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讼师(914)

  “银子哪里来的?这是顺天六年,邵阳堤坝不稳时,当时的邵阳县毛文渊递交了修葺文书,朝廷最终拨银六十万两。”

  “按照金大人招供,当时六十万两银,仅仅送了三十万两去了邵阳,剩下的三十万两在户部卞文清和工部邱文力的手中过了明账后,藏在了法华寺。”

  “于是,就有了所谓的卞文清写信给金嵘和邱文力分赃的款项的事。”

  杜九言并不问两个当事人,而是抖了抖手里的信,“我的请讼人认定这封信是假的,他从来没有写过这样的信,是金嵘污蔑他。”

  “但是,他又无法否认这封信上的字迹确实像他的。”杜九言从钱道安手中重新拿出一封信,展示给大家看,“我仔细比对过,两封信的字迹,毫无差别,所以,就连卞文清自己也无法证明,这封信不是他写的。”

  吴文钧拍了桌子,道:“笔记本官已找人鉴定过,就是卞文清的字迹无疑。若非如此,本官又岂会判定他藏于贪污。”

  他说着,满目笃定地看着杜九言。

  杜九言微微颔首,道:“是啊。有这个铁证在,我是无法辩卞文清的清白。可是,我又莫名相信他。”

  “所以,这条路走不通,我也得走啊。”她说着,又从钱道安的手中,拿出一封信来,抖开,“于是,我又得到了这样一封信。”

  她说着,将信递交给书吏,书吏呈交给吴文钧三人。

  三人将信铺开,三张纸上的字迹一模一样。

  吴文钧眯了眯眼睛,看着杜九言道:“杜九言,你拿出三封出自一人之手的书信,想要对比什么?”

  “大人错了,这三封信是出自三人之手。”她说着道:“三封信,其中两封的角落分别用红黑画了标记,红色是出自卞文清的书房,而黑色标记这是在下找人临摹的。”

  “另外一封没有标记的,这是衙门封存的证据。”

  书吏将书信分别拿给鲁章之和安国公以及任延辉过目。

  任延辉看过后面无表情地看向杜九言。

  “这又能证明什么?”吴文钧道:“我们都知道有人擅长临摹,字迹以假乱真的很多。可你并不能以此证明,衙门查获的信件,并非出自卞文清之手。”

  “是啊,问题似乎又回到了原点。”杜九言眉头微锁,略露愁容。

  吴文钧心里冷笑,还特意找人临摹,你既知道难分真假,那么再写一份的意义又在哪里?不过徒劳而已。

  鲁章之看着也微微蹙眉,担忧地看了一眼杜九言,她这个角度,令他担忧。

  不如直接从金嵘出手,只要让金嵘改口,卞文清也就清白了。

  门外也有低低的议论声传来。

  杜九言负手走了一圈,忽然停在卞文清面前,问道:“卞大人,您喜欢谁的墨?”

  “歙县冯守墨。”卞文清道。

  吴文钧目光一缩,没有想到她会问关于墨的问题。

  她想干什么?

  第421章 六更

  杜九言颔首,又问坐在一边没有说过话的廖征,“大人,您喜欢用谁的墨?”

  “歙县余福。”廖征回道。

  文人用墨讲究,墨也分很多种,主要来自徽州歙县、休宁和江西婺源三处。

  这三处也出了很多有名的制墨师父。

  每个制墨师父为了和同行区别,忽多忽少会在制墨的过程,多添加一些工序,即便无法在过程添加,也会在墨的外形和包装上下一些功夫。

  进贡的墨品质高、民用的品质差但价格好、送礼的墨外形花纹和包装优雅,自用的墨却讲究实惠好用耐用。

  这些,但凡读书写字之人都会懂,也各有各的喜好,不尽相同。

  “这三封信,用的墨都是出自歙县冯守墨所制的墨。”杜九言道:“临摹的人很细心,连卞文清所用的墨都考虑到了。”

  吴文钧暗暗松了口气,可不等一口气沉下去,杜九言忽然拔高了声音,“不过,说它们一样,他们是出自一人之手,可是它们又不一样,因为卞文清写给金嵘的信是顺天六年,而顺天六年冯守墨所制的墨,还没有添加香料。”

  吴文钧被憋着那口气冲的咳嗽起来,他盯着桌面上的信,目光冷冽。

  里外传来一阵喧哗声。

  杜九言这个辩讼的角度,太刁钻太出乎大家意料了。

  “各位大人都是文人可以帮忙鉴定一番。顺天六年,冯守墨的墨是有松烟墨臭的,纵然时隔四年也会残留,但从顺天八年开始,冯守墨为了遮掩松烟墨臭,他在墨料中添加了香料,所写出来的字透着一股淡淡的清香味。这也是冯守墨越发有名的原因之一,因为他的墨有提神醒脑之功效。”

莫风流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