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战成殇(99)

作者:晚来烟 阅读记录

两次牢房一跑,景知瑜打心底里对牢房产生了厌恶和恐惧。这又冷又阴森的地方,希望这是他最后一次踏入。

第七十二章 救人水火

永光六年五月初,春去夏来。正值初夏,阳光晴好,天气不凉,也不灼热。太阳光透过层层树叶,把阳光的圆影照射在青砖白瓦上,路上行人匆匆,一脚带走一个光影。

季节的轮换也伴随着战局的改变。自从韩充死后,朝廷就安定了一段时间。这段时间里,前方战事也是一切向好。不仅收复了延陵府,更是连丹阳也一并收复。

眼看着北凌大军节节败退,不说能将失地全部收复,至少也能提前结束战争。

捷报频传,几城的百姓也都松了口气。此时正是用钱之际,朝廷自然鼓励商贸复兴。

原本破败的酒楼清扫重开、逃难的小摊也都各守其位,除此之外,宵禁也顺势解除。一时间,那个繁华的江南仿佛又回来了。

自从景知瑜从临安回来后,就一直待在平江经营着景家几间铺子。虽然间数不多,但好在赶上了朝廷复苏经济的好时候,短短几个月也是赚个盆满钵满。

眼下军火作坊交出去了,太后那也不怎么联系了。景知瑜除了忙着处理日常的账务,再者就是没事有事往州府跑。

苏元正任平江府知府以来,一直以勤政爱民著称。正因为出身寒门,也一直崇尚节俭。在带动当地百姓节俭的同时,他自己也是退食从容。

他在平江也没有让人盖他的私宅,而是每次办公休息都在府衙里。一来二去,景知瑜只得去府衙拜访。

景知瑜之所以三番五次地找苏元正,无非是把他当作接近三清堂的突破口。

而苏元正也知道景知瑜的意图。既然是上头说了不能让景知瑜知道,他也只能选择守口如瓶。

但苏元正每每跟景知瑜碰面,包括跟他说话,多多少少都能从他口中套出话来。

屡屡被套话,苏元正也慌了。干脆每次景知瑜来都闭门不见。

吃了几次闭门羹之后,景知瑜就再也没叨扰过了。从苏元正口中套出的话寥寥无几。一番斟酌之后,他决定还是要亲自去一趟延陵府来一探究竟。

这次依旧是轻装简行,仅带了佟阳一个人做伴前去。

此时的延陵府已非当初。自从被收复回来,由刘鞍率军守城外,都统制黄雍、副都统曹凡守城内。转迁平江知府苏元正知延陵府,命王学通为通判,共同守城。

这边苏元正接到调令,立刻从平江启程前往延陵府。此时景知瑜也正好入城。两人正好在官道上相遇。

见到苏元正,景知瑜起初还有些意外。但苏元正哪管那么多,看到熟人,立马要求景知瑜跟他结伴同行。

苏元正这一奇怪的要求,倒让景知瑜哭笑不得:苏元正看上去是一本正经,爱民如子的父母官,背地里却是一个到了陌生地方还要人陪的人。

这巨大的反差让景知瑜对苏元正这个人多了几分兴趣。一直以来,官商勾结被世人所唾弃。这导致一些商人和官员鲜有明面上的往来。一般情况下他们都是私下交流,谈的都是金钱利益。

而他们景家从商以来一直恪守本分、安分守己。不做任何损害别人利益的事,对于跟朝廷的特殊关系,也都能妥善处理。

虽不占人便宜,但景家却吃了不少亏。即便是这样,景知瑜也一直恪守家规,不做任何逾矩的事。

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下,他能跟苏元正这个朝廷命官在不逾矩的情况下交谈甚欢,确定是难得的机遇。

而且苏元正也是出了名的平易近人。抛开三清堂不说,一路上跟苏元正攀谈、彼此交换意见,也是一件不错的事。

在景知瑜的陪伴下,苏元正正式入职延陵府知府。新环境总需要时间适应,景知瑜这个外人也不好老是待在州府。更何况这在外地,当地州府的衙役也都不认识他,难免会产生不必要的麻烦。

