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904)

作者:键盘战斗家 阅读记录

“文言文的使用和发展历史里就能看见这种人的身影,充满了恶臭。”

一名穿着中制装的先生故意在鼻子前扇了扇风,不等对面反驳接着说道:“同样的道理,咱们这国子监本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教材通俗易懂才好,可有种人啊,生怕普通人看懂了显不出区别,非要写出普通人看不懂的教材,才认为自己高深。”

“那些不懂的人一看,看了半天也不懂,只能说:先生大才。其实啊,狗屁不是。”

“国子监的教材,别说什么学问和科学,如果普通人看不懂,那就是编写教材的人才能不足,不存在普通人看不懂的教材。”

“教材的作用,就是让普通人一眼就看看懂,而不是看了和没看一样,还要自己猜,还要自己悟。”

……

国子监有自己的报纸,这场不知名的辩论,在小范围内流传,最后流到了文华殿,传到了朱高炽的手里。

看完那位先生的言论,朱高炽很是认可。

落后是什么?

落后只是经济?或者军事?

优秀的教材立足于让学习者开动脑筋自学,历史发展,现象概括,解决方案,公式定义由来,参考文献……娓娓道来。

非常符合人类了解现象-概括规律-总结公式-改造世界的思维方式。

落后的教材是老师自己都整不明白,而且很多教材本身就是滥竽充数,然后才不配位的庸人们也琢磨出了诀窍:通篇贴公式定义,让你平日背诵考试为主,最后以满足分数考核标准为重。

幸运的是后世随着全面的复兴,在编写教材方面也出现了许多的优秀人才,例如王爽老师的汇编,齐民友老师的微积分系列,陈希孺老师的概率论系列都写得很好。

印象里王爽老师在开篇谈到他对如何传授知识的看法让人叫绝,在知识介绍阶段,这本书丝毫不逊色于国外优秀教材。

优秀教材是现做好的拉面,一大碗,直接就能吃,吃完就饱了。

落后教材是挂面,得用水煮以后才能吃,而煮法如何就全看厨师的水平了,遇到好老师是学生的幸运,可好老师又是可遇不可求的,做不得普及的标准。

所以北平国子监那位先生的思想,朱高炽是支持的,哪怕是国子监的教材,也应该是这样的方向。

永乐二十年。

西洋北岸几个王国的使团抵达了大明,拜见了大明的太子陛下,歌颂伟大的大明。

他们震惊的无以复加。

这是神奇的国度。

不光是物资的发达,还有许多他们看不懂的事情,例如每个人受到法律的保护,上至皇帝贵族,下至黎明百姓,很远很远地区一户普通百姓被杀,竟然会导致十二万大军的出动。

这些西洋北岸王国使团的使臣们,听到关于塞南塞北军事加强大操练消息时,脸上露出了无法理解的神情。

这里的人很有礼。

做什么事都有礼,非常的和善。

每个人都是那么的富裕。

地上流淌着金子。

他们喝的水都是金子造的水管可以流到自己的家里。

……

地上天国。

理想国。

无数的神奇传闻通过这些人的口和文字传回了世界各地。

第七百零八章 大明工局的盛与衰

“砰砰。”

自生火铳发出炒豌豆般的声音,一连串的声音下来,远处骑着马的武士掉了下来,在土地上翻滚了数圈后一动不动。

几名明军骑士慢慢的靠近,把那人围了起来。

“死了?”

“是不是他。”

“有点像。”

“带回去让人辨认。”

短暂的交流后,那人被搬运到马背上,运回了城里,由城里的本地人指认后,确认了是当地有名的武士,终于被抓捕了,虽然此人已死。

这样的事情在各地都在上演,各地的反抗并不少,但是大明有充分的准备,数十万大军除了主力,其余皆分散各地,加上吸收的人口,施行了长期的清缴政策。

效果很好,与别的地区不同,原倭国奉行尊强文化,越强越尊敬,当彻底正面击溃了倭国的自信后,整个国家开始改变了观点。

剩余活下来的人们开始了反思,认为大明是对的,原来幕府是错的,所以应该改正的是自己。

他们出门遇到大明人会非常的尊敬。

本地的女子以和大明人睡觉为荣。

仿佛一个节点,彻底击溃幕府半年后,刚还在勉力清缴地方的明军,突然间发现一切都变了,越来越轻松,越来越有些迷茫。

百姓们学习大明人的举止,看到大明人喝茶,他们也以喝茶为高尚,看到大明人喝开水,他们也立马学起来喝开水,只不过普通百姓没钱。

“难怪老大跟咱说,说不定会有惊喜,原来惊喜在这啊。”

朱棣喃喃道。

一生征伐,去了很多的土地上,什么样的风格没有见过,唯独倭国倒是蝎子拉粑粑独一份,让他大开眼界了一番,还有这样的国家存在。

“这不跟狗一样么,你越是怕他,他越是狠,你要是凶起来,他倒是夹着尾巴跑了。”已经要变为东瀛王的朱高煦不可思议的说道。

“二叔说得对,这个国家还就奉行狗。”

亲自为皇爷爷和叔叔倒茶的朱瞻墉听到朱高煦的话后,忍不住的笑道。

“无论如何,省了我们很多功夫。”

朱棣无所谓。

大明的方针是不会变的,这是长子很早就制定好。大明耗费无数的人力物力财力消灭倭国,不是为了当地的百姓带来幸福的生活,而是因为这里屡次侵犯上朝,所以要给予不可挽回的教训。

既然如此,那么倭国是激烈也好,恭顺也罢,大明都不会改变原来的既定方针。

只是呢,如此恭顺的倭国,对于大明原来的方针落实更加的轻易,更有利于大明,朱棣何乐而不为呢。

筑紫岛和二名岛,也就是原来的九州岛和四国岛,岛上的人口已经所剩无几,第一批五万人口的移民,多数安置在这两个岛屿上。

第二批十万规模的移民也刚刚抵达,同样安排在这两个岛屿上。同时,东瀛都司与近畿都司,中部都司,关东都司的人口迁移工作也在依次展开。

最后所有的人口迁移到东北都司,原倭国现大瀛岛最北地区,也是当下倭国最贫瘠的地区,与北海道隔海相望。

这个计划是巨大和漫长的,东瀛都司和近畿都司最先启动。

东瀛都司因为狗奴国的原因,等于把原狗奴国搬迁过去,为了补偿,给予了许多的权利,说起东北都司本质上有点类似宣慰司。

但是仍然规制为都司,说明在大明朝廷是有长期计划的。

然后用这套班子与大明流官体系建立的地方秩序,接收大瀛岛全国的人口,至于能否承载住等考虑,并不在大明的考虑之中。

对于战败者还给予安置,天下也只有大明才这么文明了。

朱高炽没有反对这个计划,后世人家自诩文明之光不也是这么做的么,至少自己没有要在海上建一块地让别人搬过去。

东北都司当下虽然比较贫瘠,但后世里发展起来后也是很富裕的土地。

各项工作有条有理的展开。

五十万大军彻底集结大瀛岛,加上派来的官吏,很快建立了完善的秩序,让朝廷的方案顺利的落实,无论是城池还是乡野都不能避免。

经历过战争的军队不到二十万,后期调来的军队啥也没有捞着,只能做些维持稳定的日常工作。

每条道路上设立关卡,保障迁移人口。

人们带上家乡的物资,大包小包的扛在身上,走向那未知的地方。

“噼里啪啦。”

鞭炮声音响起,军营里又有一名军人结婚了,根据临时出台的法律,允许大瀛道上的军队成婚,没有人愿意明媒正娶东瀛女子,但是纳妾还是有人愿意的。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