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代逛淘宝+番外(393)

作者:大荷月 阅读记录

在周师傅觉得中看不中用的玩意儿,也许放到国外的市场上,会成为受人欢迎的抢手货。

这也是如今这一时期,国家大量出口手工艺品的重要原因。

苏绣,蜀绣,景泰蓝,脱胎漆器……

这些传统的手工艺品,在这个时代往往肩负着从国外换取外汇的重要使命。

“周师傅,我记得去年的日报提到过,扶桑国的商人去参观景泰蓝的生产,还下了很多订单,这些漂亮的艺术品,在国外还是很受欢迎的。我们这个竹编背包虽然不像那些艺术品那么稀罕珍贵,但价格不高,说不定他们就挺看中呢?”

明霞一说,周师傅似乎想到了什么,怔怔得看着窗外,思考许久,才缓缓点了点头,对明霞和大花说道:“对的,我师父亲手做的屏风在省城的富贵人手里也是抢手的物件。”

“我师父当年跟我说过,他的手艺还不是最厉害,做竹丝最厉害应该是蜀地那边龚家的人,他们的竹丝扇,当年是给皇帝太后用的,七八个月才能做一把扇子呢!”

大花一听这里面的说法,顿时眼睛一亮。她对外国商人的事情并不太感兴趣,倒是周师傅一谈起竹丝的加工话题,一下子提起精神了。

“师父,什么扇子这么厉害,七八个月才做一把?”

“你看我劈得竹丝细吧?”周师傅没有回答大花的问题,而是反问说道。

“细,我一根能抵你五根呢!”大花挠了挠头,很推崇地说道。

“那你知道蜀地龚家的竹丝有多细吗?”周师傅继续问道。

大花老实地摇了摇头。

明霞倒是知道,她上辈子看过纪录片呢!她没想到,这个世界里,也有一个制作竹丝扇的龚家,说不定人都是同样的人呢!

“他们制作竹扇最普通的一根竹丝,都只有我这十分之一粗细。”周师傅佩服地感叹道。

“啊?”大花眼睛亮晶晶地盯着周师傅,惊叹一声,脑子里已经在想象周师傅所说的那样的竹丝,到底有多细了。

“那做物件得多耗神呀,手都捏不起来。”大花苦恼地想了想,捏着自己的头发丝,想象着自己如果要编织这种竹丝,该有多费劲。

“傻丫头,那么细,哪能用手,都是用细针和镊子挑呢!所以一把扇子要做七八个月。”

一把扇子要用两千根的竹丝,把竹丝劈出来,就要耗费不知道多少功夫。

看过纪录片的明霞在心里默默补充。

“这话说多了,天色也不早了,”周师傅看了一眼窗户外的天空,咳了咳嗓子,说道,“你这几个书包先留在我这里,过阵子,那人来的时候,我试试看能不能递上去。”

明霞说的话有点打动了周师傅,也或许因为他心里也希望自己师父传给他的老手艺能重新有用武之地,他应下这件事情。

有周师傅这句话,这件事总算有一个渠道。

明霞尽量劝说凤城县竹编厂争取更多的国外订单,将它的产品从较为粗糙的简单竹篮,发展成更精致细腻的竹编背包,是希望大花能从竹编厂的机会总中,拥有更多展现技巧能力的机会。

虽然周师傅允诺了名额,但明霞并不愿意大花来竹编厂做一个技术含量较低的编织女工。

只有竹编厂接到更有难度的竹工艺订单,才会需要更多技术高的篾工,才有机会跟竹编厂协商,让大花既能够兼顾学业,又能让自己的喜好有所发挥。

如果按照竹编厂目前的情况,订单的加工相对简单,竹编厂并不渴望技艺更高的工匠,别说是大花,就连老匠人周师傅都没有发挥的空间。

如果大花编织的背包被国外的商人看中,那大花的手艺,就比现在重要多了。

明霞努力去推动这件事情,并觉得它大有可为的原因,来源与她上辈子接触到的一位老阿姨。

这位老阿姨当时已经七十多岁了,在社区的老年人活动中心办了一个毛线编织爱好者基地,专门教人如何进行毛线编织。

明霞与这位健谈的老阿姨聊过。当初,这位老阿姨家境不算富裕,是在八十年代后期,接到了一个朋友的委托,专门给国外的客户打毛衣。

衣服的款式和原料毛线都是对方提供,老阿姨只要根据设计,把毛衣手工制作出来,根据成品的复杂程度,一件就能拿到一百元到两百元不等的手工费用。

精致的手工,在如今还是很能卖的得上价钱的。

当初那个老阿姨,就是既有渠道,又有能力,才仅仅靠着织毛衣,攒了比工资多了四五倍的收入,在城市里买了好几套房子。

周师傅保证自己会将大花的竹编背包给来访的外商看后,觉得这件事情就告一段落,不想多谈。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