,眼睛里全部是崇拜。

父亲老气横秋,而祖父却永远精神饱满。

忍不住握紧手里的缰绳,另一手紧握火铳,英姿勃发的朱瞻墉宛若战神降临。

一旁的朱高煦打量侄儿,从侄儿的身上仿佛看到了自己年轻时期的影子,自己与大哥兄弟和睦齐心协力,希望大哥的两个儿子也能如此。

朱高煦带着朱瞻墉,领皇帝陛下的旨意巡阅军队。

士兵们看到亲王和皇孙,仿佛看到了大明的未来与希望,士兵们士气如虹,满脸杀气。

朱瞻墉不敢做错一件事,骑着战马牢牢的跟随在叔叔的身后。

台子上的文武官员们,看到了这一幕。

“大明。”

朱高煦举臂大喊。

士兵们整齐的回应。

“威武。”

“大明。”朱高煦继续喊道。

“威武。”

士兵们振臂高呼。

场外的百姓们大声呐喊,为自家儿郎们助威。

不久。

京营乘坐火车离开了京城,拱卫大明的皇帝,犹如往常一般的出征,为大明百姓征伐天下不服。

五十万的军队,放眼天下是一等一的规模。

军队的调动四面八方的汇聚。

但是此次不同,此处是渡海作战,史无前例的规模。

而前元数跨海远征日本皆大败而归,虽然今非昔比,可大臣们也不敢大意,不光调动了大量的船只,整个大明的海军力量也集中了起来,务必保证渡海的顺利。

数个月的清缴海盗,当地的海面获得了从来没有过的安宁。

上千艘的船只陆续的运输大明士兵。

幸运的是大明提前获得了筑紫都司,还有济州岛、琉球三国,以及各岛作为补给点,当大部分军队顺利抵达筑紫都司的时候,朝廷的人们大松一口气。

筑紫都司抵达倭国本土虽然也需要跨海,可是海沟的难度要小多了。

士兵们还在源源不断的跨海而来,朱棣已经抵达了筑紫都司,狗奴国国王和国内大臣们早已等候多时,亲自前来筑紫都司迎接。

“上朝皇帝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年轻的国王领着诸多狗奴国官员们,齐刷刷的跪倒在地上行大礼。

“免礼!”

朱棣抬了抬手。

等战事结束后,狗奴国也没必要存在了。

这些年来大明扶持狗奴国输送了太多的利益,长期以往对大明不利。

第七百零一章 乐极生悲的幕府

在历史的长河中,帖木儿汗国无疑是一颗耀眼的存在。

这个由帖木儿建立的庞大帝国,一度成为了中亚和西亚地区的霸主。关于帖木儿汗国的研究,一直是西方学者们关注的焦点。他们出版了大量的书籍,深入探讨了这个帝国的兴衰历程。

帖木儿汗国在帖木儿的带领下,达到了鼎盛时期。

然而,正如许多历史学家所指出的,帖木儿在晚年的行事风格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他开始将偏远国土分封给子孙,腹地的大位只传给一人。这些举措表明,帖木儿已经清楚地认识到国内不可调和的矛盾。

尽管帖木儿采取了诸多手段来布局汗国的未来,但历史的进程证明,这些努力并未能避免帖木儿汗国的分崩离析。在他去世后,尽管他的指定继承人沙哈鲁在初期执掌了大权,并且在克服了许多困难后,尽力维持了汗国的核心领土达四十年之久。然而,这个庞大的帝国终究未能长久地保持统一。

朱棣巡视着筑紫都司。

当年他意气奋发,在中亚的土地上说出,五百年来,他是第一位踏足此地的君主。

如今他没有这样的激情了。

身体的衰弱,还有疾病的折磨,都在告诉他时间不多了。

作为一位雄才伟略的君主,朱棣并不是很在意自己的生死,并没有去探求那飘渺的长生之道。

自己亲征过许多地方,见过各种各样的政治模式。

在他的眼中,最大的对手无疑是早期的帖木儿汗国。

无论是在国力还是人口方面,这个国家都展现出了完整的军事实力。帖木儿的军队以战养战,这种强大的战斗力让许多国家无法抵抗。

尽管如此,历史的演进总是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变数。

帖木儿汗国虽然一度成为了中亚和西亚的霸主,但最终还是未能长久地维持统一。这个庞大的帝国在帖木儿去世后迅速分崩离析,令后世的学者和历史学家们深感历史的伟岸。

“大宋作为中华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也正如老大所言,展现了高度的文明和繁荣。经历了辽金等朝代的挑战后,宋朝逐渐发展出了独特的政治和经济模式。在新老势力崛起的对抗中,宋朝虽然取得了太多的失败,可后期军事上却逐渐占据了优势,而且同时文化与科技和经济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朱能、张辅、卢震、赵安等将领追随在朱棣身后,朱棣望着新老阶梯的军中将领们,内心有些欣慰。

哪怕日后自己不在了,儿子手中仍然有忠心可靠的将领。

朱棣仿佛朱元璋,开始了说教。

“然而,历史的进程总是充满了变数和挑战。当前元帝国崛起并再次向南进攻时,宋朝的命运也走到了尽头。尽管宋朝在文化、科技和经济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最终还是未能抵挡住蒙元的铁骑。”

“历史总是充满了无数的变数和可能性。帖木儿汗国的兴起和衰落、宋朝的繁荣和灭亡,都是历史长河中的一部分。”

“这些事件的发生,既有一定的必然性,也有许多的偶然因素。对于我们来说,从这些历史事件中汲取经验教训,更好地理解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和挑战,是至关重要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朱棣最后看向北方。

“当拿下倭国后,大明将再也没有外患之忧,能打败大明的只有自己,那是后世子孙的责任,而我们当下。”朱棣停顿了片刻,然后大声的说道。

“打败倭国,赢得干净利落,不给后世子孙留下丝毫的危机,以此青史留名,全我们君臣之美名,受后人万世敬仰。”

听到朱棣的志向,无论是朱能等老派勋臣,还是赵安这等后起之秀,内心都豪气万丈,激动万分。

“陛下剑锋所向,臣等誓死追随。不畏千难万险,矢志不移,铸就大明辉煌。”

朱能率先说道。

如此言语,朱棣听完哈哈大笑,好不开心。

“倭国而已,大明军队必胜。”

赵安一脸的坚定。

朱棣满意的点点头。

儿子希望对于倭国的战事不要消耗太久,毕竟这般大的军队规模,加上渡海而战,需要的消耗实在是太大了,大明的土地太辽阔,许多的地方需要军队的稳定。

对倭国的战事拖延的越久,许多边地容易发生隐患。

这一次的战争,集结了大明可以调动的全部兵力,五十万可以作战的大军,抽掉了大明军队总数的三分之一。

而倭国方面很早就明白了大明的决心。

五十万大军作战需要的后勤,光调动的动作就不会小,加上数月清扫海面等等行为,战争的硝烟已经燃起,倭国幕府面对大敌之前选择了和解。

足利义嗣去了大浦城,带领他的军队防备虾夷人,也算是让幕府松了口气,不需要留下兵力防备足利义嗣,全力以赴的防备狗奴国和大明。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