不告而别之后,景知瑜和佟阳在距离州府有段距离的地方找了间客栈歇脚。

他们此行的主要目的还是拜访三清堂的堂主。几次三番都提到了他跟堂主,却一直不见其人,这着实让他心痒难耐。

寻好落脚的地方,景知瑜便叫上佟阳陪他四处逛逛。

正值日落,密云被日光晕染得通红,太阳渐渐落山,街道上的小摊也都支起了摊子,为夜市做准备。

自从延陵府被收复之后,当地人们举杯欢庆的同时,也将之前对北凌大军的恐惧抛之脑后。

毕竟是被自己国家的将士打得落荒而逃,自然没有什么好怕的了。如果他们要是还敢打过来,那就见一次打一次,无所畏惧。

可他们只知道,是他们的刘鞍将军一勇当先,击退敌军。殊不知在这场战役里,还有一股力量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景知瑜分析过战局,如果是光靠蛮力与北凌抗衡的话,胜算不大。而且刘鞍手上并没有多余的炮火来主攻。想要打败甚至打跑北凌军的话,难易程度可想而知。

但就是这么一件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事,刘鞍却做到了。其中有多少是他自己的实力,景知瑜不敢妄自揣测。只是这场战斗的胜利,三清堂在其中又充当了什么样的角色呢?

他从苏元正口中得知,三清堂于永光三年建立。建立在延陵府,无非是看中了延陵府的战略地位。

毕竟延陵府北枕长江,南濒太湖,又有京杭运河穿城而过,重要的军事要地和漕运通道不说,更是江南大郡。正所谓“三吴襟带之邦,百越舟车之会”,说的就是此地。

而且朝廷的一处军火制造局就设在此地。官商勾结的背景下,地下黑市更是发了疯似地遍布全城。得天独厚的条件,让三清堂在短短两三年之内就发展壮大并且渗入各地。

若是和平时代,这种民间组织是不可能任其发展壮大的;今时不同往日,之所以没被朝廷清剿,一来是朝廷确实没有太多的精力,二来也是想利用三清堂。

景知瑜漫无目的地走在街道上,思绪万千:纵使他对三清堂做了很多功课,但如何找到这位堂主,却是个问题。

路过一下馄饨铺的时候,佟阳贴心地道了句:“今天午饭吃得晚,但晚上不吃点东西的话,夜里恐怕会饿。要不吃点馄饨抵抵?”

“也好。”景知瑜嘴上应着,实际行动也是拉着佟阳在铺子外的桌子边坐下。

眼下既然来到延陵府,短期内应该不会回到平江。反正后面的时间还多着,一些烦恼还是等享受完美食再考虑吧。

看到有人入座,店家就提着茶壶走来,拿起叠放在桌子上的碗,边倒茶边问道:“两位客官要吃点什么?”

“两碗馄饨。”佟阳说着就从兜里掏出了几枚铜钱。

店家接过钱,连忙应道:“好嘞,这就现包现煮,两位稍等哈!”

在等馄饨的时候,两人一边喝着茶,一边聊着最近发生的事情,偶尔还能听到他们爽朗的笑声。

难得有这么悠闲的时候,两人都很珍惜这种平平淡淡的时光。没有什么比伴着夕阳,在充满烟火气的市井中,来上一碗茶,随意的谈天论地更要舒服的了。

没过多久,馄饨也端了上来。别看店家的馄饨个头不大,但舀上一勺,带汤带馄饨的,汤的鲜和小菜的咸配上滑溜溜的小馄饨,真是别有一番滋味。

还没吃多少,景知瑜就感觉自己身后怪怪的。但几次回头,就只看到正在忙着包馄饨的商贩,并没有什么异样。

景知瑜的异样当然也被佟阳眼在眼里,他也顺着景知瑜视线的方向看去:除了馄饨铺子,再者就是几个坐在街边的几个乞丐了。

“怎么了这是?”佟阳开口问道。

景知瑜摇摇头,回道:“没什么,总感觉有人在看我。”

“估计是你身后不远处的那些乞丐,想过来巴结我们讨个赏钱。”佟阳解释道。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