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代逛淘宝+番外(428)

作者:大荷月 阅读记录

明霞以身作则告诉孩子们自我学习很重要,也没有忽略给自己增加硬条件。

凤城县虽然是一个小县城,也给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提供了足够的发展空间。

在获得扫盲班连续三期的证书后,明霞有了报名县城夜校的课程的资格。

夜校,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几十年后几乎消失在人们的生活中。

但是,在这一时期,人们受教育程度很低,扫盲班,夜校,函授班是许多离开学校课堂的成年人学习的渠道。

学校白天给普通学校上课,晚上则是留给成年人学习的时间。

明霞现在年龄无法重回学校,也没有精力在全日制的课堂上安安心心的念书,却可以通过国家提供渠道,利用业余时间,获得同等学力。

通过夜校的考试,就能获得等同于初中的证书。

而教师进修学校的函授班,有专门的高中函授和专科函授班,明霞只要通过函授班的课程学习和考试,就能获得同等高中的学历证明。

而专科函授班里就有高中学历的在职人员报名学习,学习进修的人员包括教师,医生等。

以明霞的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来说,在规定内最短时间,完成函授班的学习和考核,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更况且,明小丫这具身体的天赋很好。

虽然明小丫从没有上过一天学校,但明霞这辈子念书感觉比上辈子容易多了。

上辈子明霞是一个普通人。

因此在学习上也遵循大部分普通人的记忆规律,记忆,遗忘,背诵,再次复习,不断强化,十分努力最终才能掌握某一门课程80~90%的知识点。

明小丫不同。

一本理论知识的书籍,枯燥乏味,她只要看过1~2遍,基本上能八九不离十的复述下来。

一篇是数千字的文章,重复4~5遍,至少在2~3个月时间内,可以一字不漏地背诵出来。

花花小朋友的学习能力,实际上就是来自母系的传承,并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可以想象以明小丫的记忆力,如果给她足够的学习条件,一定会是铁屋村里飞出的耀眼金凤凰。

很可惜,这个位姑娘从来没有机会。

时光宛如流水冲刷着每一个人的生活,不曾虚度充盈而饱满的日子,犹如白马奔腾,转瞬而过。

不知不觉中,明霞一家在凤城县,生活了四年。

这四年,摇摇欲坠的木屋被拆除,一座三房一厅的青石红砖瓦房搭建起来。

这四年,明霞自己完成了扫盲班,夜校初中段,以及函授班高中段的课程。按照现有的政策,明霞如今相当于拥有高中学力,是可以报名参加高考考试。

这四年,大花完成了小学的学业,去年从小学升入初中,身形抽条似得长大,眉眼长开,身高已经与明霞相差不大。

这四年,二花只跟着周国红回来凤城县两次。当年那个瘦瘦小小的,爱捉鱼摸虾小丫头,已经是国家青年队的主力选手。

同样在这四年,三花和花花小朋友从小学升入三年级。一个从来没将学习这件事放在心上,另一个也从来没将学习这件事放在心上。

一个是县城图书馆的专业户,一个天天跟邻居的小娃儿丢沙包,踢毽子,整日没心没肺地疯玩。

再过两年,一个新的年代就要到来。

去年是恢复高考的第一年,考虑的家里的几个孩子,明霞没有报名参加。对于一个上辈子完成了十九年学校教育的中年人来事,她对进入大学没有太大的执念。

高考,对她而言,更多像一种渠道,在合适的时间,翻开牌面。

改革和开放,对一座面朝大海,有着得天独厚条件的县城来说,变化可谓是日新月异。

那有着历史斑驳印记的百年城墙,在明霞搬到凤城县的第三年,已经只剩下西面山坡上一小段残留的墙体。

屹立的城墙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那属于这座小城的独特风韵,就像被拦腰铲去大半。

在七十年代的后期,新建的砖瓦房,开始侵占青石房和古老木屋的地盘。

明霞一直有带孩子们去城外莲花峰爬山的习惯。

一年复一年,他们站在峰顶,看着这座小城逐步变迁。

城墙外,那陆陆续续搭建的民房,迅速被纳入城关的范围之内。

明霞一家靠近城墙的房子,在这青石坍塌的瞬间,就不再属于城郊的范围,距离新建的农贸中心市场,也不过是两三百米的距离。

说起来,拆除城墙这件事儿,与明霞一家也有点关系。

城墙是一座城市的铠甲。

墙底是方正的青石,墙体是特殊烧制的青砖,而墙面的粘合剂,则是据说加入了昂贵蛋清、红糖、糯米的独特配方。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