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柯梦(72)

作者:feiwu 阅读记录

皎皎问道:“师兄,你说散魄是为了什么呢?”

梅任行表示:“不知道。”

皎皎继续问道:“那为什么只有在人间才可以聚魄呢?”

梅任行则是继续表示:“不知道。”

皎皎道:“我猜是只有有肉身时,才能聚魄。”

梅任行道:“那你再猜猜散魄是为了什么?”

皎皎道:“这个好像有很多种可能啊。有可能是主动散魄,也有可能是被动散魄。主动散魄的话,可能是要拿这魄去做什么。被动散魄的话,可能是因为做了什么所以魄散掉了。至于做什么,那做什么都有可能啊。而且好奇怪,一般灵识魂魄俱全,可祖师夫人只有魂好像也没什么事,一般灵识魄散的同时也会魂飞,可祖师夫人却只会魄散不会魂飞。”

梅任行道:“不用想了,管它是什么事情呢,反正和你无关。”

皎皎道:“为什么?”

梅任行道:“什么事情非得要你这个小懒蛋小怂包去啊?不怕误事吗?”

皎皎道:“好有道理的样子。也对,毕竟我这么废物。”

梅任行道:“哎哎哎,这可是你自己说的,我可没说。”

皎皎道:“回头走的时候,不如让子野把我路引上的名字改成‘废物’好了。不行,好像太明显了,那就把‘废’改成‘费心’的‘费’吧。”

梅任行道:“叫什么‘费物’啊?不如叫‘费灵芝’!”

皎皎疑惑:“‘费灵芝’?”

梅任行叹了一口气,一本正经地念道:“‘作诗这个真不会,我是悲催又不知。非要作诗需补补,可能要喂一灵芝。’”

皎皎笑得差点从椅子上翻了下去。

晚间,二人商议着要看看那食谱到底是怎么回事,便一起溜进了厨房。师傅正烧着菜,随口答道:“那边。”

梅任行拾起一看:“手写?是他的字。还真是他留的。”

皎皎则是偏头看向食谱下的册子:“《绝世好菜》?”

梅任行低头一看,不禁笑出了声,又拾起册子翻看。

师傅道:“就没见过这样的。规定菜品也就罢了,还想教人做菜。教人做菜也就罢了,还留下本菜谱。”然后嘟囔了一句“绝世好菜”,便抄起铁锅将炒好的虾仁倒进了盘子:“不过这虾倒是挺好的,也不知道他从哪儿弄来的。正好,这顿吃完。”

梅任行和皎皎憋住笑,一边道师傅辛苦,一边翻看菜谱,直翻到最后一页,见上面写的是“多谢赠词,特以此相换”,然后旁边是大大的“绝世好字,不容错过”,终于憋不住,噗嗤一声笑了出来。

二人忙向师傅道歉,再三解释不是笑他,又见菜谱上片污不染,料定他根本就不想看,于是把菜谱也讨走了。师傅倒也没怪他们,只是告诉他们菜品齐全可以端走了,然后嘱咐一会儿下来拿药。

二人用过饭菜,在子野的监督下喝了药,又玩闹了一会儿,方回到房间。简单洗漱一番,便灭了灯,相对躺下了。不知道为什么,明明皎皎就在眼前,可自己还是觉得相隔甚远,相念成疾。此时清风正好,月明如素,梅任行不禁唱起了李白的《长相思》: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日色欲尽花含烟,月明如素愁不眠。

赵瑟初停凤凰柱,蜀琴欲奏鸳鸯弦。

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

忆君迢迢隔青天。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

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

美人在时花满堂,美人去后花馀床。

床中绣被卷不寝,至今三载闻余香。

香亦竟不灭,人亦竟不来。

相思黄叶落,白露湿青苔。

--------------------

第56章 第 56 章 指鹿为马

==================================

“三首《长相思》你最喜欢哪首?”

“都喜欢。”

“一定要选一首呢?”

“你这么说我倒想起来了,阁主那时也让我在《忆秦娥》、《清平乐》和《西江月》中选过。”

“你选了哪一首?”

“不记得了。”

“那现在再选呢?”

“干嘛总让人选来选去的?又不是你写的。”

“好,等着啊,我给你写一首。”

然后便是久久的沉默。皎皎等得快要睡去时,梅任行终于清了清嗓子,念道: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

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皎皎迷迷糊糊道:“你别欺负我记性不好。这是曹丕的《燕歌行》。”

梅任行道:“我又没说是今天写。且容我先借花献佛一下嘛!”

皎皎翻了个身,睡去了。梅任行却心中怅惘难平,翻来覆去许久,方才睡下。醒来时,正是晨光熹微,皎皎依然在熟睡,这次并无泪痕,想来应是一夜好梦。梅任行轻手轻脚洗漱了一番,便坐在书案前,盯着院里的梧桐树发呆了。

不多时,皎皎也醒了,洗漱过后,梅任行特意给她梳了个唐朝时的少女发髻。二人来到楼中,大厅里正在换场,人声鼎沸,依稀能辨认出“崔知府”、“太子”、“菊花”、“牡丹”来,不禁心生好奇,凑了过去。

“你听说了吗?昨日崔老太太来了,那叫一个热闹!”

“可不是,直接就在衙门口教训了起来,给了好一个没脸!本来我还不知道,我姑丈就在衙门当差,说与我听的。”

“简直就是当代版‘伯俞泣杖’啊。”

“何止啊!孝子纯臣,莫过于此了吧。”

二人问过众人,才知道诗会当天,太子扣下了山上所有人,欲细细盘问。知府知晓之后,连忙赶到,长跪不起,据理力争,与会民众方得下山。然而不知是谁,去给远在家乡的崔老太太送信,只是那人走得太早,信息延迟实在严重,道是崔知府故意安排、煽动民众,又将那个荒诞至极的调色盘呈上。老太太以为自己这小儿子颠倒黑白、是非不分,不顾自己七十好几的年纪,硬是赶了好几天的路,待到了洛阳,便直接上了府衙兴师问罪。知府见其母如此,怕出言分辩,会以为自己不知悔改、推脱责任,本就舟车劳顿,一怒之下再气坏了身子,于是也不为自己辩解,只是磕头认错,任其责打。然而崔母年迈体弱,力气早已不似当年,打了几下之后便大喘不已。崔知府见此情景,百感交集,不由痛哭,命人代为笞挞。待到其消气,方说明缘由,然而却把太子殿下撇了出去,只道是自己的安排,太子殿下不过一时兴起,恰好去了诗会。只是不知道哪位好事的同僚,见太子殿下已经离开洛阳,向南而去,便打发人在府衙门口摆了一排富贵菊。好看是好看,然而由于皎皎那首《问菊》在洛阳城里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所以难免让人觉得是在讽刺知府惺惺作态。

二人回到三楼房间。早饭和汤药都已经放在桌子上了,仍旧用长热碗盘盛着。

“皎皎,你怎么看?这位崔知府,到底是真是伪?是真情流露,还是政治表演?”

“不知道。不过我愿意相信是真。”

“为什么?”

“反正也分不清真伪,既然分不清,那就认为是真吧。阁主说过,为人要向最好的方向去揣测人心,处世要向最坏的方向去揣测人心。而且真伪其实没有那么重要,只要对百姓好就可以了。他愿意为了百姓据理力争、犯颜直谏,我看就很好。其实想想,他也挺难的。”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