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代逛淘宝+番外(353)

作者:大荷月 阅读记录

种植苦梨树的道路,是一条可以带领不知多少人通往小康和富裕的庄康之路。

经过医婆的同意,在距离白山镇大约两公里的一处小山头,明霞也种了大约五十多棵的嫁接苦梨树。

那一批苦梨树至少要等到明年结果。

明霞种植苦梨树的目的,倒不是为了制作苦梨膏,而是打算研究一下,在没有泽丽寨秘方的前提下,能不能用相对简单的方法制作出苦梨果的相关产物。

不一定要达到苦梨膏的药效,只要有其三分之一的效果,就能发展成很好的产业。

苦梨膏虽好,但产量实在太少,传统的手工苦梨膏完全无法满足大大部分普通人的需求。在如今相对封闭的计划经济环境下,凤城这样距离泽丽寨这么近的县城,人们想买苦梨膏大多也一罐难求,更不要说未来自由程度更高的市场经济下,稀少珍贵的苦梨膏,只会被垄断在少数人手里。

明霞在这几年与泽丽寨阿佘族人接触的过程中,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

苦梨树是泽丽寨阿佘族人赖以生存的基础,但他们似乎并不像守财奴一样禁止苦梨树外传。

与之相反,每一个泽丽寨人,都愿意让苦梨树在越来越多的地方落地生根。

明霞问过很久以前与泽丽寨有过接触的明发云,泽丽寨以前也送过两棵一年生的苦梨树苗给他,可惜他种不活,后来才没有再继续种了。

从阿依小山的口中,明霞也听说,泽丽寨的孩子,从小就听着长辈絮叨,如果能种越来越多的苦梨树,有摘不完的苦梨树就好了。

明霞心里对苦梨树的想法逐渐成熟,她现在积蓄着资本,也许在几年之后,也许在十几年之后,也许需要用更长的时间,这些资本会成为苦梨树产业发展的一块基石。

她相信这种植物不仅会给种植者带来财富,而且会让越来越多的人亲自体会到它的药效。

与医婆告别之后,明霞将这次带来的所有物品都交换完,再背着竹篓回家。

除了竹篓里的苦梨膏,明霞还收获了泽丽寨下一年苦梨膏树苗的订单。这次泽丽寨下单的树苗量是前几年的三倍之多。单单是这份订单,明霞获得的油米和各种药物,就足够明霞一家五口人整整两年的基础消耗了。

她和泽丽寨阿佘族这几年的交易,双方都建立了比较良好的信任基础。这不仅仅是泽丽寨的阿佘族人相信明霞为人,明霞也同样对他们付出信任。

就像每一次交易获得的不太方便携带的油果米粮,明霞会把大部分寄放在泽丽寨的粮库里,只每次来泽丽寨搬运一部分回去。

从泽丽寨回自家家小屋的山路,明霞已经不能再熟悉了。

奔波来往的这几年时间里,她知道这条山路上哪一处的野葱长得最茂密旺盛,也清楚哪一片土崖边上有滋味最甜的野莓子。

一路上的大大小小的竹林,哪个季节能出产竹笋,哪一片竹林的竹子适合红烧快炒,哪一片竹林的竹子适合晾晒笋干,明霞也都是心知肚明。

二花最喜欢晒透的笋干,明霞每次去看她,都会浸泡两斤,在灶台上蒸熟透了给她带去。用一勺猪油,加几片五花肉翻炒焖煮,每次刚练完球的二花都顾不得大汗淋淋,先夹两筷子笋干塞进嘴里,咬得“呱嗞呱嗞”作响。

大花喜欢嫩嫩的冬笋,还没有冒出土地,剥掉笋皮,宛如一块尖锥形状的白玉,切薄片,放一勺炒制过油果榨出来的熟油,加入浓郁的野葱野蒜叶,淋入鲜虾酱出来的虾露,美味得能让人吃下一大碗白米饭。

三花和花花两位小盆友,虽然性格南辕北辙,天差地别,但口味却出奇的相似。她们最爱的是薄薄的笋膜,与鲜嫩的鸡蛋一起翻炒,又嫩又脆,有炒鸡蛋的香气扑鼻,还有鲜笋膜的脆嫩清甜。

这两位小朋友不仅喜欢吃笋膜炒蛋,她们同样喜欢吃各种各样的炒蛋。野葱野蒜,番茄黄瓜,鲜菇木耳,似乎在这两个小家伙的眼里,任何食材只要加入鸡蛋一起翻炒,就是人间美味。

能看到自家的山头时,明霞在一片小竹林停下脚步。

这是一片竹竿只有两三厘米粗细的小野竹林,竹叶细小,竹子高度也只有三四米。

这种竹竿细长,砍伐十分方便,明霞经常砍上一捆,无论是种菜搭棚还是另做他用,都很顺手。

此地气候温和,就算在冬季,也能看到地面上有零星的竹笋冒出尖来。明霞只要看到数量还行,顺路的时候就会掰上一捆,回去焖菜炖肉,都是极其美味。

比起埋在地底下的冬笋,小野笋食用的是地面的部分,甚至不用镰刀,徒手一掰,细长的竹笋“啪”地一声断掉。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