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实业巨头(201)

作者:水下野鱼 阅读记录

如原先历史上的黄埔花园,从85开始,89年完毕,一共为当时的和记黄埔赚了50亿港元外加一个大型的商场,而50亿港元,在89年,是可以买下2-3栋普通的中环大厦,或者一栋超级大厦,或自建。

“没问题,对质量方面我们一直非常重视,还特意请了日本的三方机构来定时检测各类供应商材料的质量。”周家杨回答道。

“好,那就等吧,到时候资金回流,我们就可以启动第二期了。”陈志文点点头说道。

周家杨顿了顿,又说道:“除了黄埔花园,和黄目前主要还是与华资地产合作开发地皮为主,主要也还是李嘉成的长江实业,考虑到现在债务好转,我们还要不要再与李嘉成合作?”

“继续合作,和黄那么多地皮,留着干嘛?”陈志文点点头说道。

香港的华资地产公司,在70-80年代可以说是群雄乱舞,各方人物上台,每个能够崛起的人,都有着自己的眼光、资源、胆量、机遇,也是因为这样,陈志文很乐意与他们合作,来开发和黄旗下的一堆非核心地皮。

虽然他们能够从中获利,但和黄也一样拿了至少一半的利润,且不需要垫付任何资金。

如果只看地产市场,和黄这样做是亏的,毕竟未来这些地皮能够翻个几倍,等到以后肯定收益更高,但陈志文所要的,则是急速套现,70年代的一亿港元,在他的手中,只要抓住一次机会,可比十年后的10亿港元要有价值的多。

当然,比较好的位置,还是留给自家老头,或者自己旗下的星河地产来一起开发,随着香港地产市场的复苏,无论是和黄还是星河、恒义,现有的自持物业或者待开发的地皮物业,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涨幅,这样一来,就可以从银行中贷出更多的资金来开发项目。

不停的循环,不停的借贷,不停的发展,是香港地产公司永远的套路,只要地产市场一直上涨,其中获取的利润会远超自己持有物业带来的升值。

不过,银行还是会有一定的风险控制的,不会无限的放贷,这也是陈志文要与其他华资地产公司合作的原因,特别是李嘉成,银行关系很足,能够从加拿大帝国银行贷出很多资金,在这种情况下,和黄也能更早的将自己空着的地皮转换成现金。

而这些现金,很快就会有重大用途。

“好的,另外零售这一块,上一次我们与纽壁坚谈崩了之后,我们双方都开始在地产市场上争夺可以用来开超市的商铺,但从最近的趋势来看,怡和似乎选择了以租赁为主,放弃了购买商铺。”周家杨又汇报道。

“哦,置地居然放弃持有物业了,看来,怡和系的问题,比我们想象的要严重的多。”陈志文笑了笑说道。

虽说做超市不需要自己购买物业,世界上大部分超市都是以租赁为主,但以置地对商业地产持有的特性,居然也放弃了收购超市所有的地产,那就绝对是资金方面没有那么顺畅了。

“的确有可能,置地的中区重建计划都暂停了不少,73和74年地产危机最严重的的时候都没停,现在却停了。”周家杨分析说道。

“那我们就更要痛打落水狗了,除了继续收购物业,我们还得直接从置地的手中抢夺他们的超市才行。”陈志文接着说道:“就先这样耗着,看看谁也扛不住。”

“好,我明白。”周家杨点点头说道。

第206章 纠结的怡和

中环,康乐大厦:

“什么,7家物业都被和黄给截走了?你们干什么吃的?”鲍富达差点暴怒的跳了起来。

平日里,他们这群人一般都会显得很和善,但本质上,还是高人一等的,如果只是一两家物业被人截走了,那倒无所谓,但一下子7家,与竞争对手和黄一正一负,那可就是14家的差距了。

“抱歉,鲍富达先生,据我所知,和黄出了比我们高10%的价格,这个价格也比市场均价高不少,这7家物业中,还有两家被和黄给直接收购了。”来人也是一名英国人,此刻的他以流利的英语汇报道。

