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基后他们悔不当初(121)

李修才是个读书人,但派人叫骂七日后,姓梁的依旧是做个缩头乌龟,且是个不知从哪里冒出来的,抢了自己的城池窝在自己的城池里不出来吃着自己粮仓的缩头乌龟,叫他气郁冲天,憋怒出了一身病,便让部下退后十里,将淮城团团围住,一个粮仓够十万大军吃多久,粮道已被他劫断,到梁焕开始啃树皮,就是攻城之机。

梁焕立在城楼上,远眺李修才大军,猜对方是想拖时间,将麒麟军困死在城中,旧宋沃野千里,近几年又风调雨顺,李修才是粮草富户,和他打粮草消耗战,只有一种结果。

副将、参事、参将、军司马都十分忧愁,梁焕道,“取道宿州的信报已送回京城,陛下必定有所动作,省着一点吃,城中粮草足够挺上月余,加紧轮换寻访,谨防李修才突袭。”

他话音刚落,便有信兵急急来报,“秉将军!毫县暗哨送来消息,有大军驰援,是陈方将军!”

信兵方一说完,军中诸人皆是大喜,顾不上问陈方远在九原,如何会来此,梁焕吩咐道,“消息不要外传,都当做不知援军已到,不要惊动城外屯兵的李修才,石繁你带小队人马前去接应陈将军,可建议陈方将军入夜后穿过灵柩山,绕到李修才后方,直取李修才老巢。”

援军已到,诸人军心大定,各自领命而去。

梁焕取道宿州的消息几乎和洛铁衣着人送的六卷秘籍一起送到的,短短半月,已有三批人潜入普陀寺,企图将被关起来的‘三名侠士’救走,宫中更热闹,几乎每晚上都有人高来高去,只是来人武功越来越高,崔漾先后得到了十六卷武功秘籍,比崔家武库略有增补。

暗卫进来低声禀报,“应是有人闯入了地牢,我们没察觉到,只是地牢里本该传令换防的禁卫没有发出信号。”

崔漾搁下朱笔,吩咐道,“点了弓箭手,随朕去看看。”

地牢里,沈元跪在囚牢前,压低声音道,“请先生随属下出去罢,暴君狡造国书,行不义之师,对这样的人,先生不必觉得抱歉,主上让属下带先生出去。”

沈恪眸中带着压制的怒意,“国书一出时,我便写信传于平弟,让他不要干涉此事,陛下狡造国书不对,但天下乱势,女帝既已临朝,又不肯退去,消息一出,四方诸侯意动,天下必定大乱,若有强兵镇压,兵乱牵扯的州郡少,才能稳固大局,我已将沈家交于陛下手中,平弟该明白我的意思才是。”

沈元微怔,他并非单纯的影卫,而是同沈平一样,已在山野略有名声,闻言便道,“兼爱天下,如果女帝有德有行,天下无不敬服,万国来朝,何须兴兵。”

沈恪略有些失望,“你不该在大成境内做游侠,而是该去各诸侯王封地内看一看,许多诸侯小国盘踞一方,只是据此为地,图谋壮大,有粮就打,没粮便劫,百姓并不是他们的子民,只是他们的菜篮,你即然是替侯国百姓请命,也该问问他们,愿不愿意,想不想。”

沈元默然不语。

禅位大典后,沈先生便一直称呼女帝为陛下,因为名正言顺,皇权正统,家主则向来对以军功进位的武将十分反感,种出的粮食,改进出的农具,也绝不卖于攻城一方,先生会将沈家交于女帝手中,听凭女帝差遣,家主则劫持粮道,散于百姓中,欲逼迫女帝回撤大军。

沈元不相信这世上还有会喜欢战争的百姓,女帝若顾念民力,便应当将存粮发给受灾的百姓,而不是用来打仗,士兵们解印回乡,能春耕秋收,没有战乱,百姓们能安心种地,像他们在自己的村舍一样,相互友爱,邻里相帮,一起种地,一起分粮,岂不安平快乐。

正因为有君主皇帝生私欲,天下才会大乱,兵战不休。

但道不同,已不相为谋,两位家主偶尔相聚,相互间早已绝口不提朝政,不问天下,只余兄弟间家常琐事,来信去信只问家中人可安好,在外游学可安好,沈元知道,再如何劝说,也是劝不动的。

沈元再叩行一礼,“请先生随属下走罢,先离开这里再说。”

沈恪道,“我知道阿元你从小跟着平弟习武,武功很高,但外头必定已经布下天罗地网,你逃脱不了,假如侥幸逃脱,请不要再来,天下何人能困得住我。”

沈元微怔,知晓先生的意思,不过一抔黄土,死也便死了,还在这里,是因为女帝尚未完全掌控沈家,需要他在这里。

沈元叩首,“阿元虽是跟随家主长大,幼时却是先生救下阿元性命,又见阿元喜欢武学,将阿元送至家主身边,有当年先生相救,才有阿元多活至如今,阿元自愿来救先生,若因此丧命,且请先生不要自责,先生在信中与家主道女帝心胸宽宥,若非劫粮在先,必不会对游侠下杀手,但为心中之道,虽死无悔,先生保重。”

柯染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