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阳不坠(68)

作者:云上溯川 阅读记录

陈昭妧抽回手,别过脸去,没应他。却让谢恒清楚看见她泛红的耳尖和脸颊。

片刻,陈昭妧又转回脸,声细如蚊道:“我等你。”

“妧妧…”谢恒很意外,紧紧攥住她的手,感受到那小手挣了两下没挣开,松了力由他握着,便以退为进,与她指骨相扣,五指皆勾着她的指尖。这样看似卸了力道,实则锁得死死的,根本不能挣脱。

“妧妧,”他就喜欢盯着她眼神慌乱又娇羞的模样,“殿试后,我可以去提亲么?”

“不行。”

“为何?”

两只手仍然没分开,谢恒改成半包覆着她的手,以示安慰地抚着她手背。

“等父王放弃了谋…谋划的心思,到时再说。”

“好。”

原是这样,不是心有另属就好,他还是太心急了,妧妧不想他再被裕王胁迫,谢恒明白。

他的手掌滑到她掌心下,交握之后翻覆,把她的手盖住。

手心渐渐生热,陈昭妧想起手上还有薄茧,手掌心也是肿痛的,便收回手,顺带倒了杯茶,压住面上的热,掩盖被扰乱的心绪。

谢恒也收了手,随她抿了口茶。

陈昭妧险些忘了正事:

“我还想问,武举的考生怎会这般少,且实力也很平庸?”

这现象起先也困扰过谢恒,不过在他看过那些考生的文书卷宗之后,才印证了推测。

“陈国渐有崇文抑武之势,寻常百姓本就难学武,又苦于征战已久,宁做书生不做军长,万一搏个功名,还能减免赋税兵役,自然不会有人想去武举。而参加武举的人,妧妧也都瞧见了,多半是文不通武不就,才来试试拳脚,也许能捞个小官。

“若是真有抱负的人,早已应征入伍,更不会去武举。费心准备许久,还不如打一场仗凭军功升官来的快。”

陈昭妧恍然大悟:“难怪,举国上下竟没几个将军。”

也正所谓千军易得,良将难求,将才向来可遇不可求。在陈国整体厌战的氛围下,本就没有多少人愿意捧着兵书啃,更莫说横空出世几员猛将。

陈国的军事,如今全靠贺兰家、谢家和裕王撑着,贺兰将军和安国公多年不带兵,现在的主力只有裕王和驻边的贺兰赤昙,裕王可谓是大权在握。

齐国也是如此,内忧外患,朝堂上大致分成两党,一些人是摄政王一派,主张由摄政王监国,让太后退出朝堂,也有怂恿摄政王上位之人。而另一派人,以裴国公为首,坚持护卫正统的小皇帝云轩,认为皇帝虽然年幼,大权不可旁落,摄政王不能越俎代庖,这些人并非支持太后临朝,只是两害相较取其轻。

两国各有忧患,也各有长短,大大小小的战争荼毒了两国几十年,边境百姓民不聊生,如今是该干净利落地刮骨疗毒的时候。

两位先帝在时,议和过两次,一次是谢氏贵妃和亲,另一次是齐国送来质子。多年过去,再一次议和并不顺利,其中免不了裕王的干涉。

谢恒将计就计,让云凌搅得更乱一些,稍作拖延。前几日齐国太后下懿旨,卸了云凌的主使之位,让他做副使,又送了几名使臣和主使裴国公之子裴兰时过来。

眼下不能再拖,只能顺势而为。

第33章

自裴兰时来陈国后,和谈之事顺利了许多,最后竟劝说裕王舍下了随州六城。陛下龙颜大悦,为齐使饯行设宴,还下诏让贺兰赤昙从随州退兵,回京述职。

春闱后一个月,殿试开始。

文书一早就奏上去了,可陛下看都没看,题目扔给吏部尚书骆知坚去拟定,整日间和淑妃在摘星阁里,除了早朝再没出来过。

一众考生在政和殿写策论,由骆知坚监考,他走了几圈,心中已然分出了名次。

按理说,殿试的策论应由陛下亲自过目,今年这任务落在骆知坚头上,他倒勤勉,召集吏部官员,几日就看完了考生们的答卷,还细心地提了纲要,写成奏折呈上去。

许公公斗胆把奏折递到摘星阁,结果陛下仍是一眼没看,口头嘉奖了吏部尚书称职,把下一场殿试的时间提前。

淑妃倚在陛下怀里,往他嘴里塞了颗葡萄:“陛下不看看么?”

陛下豪放地把奏折扔给许公公,搂紧了怀里的淑妃:“骆卿已经看过了。”

“可是陛下后日要亲自考那些人,还要拟考题呢。”淑妃支起身子,推了陛下一把。

他捏了下淑妃的腰枝:“没什么好考问的,有一众大臣在,他们要问便问吧。”

淑妃柔媚地笑,往酒杯里倒了一包五石散,端到陛下嘴边,陛下一饮而尽。

许公公扶正了被奏折砸歪的帽子,捧着奏折悄悄地告退,出来的时候拿拂尘柄敲了下守门打瞌睡的两个小公公的脑袋。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