“2家收购物业,另外5家高价租赁。”鲍富达皱眉说道:“这和黄玩的可真狠,真要这样的玩法,那在零售市场上,就得投入几个亿的资金了。”

“好了,你先下去吧。”一旁一直没有说话的纽壁坚,对着鲍富达的手下说道。

“多谢纽壁坚先生。”小英国佬连忙感谢,随后立刻退了出去。

“这是我们的资金问题,怪不得任何人。”纽壁坚对着鲍富达说道。

“是我失态了。”鲍富达点点头说道,不过这也就是对自己的领导纽壁坚说说而已,哪怕真失态了,他也不会对手下说的。

纽壁坚接着说道:“这陈志文,看来是铁了心要进入零售市场了,现在这就让我们很尴尬了,退出的话,之前几千万就白砸进去了,说不定以后等和黄的百佳超市成了规模,万一陈志文又发起价格战,我们的惠康还会一直亏损,但如果不退出,不说赢和黄,就算保持现在的局势,我们也得投入几个亿进去。

现在怡和的情况你也知道,这个时候的几个亿,哪怕用信贷,也是一笔不小的资金。”

“这我知道,可如果我们退出了,那就是彻底放弃了,从亨利凯瑟克开始就筹备的控制香港零售市场的计划,就全废了。”鲍富达有些纠结的说道。

早在1972年收购牛奶之前,当时还是怡和系老大的亨利凯瑟克,便与纽壁坚、鲍富达等人对牛奶国际公司进行了全面的分析,除了看中它的地产持有规模,剩下的牛奶业务、冰厂、零售都是优质资产。

随着海外连锁超市的发展成了规模,怡和集团也准备借助牛奶旗下的惠康超市来完成对香港零售业的控制,不过收购牛奶之后,地产危机及石油危机爆发,影响了怡和系的一系列计划,对零售超市扩张的计划也暂时搁浅。

不过因为73年之后的香港市场,基本上还没有什么大型连锁超市,本地的超市也都是独立为主,外资则是水土不服,因此,怡和高层并不急,对零售市场也就是慢慢来的态度。

直到最近,怡和突然发现被华资收购的和黄,开始大规模进入零售超市市场,才引起了他们的警觉,但显然为时已晚,和黄即使负债累累,也仍然有意愿投入巨资进场,这可就打乱了怡和的规划。

“最近一年,地产市场涨幅上升了不少,置地旗下还有没有哪个物业,信贷额度还没有用完?”纽壁坚又问道。

置地的规模很大,在中环、金钟、尖沙咀等黄金地段拥有20栋左右的大厦,这些大厦每年的租金,就有两三亿港元,但并不代表这些钱就是纯利润,因为置地发展到了现在,也一直都是靠着以租养贷的商业模式,租金收益虽然高,但基本上都去养贷款了。

甚至置地的欠债还在和黄之上,区别就是和黄抵押物不足,而置地,其主业核心地产对地产市场的跌幅敏感度不高,因此一直没出现资不抵债。

现如今地产市场复苏了一点,各栋大厦的市价提高,那可贷款的额度自然也跟着提高了。

“有倒是有,但这些资金都准备用来进行中区重建,这个时候抽调资金,就为了零售,似乎有点太不划算了,而且九龙仓目前也缺资金,我还想让怡和再拨点资金呢?”鲍富达皱眉说道。

中区重建计划,其实就是一个大坑,这也是亨利凯瑟克在位的时候提出的方案,主要就是考虑到置地在中环的很多大厦历史悠久,内外装修比较老旧,于是,决定花费十亿港元,对置地在香港的各栋大厦进行翻新,再就是以行人天桥,来链接各个大厦,以增加人流,及保证客户不会因为天气原因而失去购物意愿。

这个想法是不错的,但十亿港元的资金太多了,又碰到了地产危机及石油危机,消耗了置地大量现金储备,偏偏这个项目跟海港城一样,根本停不下来,很多大厦为了装修,付出代价将租户迁走,内部也在装修,这装修到了一半,根本就不可能停,停了也租不出去,也不可能停个几年以后再让租户出去再装修。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