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七零年代+番外(714)

  秦慧如就说,“晚上总回来吃的吧,你爸晚上回来,小韩也来。”

  许清嘉戴上帽子,说了一声好,又问躺在竹榻上的许家阳,“你真不去?”他们要去商贸城,昨天主要是陪着领导们巡视,她都没仔细看过开业后的市场。

  许家阳懒洋洋地回,“不去,热死了。”是电视不好看还是棒冰不好吃?

  许清嘉便和韩东青出了门。

  八月酷暑天,商贸市场内却是人来人往,热闹不凡。

  广场道路上卡车,面包车,小轿车应有尽有,拖拉机、驴车、牛车、板车都能看见,运输工具五花八门。

  到了商贸城里头,各种口音混杂在一块,在这个普通话还没有被全面推广的年代,交流成了一件十分有意思的事情。

  在余市,永远都不缺外地人,也是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盘活了整个余市。一个城市要发展,人口是重中之重。

  “照这势头下去,我觉得要不了两年就要建设第二期了。”许清嘉喜滋滋的说道。

  望着眉开眼笑的许清嘉,韩东青也笑,“余市已经产生凹地效应。”

  许清嘉点头,现在国内最著名的‘凹地’是鹏城,因为政策的倾斜以及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资金人才蜂拥而去。

  而余市的批发市场能形成规模,也得益于最开始的政策扶持。当然也离不开当地人民的勤劳刻苦,有货源才会有客商,客商又吸引更多的货源,良性循环。

  由此可见,当地领导的眼界决定了一个地方的发展程度,感谢江平业。

  逛了一圈,许清嘉对韩东青道,“我们去吃饭吧,美食城三楼有很多小吃的。”天南地北的都有,当初挑选的时候特意保持了多样性。

  三楼一共有25家小吃店,店面在十平米左右,用餐区则是公用的,最大化利用座椅。

  现在才十点半,没到饭点,稀稀拉拉的坐着二三十个人。

  许清嘉先去了阿英嫂子的米线摊前,既然过来了,哪能不和本家嫂子打个招呼。不然就是失礼,尤其是自家条件好了之后,礼数越要做到位,不然容易落下发达忘本的名声。

  “嫂子生意怎么样?”许清嘉笑容可掬的问。

  “挺好的。”阿英脸上都是笑,昨儿一天挣了61块钱,赶得上她之前在罐头厂一个月的工资了,“来碗米线吧。”

  许清嘉点头,“嫂子的米线这么好吃肯定要啊。”以前在村里吃过两回。

  说着许清嘉又把韩东青介绍了下。

  阿英笑,“那来两碗。”

  许清嘉摇头,“不用,一碗就够了,我们还要买点别的尝尝。”一人一碗米线还能再吃什么,反正她是吃不下了。

  于是阿英嫂子就开始做米线,料加的特别足。

  韩东青掏钱。

  “给啥子钱啊。”阿英嫂子说了一句,负责收钱的小姑子梅香也不肯收。

  许清嘉就笑,“那我就不客气了。”转了一圈回来拿米线的时候,手上拿着两片西瓜和两瓶冷饮,“天热,嫂子和梅香解解渴。”

  阿英就嗔她,“浪费这个钱干嘛。”

  许清嘉就笑,“买的多有优惠。”

  韩东青端起刚出锅的米线,许清嘉再要了一只空碗。他们的桌子上已经摆了好几样东西,灌汤包子,凉皮,韭菜盒子,豆腐果,还有两块西瓜,两瓶冷饮。

  有韩东青在,许清嘉一点儿都不担心浪费食物。

  “这个豆腐果不错,你尝尝。”许清嘉热情推荐,之前她都没吃到过这种小吃。发酵过的豆腐烤至金黄,在里面加了黄瓜和折耳根,外脆里嫩满口喷香。

  韩东青夹起一块,品尝后点了点头。

  许清嘉就说,“待会儿买一点带回去,给我妈他们尝尝。”

  韩东青自然说好,又挑了些凉皮到她碗里,忽然抬起头,就见一位老妇人领着一个小姑娘走过来,手里还端着一碗饺子。

  正在吃凉皮的许清嘉扭头一看,目光凝了凝,袁母和袁秀芳的女儿,恍惚记得叫yaya。其实她刚才买小吃的时候已经看见她们,袁秀芳也在,在卖饺子。

  见许清嘉看过来,袁母露出一抹拘谨的笑容,“自家做的,拿来给你尝尝。”像是怕许清嘉不收,忙道,“之前多亏了你救了我们家的芳芳,一直都没谢谢你。”

  许清嘉笑了笑,“是我朋友救的,我没做什么。”不由得想起了晏洋,他今年毕业,即将前往美国理工大学攻读量子物理,那所世界著名的私立研究型大学。她觉得这家伙以后能成为一个了不起的科学家。

缓归矣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