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902)

作者:键盘战斗家 阅读记录

“近日有案,仓元当街拐卖案,一诉师以凶手手持利器为由不挡可恕,辩为无罪……”

朱高炽想起了前世看过一个学者的思想。

后世有个外国学者李约瑟比较出名,他的思想中认为中国古代没有发展出现代科学的原因是商人,因为中国古代是重农抑商的官僚社会。

举例说阿拉伯科学遥遥领先欧洲科学四百年之久,早期的阿拉伯商业非常的发达,同时包括穆罕默德本人对商人也多赞美之词。

可是后来巴格达确立统治,哈里发在巴格达确立统治时,就开始了一项运动,要把管理机构组织得更加完备,以建立一个更加官僚的国家。

这种制度类似于之前存在于波斯的制度。因此,伊斯兰文明以商业文化开始,以彻底的官僚化而告终,所以后面的阿拉伯社会尤其是科学技术的衰落或许要归因于此。

简而言之,李约瑟或许认为现代科学的出现,与商人的地位有不小的关系。

所以哪怕李约瑟认可十五世纪以前,欧洲在技术上更多得益于中国。虽然在技术创造性方面,古代中国官僚社会肯定比不上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但却远胜于欧洲封建社会或之前希腊化时期的奴隶社会。

但是李约瑟也认为古代官僚社会是阻碍现代科学出现的原因之一。

那么结合伟大的中国工业革命一书中,举例的一切以提升地方百姓经济为指标的等倒是有些相似,所以才有了伟大成就。

可是朱高炽也有些疑惑。

许多学者是以结果而来论导的,那么分析文章开头前,用什么定位,或者用什么当做锚点是非常重要的。

在朱高炽的眼里,清朝和明朝是完全不同的社会,无论是政治上还是民间社会舆论上,绝对不是可以划上等号的,如果把清朝和明朝视为相同,很多方面是解释不通的。

当然了,明朝无疑是落后的封建官僚社会,弊端非常的多,但并不妨碍更清晰的认知和定义。

就好像英国发明了抽水用蒸汽机,但是并没有在法国意大利得到传播和普及,当更先进的蒸汽机出现的时候,法国和意大利很快就仿造普及了出来。

历史上清朝夺天下过于投机,在依靠骑兵以及内应取得阶段性胜利后,努尔哈赤却在宁远城战死。而战死的原因就是袁崇焕在宁远城采用的“凭坚城、用大炮”的策略。

所以,满清从心底里对火器是相当仇恨的。

不过虽然仇恨,又不能不使用。

于是满清又在明朝战俘中大肆启用工匠来制造火器。

由于满清作为新兴的势力,组织力度更要通畅,靠着老奴先杀穷户后杀富户的手段,加上屡次在战胜的丰富战利品,率先熬过了己方的财政危机,财政是要好于明朝,所以工匠在为清朝制造的火器中质量是要好于明朝的。所以,利用火器与骑兵,清朝才能驰骋于关外。

乃至建国后,女真人口基数较小,为了防止各民族叛乱,这是作为少数民族王朝必须要做的事情。而火器,则是重中之重。由于这种武器,曾经大量杀伤清军。如果火器再发展下去,一旦人民起义,凭借女真八旗骑兵能不能对抗就成了重大问题。

更有“文字狱”的大规模兴起,文人思想被禁锢。

不是说明朝的高层有多么开明,但是明朝政府对地方的管控力是看得见的,所以文人们的著书立作更为自由。

而传教士也是如此,作为不同于儒家思想的欧洲传教士,在清朝只得允许在京城附近活动。而明朝时,哪怕崇祯皇帝下旨,而传教士仍然改个名字可以随意走访全国。

不同的表现,代表着东西方的交流被中断。

如燧发枪这种先进武器,就只能成为康熙皇帝手里的御用猎枪,反观明朝中期发现了对方的先进武器,已经会把先进武器仿造出来。

而当英国战舰来到清朝沿海的时候,中国的火炮还停留在明末的水平甚至还有所倒退。

就算十五六世纪西方率先发展出来自然科学,那么东方为何不能学呢,难道只能别人学习东方,不能东方学习别人,世间哪有这样的道理。

所以最大的原因是阻断了交流。

而明朝是不阻断交流的,就算是皇室愚钝想要阻断,以明朝的社会风俗和人际关系,哪怕是皇帝也做不到的。

那么回过头来,李约瑟的观点是有争议的。

从朱高炽的角度看,阿拉伯文明的衰败,开端于帖木儿汗国的统一,东方文明的衰败,同样开端于清朝的极致保守。

前者到后世都没有脱离出来,因为沉沦的时间太久。

而东方文明能很快兴起,因为中间有个明朝,保留了东方文明的一丝元气,可明朝本身就不是建立在宋朝之上的,先天不足太多,保留了许多积弊,例如承袭元朝的人殉制度。

事物的兴衰必然有因果,有因有果方为自然,不可能凭空出现。

大明发展到了如今,朱高炽想的是让大明接下来如何继续引领文明。

有的文明辉煌靠生产力发展。

有的文明辉煌靠劫掠与毁灭。

东方文明的辉煌向来不是靠毁灭出名。

一个保守和落后的大明,哪怕疆域再强大,在朱高炽的眼里也只是僵虫。

有德者而居之。

小到个人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幸福的活着,做一个不危害别人的人,与家人和睦的人,与友邻相处的人,就是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大到江山社稷同样如此。

倭国的毁灭,大明多年来的战争,引起了不少大明学者们的反思,开始了关于大明应该如何引导宗藩体系,肩负天下社稷之责任。

大明的商船越来越远。

发现了很多新土地,甚至跨越了大洋,到了世界的另一头。

越来越多的国家成为了大明的藩属国,在商人们的诱惑和解释下,或懂或不懂的签署了与大明的宗藩体系约定,大明的名号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人们都知道了中国。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上国呢。

第七百零七章 大明百态

塞北地区。

虽然已经五月,可天气却仍然有些寒冷,一望无际的荒野里碰不到人烟,只有风的声音,充满了寂寞的大自然,显得格外的严酷。

“唰。”

厚厚的毡包呈圆形,网壁多以柳木条编成,是商人们从北平带来的,顶部是伞形,易拆装。

男人穿戴厚厚的皮衣,戴上毡帽提起帘子离开,去往不远处的栅栏处,那里有不少的牛和羊,猎狗们看到主人来了,齐齐围上来迎接。

毡包里有位露着半个肩膀的年轻女子正对着镜子梳头,镜子里露出女性脸上一片潮红,愉悦的轻声哼唱表明了女主人非常的开心。

中间是支撑毡包的大圆柱,然后是伸出毡包顶的烟囱,烧着煤炭的煤炉,让毡包里温度比较暖和,虽然没有了雪水,但是附近有小河。

女子穿戴好了衣服,把窗帘一个个打开,很快明亮了起来,空气也畅通了许多,想了想,重新坐回去,从盒子里取出笔墨。

她要告诉自己的父母,丈夫答应建房子,以后他们家就不住毡包了。

除了专门请木匠瓦匠师傅们,其余的劳动只需要丈夫的哥哥弟弟们,加上娘家人已经足够,想到明年就能住上宽敞舒适的宅院,刚成亲一年多的女子就很开心。

时代变了。

从塞南到塞北,每户都分了非常大的牧区,并规定了养殖数量的上限,有保护牧地生态的义务,这个变化的背后是整个地方社会的变化。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塞南行省的百姓们逐渐住上了砖房,慢慢的塞北地区也发生了变化。

严格的土地政策,每片牧场单家落户,再也没有了奴隶,大家都是自己的主人。

“唰。”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