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缠秋,水存风+番外(186)

作者:平沙万里尽是月 阅读记录

这时日到了四月孟夏,流复与几位亲信的朝臣商议定了商贸政策的方略,流复牵头在朝会上提及此事。

“启禀皇兄,自开国以来推行重农抑商,以稳百姓安定。而时至今日民情早有不同,民间商贾往来日益密切,许多无田产的民众借贸易货物维持生计,可政策严苛,走卒商贩在各地行走困难,且地方‘栏头’收税混乱缺少管束,常有欺压百姓贪污腐败之事。所以臣弟以为民间商贾之道应有变革,多多藏富于民,若放宽经商之路,于国家征税也有裨益。”流复一一禀告。

彼薪站在龙椅前,背了手来回踱步,并不答话。

吏部尚书柳江晓出列行礼道:“启禀陛下,臣以为玄亲王之策可行,战事刚歇,国库空虚,各地又时常遭遇天灾需要朝廷救济,现下朝廷正是缺银子的时候。放宽商贾,国家可增收赋税,又不用去打土地的主意,让农家多歇几口气,百姓的日子会更好过些。”

户部钱侍郎也出列道:“启禀陛下,臣以为柳大人的话欠妥当,如今国库确实空虚,可不能为了增加赋税就动了民之根本,前段时日移民入川之事已经在地方上实施,待百姓入川开垦荒地将增收不少,何必杀鸡取卵?”

流复见朝堂上有了争执的声音,定了心,又几步上前道:“二位大人各有道理,且听本王说上几句。钱大人说到移民入川一事,本王想起民间百姓若要离开户籍之地需府衙开出文牒才可,而为了鼓励楚地等地百姓入川,地方给了惠民政策,无需文牒亦可在州府之间往来。诸位大人是想,若一寻常农户从未听过外地风物又怎肯随意离开故土?但这时朝廷再下达文书鼓励贸易,打开行省之间货物往来,加大民间交流,无需刻意,自然有人为了生计入川行走。于是人口与土地之间的关系也会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辅,而非求以相病。”

“臣以为玄亲王之语都是猜测,良民好好的谁去倒卖货物,都是庄稼人出身,老实巴交的,怎么懂这些?放开商贾之术怕都是那些富商大贾获利,囤积居奇,百姓更是苦不堪言。既然如此不如不搞这些花架子,出了事儿,您玄亲王也担不起这责。”一位言官从最末尾出站出来道。

时申听了要笑,朝笏一举,出列道:“这位大人说的怕就是在下,骅况入京赶考怕落第了没有盘缠回乡,特与几位举子筹资买了百匹纱绢入京买卖,谁成想竟赚了一大笔。那几位兄台落第回吴中毗陵商量了改行倒卖丝绸绢纱,批了文牒,如今竟比微臣这个翰林学士富裕的多。”

彼薪在高台之上听了这话笑了笑,对时申道:“以身说法,倒是有些说服力。”

见皇帝好像要松口,内阁大学士武华林出列启奏道:“启禀陛下,老臣听了玄亲王与几位大人的言论,认为玄亲王之心为善,但不知王爷可知吕不韦?放任商贾,可乱朝政,老臣以为商贾之术到底是些末流技艺,不可本末倒置,坏了国之根基。”

彼薪听了这话皱了眉,眼神在群臣中扫了扫。内阁和各官署中有一半都是自己临朝后替换上的人,虽时时冒出些不和睦的声音,但到底都不敢真与自己作对,尤其是内阁中的人都是群听话的老臣。可刚刚那话说的彼薪心下一沉,商贾弄权祸害国家百姓,这是彼薪决不能容忍的事情。

流复抬眼与彼薪目光有一刹那的交接,已经猜到彼薪所担心的是什么,赶忙道:“阁老说得极有道理,本王正想到一处,放宽商贾不是毫无限制,可定市易法,由官府出面适当调控市场,贱买高卖,重罚囤货居奇者,可多增收,对朝廷百利无害。”

武华林点点头道:“王爷之语有理,老臣以为除了如玄亲王所言设置府衙实行法令,还应该断了商人科举之路。否则陛下是想,商贾之子富可敌国,有一方势力,若入了仕途再与商人出身的进士结党,国家将有大难了。”

流复看向武华林,心说他字字诛心,果然是个老狐狸,便道:“阁老此言差矣,自从皇兄调整贱籍与变革科举后,商人大贾纷纷在各地捐赠私塾学堂,除了自家学子,地方上许多贫家子也有机会去学堂读书,培养了许多人才,若再禁了商人子入仕,怕朝廷将失去许多贤才。况且结党一事一向忌讳,与是不是商人子无干。阁老以为商人乱政,自古乱政之人与他身份并不相干,而是与这个人自身品行有关,无论是贫家子亦或是富家子,朝廷只看才能品行,无需管其他身外之物。”

户部尚书也出列道:“启禀陛下,兹事体大,若贸然开放商贾,朝廷跟不上监察,会有动荡啊。”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