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岛家族的诞生(387)

作者:任猪飞 阅读记录

为了不改变太多香港地产,林志超所以将资金都投资到商业地产商来,今年直接没有一个住宅项目;就是到了明年(1959年)地产恢复起来,长江置业也只打算卖个两三个楼盘就行。

慢慢来,不能一下子玩坏了,到时候林志超都不知道怎么玩了!

比如说,如果将长江工业集团的1.2亿资金,拨给长江实业,那直接就是改变地产行业了。

当然了,改变的依旧是小势,而改变不了大势。因为香港的大势,只能是政Z因素,国际大事等原因,所造成的。

香港一年投资地产的资金在七亿多,所以就算林志超注入1.2亿资金,也不一定会有太大的改变。

当然,在发展地产上,林志超还是降低自己的投资,主要是投资商业地产。

在上一波的地产浪潮中,长江置业获得利润1个亿,加上地皮回笼约2000万,就是1.2亿资金;而四幢中环大厦的造价在4500万港币以上、美丽华酒店(含购物中心及装修费)的造价约不到4000万,星岛百货中心不到800万,近六个商业项目就已经需要花掉9500万左右的建筑费和税费。

剩下的2500多万,只能买十个地盘出头。

当然,建筑费不需要立即全部支出,而且长江工业集团还可以随时注入资金,所以不需要担忧资金的问题。

至于贷款的问题,既然没有上市,也没有急需的投资项目,林志超都没有想过。

……

一周后,玛丽医院。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努力,许彩英有惊无险的诞下一个儿子。之所以说有惊,是因为这个孩子比预产期早两周多时间,是林氏家族唯一一个赶早两周的孩子。

好在,一切都非常顺利,许彩英毕竟已经顺产两个孩子了,第三个也不会出现太大的问题。

产房里,林志超摸着许彩英的手,唐彩芸则照顾着孩子。

每次两姐妹谁诞下孩子,另外一个都会在医院全身心照顾,留下吴文英看家;至于林志超,依旧是工作为主,赚钱为主。

“完成任务了,辛苦你了!”林志超真诚的说道。

不是他一定要让许彩英生第三胎,而是家族产业有需求。环球航运将升格为‘环球集团’,旗下业务也将覆盖海陆空,包括:航运、航空、物流、港口、地产等,可以说其将来的规模庞大。

比如九龙仓,将来肯定是用环球航运的名义收购,这就立马成为了地产巨头,只是不涉猎发展地产而已;在商业地产领域,以后全球总会投资一些项目的,毕竟登陆时有资金闲置。

而且,环球航运登陆,不代表放弃海运,依旧会保持一支‘庞大’的船队,只是可能会瘦身一半或者三分之二;待周期又来临时,又会增加投资。

所以,如此庞大的产业,许彩英就一个儿子一个女儿,着实有些单薄。如今又诞下一个儿子,才比较理想。

许彩英听到林志超的温和声音,也少了几分对小儿子的埋怨,今天折腾她够呛,而且还有担心。

“嗯,只要这小子健康就好,我这两天好担心!”

在这个家庭,生出不健康的孩子,那将是个非常不好的事情。

实际上,她完全是多虑了,提前半个月出世,也是很正常的,连早产都算不上(差一周多时间)。

唐彩芸笑着说道:“乱担心,身体好着呢!”

看到丈夫、姐姐、小儿子,许彩英舒心的笑了起来。

至此,林志超的事业终于最低都有一个继承人了。为什么这样说呢?

