裕华长公主(31)

作者:琥央 阅读记录

张培元这边刚提,李康镇二话不说就上前否决。说起来他跟李氏才是本家,还更亲近些。赵漱这孩子刻苦,跟寻常那些骄纵的宗室子弟不一样,李康镇也挺喜欢他的。

可西北不是西南,赵漱早年进西南军,李家还走了点门路,让人带着他护着他,才使他步步高升。在李康镇看来,有这样的背景,赵漱还不能独当一面。如此贸贸然领着圣意前往西北军担中线将军,下边的将士不会服气不说,若是真跟那些匈奴贼子对上,穆徐二位不是自顾不暇就是斗的跟乌眼鸡似的,谁能顾得上赵漱?

那若是丢了命,只有独子的李氏又当如何?

于情于理,李康镇都不想让赵漱去:“陛下,青州总兵步山河将军才是斩杀边境贼子的英勇武将,这些年从无败绩。而赵漱只是个镇军将军,虽也算是年轻有为,但一直在西南密林,与西北环境截然不同,到底经验不足,尚需历练。而西北地势复杂多变,步山河大人也在西北任过职,他是最合适不过的人选。”

李康镇担心赵漱那条小命,便示意与他同上朝的那些武将们帮帮忙。武将们也是知道李家的情形,所以在李康镇说完后,他们都齐齐请命,推荐青州总兵步山河为中线将军。

朝上这些事,张培元总是败多胜少。幼帝不敢看张培元,只好心里叹气,看向那依旧沉默的摄政王:“爱卿,你怎么说?”

“匈奴不及冬日就来势汹汹,”陈淮汜回道,“只有步山河大人联合西北二线将军,方可抵挡。”

这话其实蕴含着信息,眼下甚至还不到中秋,听闻匈奴王庭多了位王,名金日升,早年一直如游民般混迹在波斯一代,后来与匈奴王单于必认了亲,似乎是单于必的表弟。一个不知是哪个角落冒出的表弟做了王,不知是自愿还是受胁迫。可有一点却是确定的,金日升此人极不简单。在这样的时候匈奴来扰边境,必是有所图。

既是有所图,那就更不能让他们如愿,西北军只能胜。这么多武将,步山河大将军无疑是众望所归。

那到底是边境要事,不只是武将,文臣处亦有人站出来推举步山河。

步山河很少回京,一直都是在西北一带任职,这些年年纪大了,就守在西北防线以内的各城池中。与西北军而言,步山河就是他们的后盾。

有的臣子没见过步山河,也听过他的名字。

一步山一步川,赵国天下满山河。

不闻西北故人在,忠骨长留尘与土。

有他,只管往前冲。

死了,还有步山河的兵于前线收拾尸骨带回故乡。

朝上大批臣子如此,幼帝便宣步山河即刻从青州出发去西北军营。

快马出了皇城,一路接一路换马,直至传命官将旨意传到青州步山河之手。

**

下朝前,幼帝以担忧摄政王处理朝事繁忙,过于劳累,军中诸事顾及不上为由,令他此后与裕华长公主一道处理上奏的折子。

此举未免太明显了。

那陈淮汜,可是日日都将折子处理完的。

况且看他的样子,又不像是太劳累。

每日上朝就数他最轻松,不怎么发言,就那么立着。

就是不知道这是陛下的意思,还是长公主的意思。

转而一想,裕华长公主位同皇太女,最得先帝宠爱,是明明白白写在诏书里的。她要看奏折,并无不妥。

而且摄政王大人没有推却,干净利落地应声是,还谢过陛下。

**

赵杭一下朝,乐得去长公主府告诉赵棠这个好消息,却扑了个空。

寝殿只有洒扫的侍女,没有阿姐的身影。

大总管王通闻声而来,解释道:“长公主殿下在府里闷地慌,就命人套车出城走走。”

赵杭拉着一张脸,又羡慕又失落。羡慕的是阿姐可以出皇城,不用上朝不用去宫学不用应对老师张培元,失落的是他一直想该怎么跟陈淮汜开口让他与赵棠一起看折子,好不容易在朝上说了,陈淮汜也应了,赵棠却没个人影。

喜悦无人分享,大概是世间最寂寞的事。

一旁的王喜还提醒他:“陛下,今儿功课多,得早点回宫了。”

**

赵棠一大早就醒了,天晴好,还有徐徐的风。

皇城外她有两座府邸,周围都是她的封地,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新稻子都收割过一遍了,从车窗往外看去,只剩下光秃秃的灰褐色秆子,时不时有鸟雀飞下来,啄食田地里掉落的麦穗。

封地有别与皇城的繁华热闹,倒是一派秋日田园好风光。马车一路走,她们就一路看。

凌太医说没伤着肺腑,夏竹就再也躺不下去了,她是个闲不住的,就又在赵棠跟前服侍。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