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风云(141)

作者:二点六一 阅读记录

曹操说:“我也早有耳闻,却不知其中利害关系。”

贾诩说:“甄氏母张氏,是常山国人,常山和中山是冀州两大产粮大国,袁军粮草大多来自张氏和甄氏。”

曹操恍然大悟,说:“中山无极之甄氏世代簪缨,居高位,食汉禄,理应为朝廷办事,不该受袁氏哄骗。”

贾诩又说:“并州高干是陈留圉县人,其母是袁术亲妹。高干是孝子,虽在并州,其家族之人仍留在陈留,高干本想迁族人到并州,族中三老不肯,可见高氏一族并无反心。主公应抚恤其忠汉之心啊。”

曹操说:“文和之言为我开了一剂散结化瘀之良药啊!”

行军打战一靠兵力,二靠粮草,三靠人心。粮草不够,就没力气打了,人心不团结,迟早要散伙。贾诩擅长慢慢地挖掘各种犄角旮旯里的作战因素,看似在说一些花边新闻,其实是在解说各种利害关系。

曹操听了贾诩一番话,知道袁绍集团的粮草供应关系网并不坚固,各军事集团间互有猫腻。如何打散看似坚固的河北军事集团,全靠调度,曹操知道,中牟一战即使自己胜了,也只是一时的胜利,袁绍的背后有一张庞大的根深蒂固的集团关系网,要想真正打败袁绍,那是一场持久战,打持久战,就必须调动一切可用之关系,尽量搅扰敌人内部各种关系,使其不攻自破,那是上上战法。

就在贾诩和曹操谈论袁绍的家长里短之时,袁军仍在汴水北岸对曹操骂骂咧咧。曹军自是愤愤不平,与之对骂。

曹操却对军士说:“不与袁氏一般计较,击鼓奏乐,收兵!”

这边曹营高奏“得胜归”,那边袁军以为曹军要应战,忙令弓弩手射箭。曹军忙举盾牌挡之,在鼓乐声中安然回营。

第76章 邺城的'鬼谷子"

冀州魏郡之邺城本是上古颛顼帝之曾孙大邺所居,此地山环水抱,人杰地灵,袁绍选邺城为冀州治所。漳水从太行山麓发源,由西北向东南而行,在邺城西接纳污水,形成滚滚洪流,绕行邺城南,又折向东北而去。在污水之南有一洹水,洹水和污水之间有一带山谷,这里涧深谷幽,峰高林密,云雾深处常有虎啸猿啼,被称为云梦山。山南有一谷,谷内四季常春,与周边景象不同,不被常人所知,世传其为鬼谷,传说此谷就是战国时鬼谷子隐居处。

秋十月的阳光特别明亮,鬼谷中百花盛开,因为人迹罕至,这里成了鸟雀和蜂蝶的天下。谷中有一瀑,也不知其源头,瀑下水潭,水清如碧。潭外几十丈的密林处有一巨石,石后有木屋。木屋之西侧有一大楠木。这楠木枝叶繁密,形成绿盖,如不走近看,就看不见木屋。这山谷好像是谁在荒野中遗落的一颗珍珠,不是有缘人,绝对捡不到。

上弦月如细弯的眉,天幕上有寒星在动,大地一片漆黑,但木屋里有灯火在晃动,还有人声。

一人说:“这是青州来信,先生请过目。”

一老者说:“好,中牟情况如何?”

那人回答:“先生请看这个。”

这屋里有四个人,一个是五十来岁的老者,一个穿短装的壮年男子,还有两个侍奉的下人。壮年男子从怀中掏出两个锦囊交给老者。老者默默接过,打开其中一个,看完里面内容,放在灯火上烧了。

老者对壮年男子说:“过了今晚,你明早走。”

壮年男子说:“明早我往南,先生往北,多保重!”说完,那男子打开木屋后门,消失在一片矮灌木丛中。老者等矮灌木丛恢复平静后执灯回屋。

寅卯之交,邺城的建春门缓缓开启。战时,邺城百姓只能从这里进出城。这时从远处驶来一辆黑红麾盖的马车,车内靠躺着一个老者。

守城官见到马车,忙上前来,向车内的老者施礼问好,说:“荀先生好!”

那老者向守城官点点头,又示意车夫下车牵马入城。你道这老者是谁?原来他叫荀谌,字友若,颍川人,是荀彧的哥哥,原冀州牧韩馥帐下谋士,因劝说韩馥归顺袁绍,为袁绍夺得冀州,平定公孙瓒立下汗马功劳。因为腿脚不便,袁绍特造一轻便马车,供其代步。

荀谌现与审配留守邺城,帮助袁尚治理邺城,调配前线军需。其中,审配管军政,荀谌管钱粮。荀谌的马车驶上正中路,经过戚里往北,就到了邺城中心建筑——尚书台。袁绍建邺城按照洛阳城布局,把原邺城府衙扩建成皇宫规模,执政中心设立尚书台,有人指袁绍越规,袁绍说我这尚书台只取其掌管文书之意,并无他意,当然,袁绍野心从此可见一斑。

荀谌的马车在尚书台正大门前停下,门首有两个军健急步走下台阶,扶荀谌进了正门,来到签押房。签押房由南往北分别设有户曹、法曹、兵曹、吏曹、仓曹等,荀谌经过兵曹,见两个衙役正押着一男子站在堂下,审配则在堂中踱步,似在沉思。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