比如:

唐彩芸有三子一女:林瑞寰(1949)、林瑞江(1951)、林瑞楷(1954)、林慧珠(1957)。

其中:

林瑞寰将来负责‘长江实业集团’,包括收购的子公司和记黄埔、香港电灯等事业;

林瑞江将来负责‘长江工业集团’,将来负责发展工业、科技产业的发展;

林瑞楷将来负责‘传媒集团’,虽然目前还没有发展,但林志超已经有一个计划;

林慧珠就只能拿酒店股份,亦或者服装品牌。

许彩英有两子一女:林瑞海(1952)、林婉珠(1955)、林瑞诚(1958)

林瑞海负责航运、航空、物流、港口(仅九龙仓旗下的港口股份);

林婉珠也只能拿酒店股份,亦或者服装品牌。

林瑞诚负责九龙仓集团管理、环球集团的商业地产项目。

大概是这样规划的,实际上还是要看子女是否‘成才’,就算都有能力,那也只能来给林志超做助手,慢慢的上位;实际上,林志超还会培养孙子辈的。

而股份方面,林志超更多会采取‘父与子的信托基金’模式,进行交接。

当然,这些还仅仅只是企业方面的布局。林氏家族将来还有‘家族办公室’、‘家族信托基金’等,这些都是林志超掌管到老死的财富。这些财富包含着‘全球股票的投资’、‘古董字画的投资’、‘豪宅的投资’、‘黄金玉器珠宝的投资’等一些列财富。

总体说来,林氏家族的财富会分散,这是因为太过庞大的原因。

第245章 【钢铁帝国】

长江工业的总部会议室。

林志超看着一众集团高层,以及‘中天钢铁’、‘中天拆船厂’的主要管理层,心中有些满意。

长江工业集团的技术实力很强,一直坚持招聘内地来港、香港大学毕业的机械类、化学类等相关人才,所以公司的科研能力绝对不算弱,能自研、修理各种机械,亦可以冶炼铜。

香港大学不是没有理科毕业生,早在本世纪初,太古船坞便从香港大学招募机械工程师;而太古船坞一直是远东的一个造船基地,巅峰时期工人有6000多人,是一家大型造船厂,造出过6000吨的远洋船。

除香港大学外,还有一些理工职业学校,亦可以培养理工类人才。

香港真正缺的是——产业链的发展,没有像后世新加坡那样,政府进行规划、布局。

“拆船厂筹备得如何?”

听到林志超的发问,‘中天拆船厂’的总经理邓忠发,立即说道:“醉酒湾、将军澳的拆船基地差不多已经筹备好,可以去选购船只,然后拉回香港进行拆船了!”

林志超满意这个进度,他要求的拆船厂可不是一般的要求,而是进行了系统化的规划,尽可能的降低对环境的破坏,以及拆卸好的材料如何处置和堆放。

实际上,拆船虽然容易污染环境,但拆船业属资源环保型产业,用拆船废钢代替矿石炼钢,可减少气体污染86%、水污染76%、耗水量40%和采矿废弃物97%,被誉为“船舶再循环工业”或“无烟冶金工业”。但同时,废船含有大量多氯联苯、石棉、三丁基锡、铅、油污、涂料等有害物质,如处理不当会污染海洋、陆地和大气,威胁当地居民健康和生活环境。

香港最早形成规模的拆船产业,是二战后开始萌芽的。

二战后,香港政府忙于清理海运航道,工业家‘郑植之’敏锐地意识到,维多利亚港湾内有不少沉没的战舰和炮弹壳,正是钢铁工业很好的原料来源。他把自己四兄弟的捷和工厂扩组为有限公司,向香港政府申请承办在海上打捞拆卸战时沉没在港湾内的船只。

打捞上来的沉船是个庞然大物,香港当局颇感难以处理。郑植之独具慧眼,以贱价收买过来,将沉船拆卸。拆卸出来的零件,可用则用,可修则修,不可修又不能用的金属废料,便和向渔民收购来的炮弹壳一起重新熔铸,辗辘制成钢筋等型材出售,变废为宝。

时值香港战后恢复期,百废待兴,各地钢材需求量很大。捷和的业务迅速发展,单纯钢筋的产量便占全香港产量的三分之二。香港政府还发给他们60港元一吨的拆船费,以酬谢他们帮助政府清理港湾。

捷和两边获利,财富迅速增长。

上一篇:他欺我病弱惹人怜 下一篇:专业情人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