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实业巨头(244)

作者:水下野鱼 阅读记录

“美国那边,冬天的确冷,不过大家还是喜欢比较轻的衣服。”陈志文想了想说道。

“可是这轻的衣服,怎么能暖和呢?”潘厂长有些不解的问道。

“这就是材料技术的问题了,我也不是很专业,但跟基础材料工业有着很大的关系,西方的冬衣制作公司,都是在追求非常轻的情况下,保证暖和,潘厂长,你说两件衣服,有着同样的保暖效果,一件非常重一件非常轻,你会选那一件?”陈志文问道。

“轻的。”潘厂长犹豫了片刻后,还是说出了自己的选择,他其实已经明白陈志文的意思了。

“这是任何人的本能,谁也不喜欢身上的衣服那么重,所以,潘厂长,你们的产品如果要出口欧美,这冬衣的重量一定要降下来。”陈志文建议道。

潘厂长接着问道:“我知道香港那边也有很多做冬衣的,他们做的是什么样的?”

“他们的原材料,基本上都是从日本那边进口的,最近香港有了一家叫做伯克希尔哈撒韦的纺织厂,目前也在开始做这类产品。”陈志文回答道。

“要进口啊。”潘厂长皱眉说道。

“这里面应该涉及到材料问题,潘厂长的工厂很大,可以往这个方向进行研发,等我回香港后,可以寄一些类似的海外羽绒服给你们,你们只要能够做出差不多类似的,那我这边就可以考虑下一些订单。”陈志文说道。

纺织业,虽然是轻工业,但内部的技术含量,还是有很多的,同样保暖程度的轻重,直接影响着用户的体验,这基本上是决定性的因素,将这类军大衣送到好市多去,估计免费送,顾客都不一定要。

而更高的要求,还有防水,好的羽绒服,在碰到下雨时,雨水会顺着衣服滑下去,而不是会渗进去,打湿整个衣服,更高级的还要有防火等级要求,倒不是真的要求防火,而是要求很难被火苗引着,真的被烧起来了,也会要求烧的很慢等等。

这里面,其实就是考验的基础工业的能力,从石油冶炼开始就有要求,所有的轻工业,能够持续繁荣的基础就是有着重工业的研发能力,要不然,就会跟香港一样,只是一群做普通衣服、组装的小产业,哪怕规模成了气候,但也就是给材料厂打工罢了。

当然,国内的情况要好很多,从70年代初开始,国内就花了当时为天价的43亿美元购置大量西方生产线,石油冶炼生产线解决材料、能源问题,化纤生产线解决衣服问题,冶炼工厂解决钢铁问题、化肥制作工厂解决农业问题。

这些其实就是改革开放的根基,如果国内不能提供这些基础原材料,那就只能做一些三来一补的小工厂,永远成不了气候,也就没有90年代乃至00年代的工业发展奇迹了。

但现在的话,不行就是不行,这些产品根本不符合欧美的市场需求。

“好,多谢陈生了。”潘厂长有些失望的说道。

“陈生,既然冬衣因为重量的原因不行,那夏天的衣服能不能考虑一下。”一旁的梁社长问道。

“可以,那去看看吧。”陈志文点点头说道,夏天的衣服,要简单多了,国内现在的化纤产能也上来了,这方面应该不会有太大问题。

……

在第一纺织厂待了一个下午,陈志文看了他们的几乎能做的所有产品,也认可了几样,如袜子、短袖、短裤等等,不过也没有当场下订单,而是给了一个口头承诺,只要质量可以,每年的采购额不会低于百万美元。

