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代逛淘宝+番外(417)

作者:大荷月 阅读记录

而在房屋修整的两周时间里,明霞按照自己所列的清单,一步一步完成自己一家在凤城县定居计划。

虽然按照行政管辖来说,铁屋村是属于凤城县下属的一个自然村,但两者的生活方式截然不同。

铁屋村的村民,日常饮食以蔬菜和地瓜米为主,偶尔会加一点镇子上买的咸鱼干。至于烧火做饭的柴火,都是家中妇女和儿童从山上捡拾来的。

而在县城里,食物的种类远比四面青山环绕的铁屋村丰富。

在凤城县生活了这些日子,明霞也跟着学会计算涨潮落潮的时间,并每次在最合适的时间,跑去找那些顺着涨潮来县城的渔民买海鲜。

在凤城县的普通人生活里,海蛎,花蛤,黄花鱼等等高蛋白质的海鲜,其实是日常生活中,最廉价易得的鲜货。

她们搬来的时候,还是夏天,从那时开始,一直到秋末,都是这片区域海鲜最肥厚鲜美的时节。

她们一日三餐海鲜吃得多,但其实并不起眼。县城里普通收入的人家,哪天饭桌上没有两三道海鲜呢?

先前每次来县城,行程匆匆忙忙,急着赶车办事,从未如现在一样,安逸闲适地感受这座海边小城的生活节奏。

在环城河的岸边,有一位十个指头都绑着胶布的老阿姨,两块木板两个板凳,架起一个海蛎摊子,几乎是风雨无阻地在摊子上撬海蛎壳。

刘姐告诉明霞,这老阿姨的海蛎摊是县城里最新鲜的,价格也低。海蛎营养好,蛋白质高,明霞最喜欢从她摊子上买一两斤的撬过壳的海蛎,无论是豆腐海蛎汤,还是海蛎煎蛋,都很受孩子们欢迎。

金秋是带壳海鲜最美味的时候,明霞经常在涨潮的时候,带着孩子们沿着县城边上那条河,在一条一条渔船中淘货。

有一次,一路走了三公里多,竟然被她们看到海岸。泥泞的海滩,有一群渔村的女人和孩子在讨小海。那一天,明霞从她们手上收了满满两桶的海鲜。

跳的,趴的,带壳的,不带壳的,海蚌、海螺,跳跳鱼,还有两只比她巴掌还大的金鲟。

真是过瘾极了。

今天的梭子蟹母蟹带膏,黄得能流出油来,一筐一筐三斤起卖,明霞怎么舍得放过,立刻搬回家,料理了一桌子的梭子蟹。

一边吃,大开眼界的孩子们还会抹着嘴角的油膏,满足地评论。

“娘娘,娘娘,今天的梭子蟹比昨天的三眼蟹好吃啊,好香好香!还甜滋滋的。”三花抱着明霞刚刚给她敲开的螃蟹大蟹脚,撕出纹理分明的蟹肉,感慨说道。

花花安安静静地啃着最大的白肉的,表情淡定,但桌边的蟹壳数量却已经是最多的。

“娘,这个梭子蟹的红膏,比前天虾蛄中间的红膏更好吃。”大花拿着筷子,熟练地挖着蟹壳里的红膏,品尝完后,鉴定说道。

大花小姑娘看着吃得欢快的妹妹和阿娘,忍不住笑了起来。

虽然居住在凤城县的开支比山里大多了,烧火的柴要钱,每顿的菜要钱。县城里的食物花样也多,她娘在吃食方面,从来不会吝啬。

刚搬来凤城县的前一个月,大花看家里钱像流水一样花出去,心里特别担忧害怕,她担心自家几年攒下的一点钱,全都花个精光。

大花没敢告诉别人,她躺在还不二花以前睡过的房间里,连续好几个晚上都做噩梦。梦见她们一家人在县城里日子过不下去,只能灰溜溜回铁屋村。

回到铁屋村,她们半山的屋子也让人占了,她只能去隔壁村,像她娘小时候一样,当个童养媳。

明霞那段时间特别忙,忙着新房的修整,忙着给大花跑学校,忙着在县城里寻找新的机会,并没有发现大花情绪上的反常。

最终,让大花解开心中顾虑的,是她在竹编厂接到了新的活计——竹丝加工。

在第一个月拿到一百八十六元钱的时候,大花心底的阴霾一散而去。

她算了算县城里生活的物价,大花终于可以安心了。

就算她娘手里的钱不够,靠她在竹编厂里接活,也能养活她们一家人了。

大花并没有如明霞告诉明发云那样,成为竹编厂的女工。但她每个月拿到的钱,在竹编厂里,却仅次于周师傅。

竹编厂一个普通竹编女工一个月能拿到的二十六块到三十块钱的工资,而大花第一个月拿到的钱,就相当于六个女工的工钱。

大花一个人能拿六个人的钱,自然是因为她的手艺是别人无法取代的。

在竹编厂里,制作竹篾的篾匠,收入一直比编织竹艺的女工高很多。

竹编厂现在从外商手里接到的订单,竹篮和竹剑都是走量,数量大,价格低。而比较特殊的是竹丝背包,每一个的利润都很高。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