接下来,香港星河贸易的人会发来相关需求,或者认可这边的款式,再就是送部分样品去美国超市测试以及相关实验室进行测试,都没问题且客户反馈良好,那才会到下订单的时候。

潘厂长与梁社长都很开心,也算是完成了一个小任务了。

后面的几天,梁社长又带着陈志文一行人在几家做日用品的工厂转了几圈,陈志文倒也不在乎,只要质量合适,都可以商量以后的合作。

直到最后一天,陈志文的口头承诺已经出去了500万美元,在粤州这边都还算满意的情况下,陈志文与所有的考察团成员从粤州机场出发,直接北上燕京了。

这是一座普通的飞机,虽然被包了下来,但空间方面仍然是民航设定,空间座位比香港的经济舱还要挤。

在获得机长通知安全的情况下,大部分人解开了安全带,相互活动起来。

现在的内地飞机上,还是可以抽烟喝酒的,不一会功夫,机舱内便云烟滚滚,陈志文这个不抽烟的人可受不了,连忙走到了角落上,虽然还有烟味,但要小的多了。

“陈生不抽烟?”一人来到陈志文身边,笑着问道。

陈志文抬头一看,是和合实业的胡应相,于是说道:“胡生也不抽烟?”

“以前抽的,但前几年有一次得了病,就借着机会戒掉了,但现在闻到这烟味,我又太难受了,想抽,也就只能跟陈生这样,躲在这边了。”胡应相笑着说道。

“戒了几年了?胡生可真厉害?”陈志文笑了笑说道。无论前世还是今生,陈志文都认识一些老烟民,也听说过无数次叫着要戒,但少则几天,多则几个月,基本上就会放弃。

“身体需要,如果我还年轻,肯定戒不掉。”胡应相哈哈笑道:“陈生,在粤州看了那些工厂,感觉怎么样?”

“只能说技术工艺以及对产品的理解,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陈志文说道。

“陈生可真是会说话,明明表示很差,却能说的这么好听。”胡应相笑道。

“那胡生那边怎么样?”陈志文又问,胡应相是去看各种基建的。

“很差,就说市区,很多地方都没通自来水,还是依赖井水或者河水,我当时表示可以捐钱建自来水管线,但配套的官员没同意。”胡应相说道。

“这其实只是表面问题,根本原因,还是工业不太行,要不然,也不至于这样了。”陈志文点点头说道,工业差是一个社会贫困的主要原因之一,有了能够产生高附加值的工业产业,才能创造更多的财富,类似瑞士这种依赖金融的,也只是少数,而且就算是瑞士,在以前,也是有工业的,比如机械手表,只不过这几年被电子表打的只能走高档路线了。

“是啊,其实我有个想法,工业方面,我不太懂,但哪怕工业再发达,也得靠物流运输才行,陈生,你之前也看到了我们去粤州的路,国内要是这个情况,恐怕连工业都难发展起来。”胡应相说道。

“你不会想建路吧?”陈志文惊讶说道,如果是真的,那这个香港基建狂魔,其实在改开之前的一年就有这个想法了,不过想想也对,这类大投资,也是长时间思考的方向。

“我倒是是建一条从粤州通往香港的公路,但连一个自来水管道都不同意我捐赠,更不要说公路了。”胡应相笑着说道:“而且,我还是第一次与内地官方的官员见面,这么表示我要大投资或者大捐赠,人家肯定不敢接受啊。”

“的确,一个巴掌是拍不响的。”陈志文点点头说道,这次来内地,其实也只是过来看看,就算是他也不会直接投资,再说,就算他想投资,现在也行不通,只做做生意倒是没问题,现在的国内已经开始努力赚外汇了。这次借着机会与几个大城市的官员或者本地较大的公司认识一下,有了稳定的合作关系,等改开之后,就方便下手了。

“还是陈生方便啊,下订单就行了,可惜我做不来实业,要不然也想试试了。”胡应相摇摇头说道。

“为什么不行?你不懂实业,我也不懂,我对电子产品的内部知识一窍不通,对饮料的成分也是一窍不通,但这不妨碍美的与红牛在欧美的成绩。”陈志文说道:“就像大家都是做房地产的,谁又懂建筑呢?”

同类小说推荐: